实验诊断名解及大题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1371352 上传时间:2022-08-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诊断名解及大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实验诊断名解及大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实验诊断名解及大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实验诊断名解及大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实验诊断名解及大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验诊断名解及大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诊断名解及大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贫血anemia:指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的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红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下限,通常称为贫血。以血红蛋白为标准,成年男性血红蛋白小于120g/L,在年女性小于110g/L,即存在贫血。红细胞比积HCT: 血细胞比容,是指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的比值。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大小变异性的参数。红细胞沉降率(ESR):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行的速率,简称血沉。网织红细胞Ret:指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的尚不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因其胞质内尚存留多少不等的嗜碱性物质RNA,用煌焦油蓝或

2、新亚甲蓝进行活体染色,嗜碱性物质凝聚成颗粒状,颗粒又可构成网织状,故称此红细胞为网织红细胞。网状结构越多,表示该细胞越幼稚。红细胞大小不均(amisocytosis):红细胞大小悬殊,直径可相差一倍以上。这种现象见于病理造血,反映骨髓中红细胞系增生明显旺盛。见于增生性贫血如缺铁贫、溶贫、失血贫等。球形细胞(sphel。ocyte):直径小于6um,厚度增加大于29um。细胞体积小,圆球形,着色深,中央淡染区消失。主要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口形细胞(stomatocyte):红细胞中央淡染区呈扁平裂缝状,宛如微张口的嘴形或鱼口状。靶形细胞(target cell):此种细胞的中央淡染区扩大,

3、中心部位又有部分色素存留而深染,状似射击之靶标。有的中心深染区像从红细胞边缘延伸出的半岛状或柄状。珠障贫、异常血红蛋白病。镰形细胞(sickle eell):形如镰刀状,见于镰形细胞性贫血(HbS病)。棘细胞(burr cell):棘细胞外周呈钝锯齿状突起,刺细胞外周呈不规则,不匀称的棘刺状突起。红细胞形态不整(schistocyte):指红细胞发生各种明显的形态学异常改变而言。红细胞可呈梨形、泪滴形、新月形等。见于红细胞因机械或物理因素所致的破坏DIC,ITP及严重烧伤病人。红细胞缗钱状形成(rouleaux foI。mation):涂片中红细胞呈串状叠连似缗钱状。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

4、巨球蛋白血症等。碱性点彩红细胞:在瑞氏染色条件下,红细胞胞质内有散在的大小和数量不一深蓝色颗粒,称为。这种细胞称为点彩红细胞。属于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染色质小体(Howell一Jolly body):红细胞内含有圆形紫红色小体,直径约0.51 um,1个或数个,是核的残余物质,亦可出现于晚幼红细胞中,此小体多见于溶贫,巨幼贫,红白血病及其他增生性贫血。卡一波环(Cabot ring):成熟红细胞内出现一条很细的淡紫红色线状体呈环形或“8”字形,曾认为是核膜的残余物。目前认为可能是纺锤体的残余物或是胞质中脂蛋白变性所致。提示严重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铅中毒及白血病等。有核红细胞(nla

5、cleated erythrocyte):正常成人有核红细胞均存在于骨髓之中,外周血涂片中除在新生儿可见到有核红细胞外,成人如出现有核红细胞,均属病理现象。主要见于:各种溶血性贫血;红白血病;髓外造血,如骨髓纤维化;其他,如骨髓转移癌,严重缺氧等。核左移:指外周血中杆状细胞增多大于5%(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细胞等)。最常见于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再生性左移:指核左移伴有白细胞总数增高者,表示机体反应性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见于感染(尤其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退行性左移:指核左移而白细胞总数不增高甚至减低者。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低症、严重感染(如伤寒、败血

6、症等)。核右移:正常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以3叶核为主,若5叶核以上者超过3%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抗肿瘤代谢的一些药物应用后。在炎症的恢复期,一过性出现核右移属于正常现象,如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常提示预后不良。大小不均(anisocytosis):表现为细胞胞体增大,细胞大小悬殊。见于病程较长的化脓性炎症或慢性感染时。可能是骨髓幼稚中性粒细胞受内毒素等影响发生不规则分裂增殖所致。中毒颗粒(toxic granulations):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色呈深紫红或紫黑色,谓之为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活性显著增高。空泡形成(vacuo

7、les):中性粒细胞胞质或胞核中可见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空泡,可能是细胞质发生脂肪变性所致。杜勒小体(Dohle bodies):是中性粒细胞胞质中毒性变化而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圆形或梨形呈云雾状天蓝色或蓝黑色,直径12 um。亦可在单核细胞胞质中出现。核变性(degeneration of nucleus):是中性粒细胞胞核出现固缩,溶解及碎裂的现象。棒状小体(Auer小体):为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红色细杆状物质,一个或数个,长约16um,故称为棒状小体。棒状小体一旦出现在细胞中,就可拟诊为急性白血病。异性淋巴细胞:外周血中有时候可以看到一种形态变异的不典型的淋巴细胞。卫星核:淋巴细胞主核旁

8、边另有一游离小核,称卫星核,常见于放射性损伤级抗癌药物。类白细胞反应:指机体对某些刺激产生的白细胞总数显著增高,外周血中出现幼稚红细胞,类似白血病的血象。这是一种暂时性和可逆性的反应,病因去除后,类白血病反应逐渐消失。溶血性贫血(hemolytic anemia): 指由于某些原因使体内RBC寿命缩短或破坏增加并超过骨髓代偿能力所引起的一组贫血。骨髓增生程度:有核细胞与成熟红细胞的比例,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状况。细胞化学染色:以形态学为基础,结合化学或生物学原理对血细胞内各种生化成分、代谢产物进行定位定量的观察,有助于血液病的鉴别诊断。过氧化物酶染色POX:POX能分解试剂中的H O ,释放出新生

9、态的氧,使无色色原 (如联苯胺)氧化显色而定位于胞浆中。细胞免疫分型:也称免疫标记,用单克隆抗体及免疫学技术对细胞膜表面/或细胞质存在的特异性抗原进行检测,以分 细胞所属系列、分化程度和功能状态的一种方法。成分输血: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血液各种有效成分分离,制成高纯度、高浓度、高功能制剂,根据患者病情,补充所需血液成分的输血方法。自体输血:指采集受血者自身血液,或回收手术野或创伤区无污染的血液,以满足自身手术或将来应急用血需要。块收缩试验CRT:血小板收缩蛋白使血块收缩、血清析出,可反映血小板血块收缩的能力。凝血时间测定 CT:自采血开始至血凝所需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在受检

10、血浆中加入APTT试剂(接触因子激活剂和部分磷脂)和Ca2+后,观察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它是内源凝血系统较为灵敏和最为常用的筛选试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在被检血浆中加入Ca2+和组织凝血活酶(含TF),观测血浆的凝固时间,称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它是外源凝血系统较为灵敏和最为常用的筛选试验。国际敏感指数 ISI:标准品组织凝血活酶与每批组织凝血活酶PT校正曲线的斜率。标准品组织凝血活酶ISI为1.0。D-二聚体测定 (D-dimer)D-D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继发性纤溶特有。 血小板粘附:指血小板粘附于血管内皮下胶原组织及带负电荷表面物质。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a. GPbXI;b

1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c.内皮下组织。血小板聚集:指血小板彼此之间的粘附。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a.GPb,GPa;b.纤维蛋白原;c.钙离子。出血时间(BT):在一定条件下,人为刺破皮肤毛细血管后,从血液自然流出到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称为。出血时间的长短主要受血小板数量和功能、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及血小板与毛细血管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而受血浆凝血因子含量及活性作用影响较小。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代表血液中血小板大小的离散度,PDW减小表明血小板均一性高,PDW增高表明血小板大小悬殊。血小板平均容积(MPV) :代表单个血小板的平均容积。血尿(hematuria):尿液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称为血

12、尿,可呈淡红色云雾状、洗肉水样或混有血凝块。每升尿液中含血量超过1ml,即可出现淡红色,称肉眼血尿。如尿液外观变化不明显,离心沉淀后,镜检时每高倍镜视野红细胞平均3个,称为镜下血尿。血红蛋白尿(hemoglobinuria) 呈浓茶色或酱油色 尿中含有Hb镜检无RBC,但OB呈阳性。胆红素尿(bilirubinuria) 深黄色,尿内含大量结合胆红素。VB2等有影响。乳糜尿(chyluria):尿白色乳样,因乳糜液逆流入尿所致。见于丝虫病、肾周围淋巴管梗阻。脓尿(pyuria) 、菌尿(bacteriuria): 尿内含大量脓细胞或细菌等炎性产物,排出的新鲜尿即混浊,加热加酸均不消失。意义:泌

13、尿系统感染:肾盂肾炎、膀胱炎等。本周氏蛋白尿: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浆细胞产生过多的Ig轻链。又叫凝溶蛋白。管型:为尿沉渣中有重要临床意义的成分,它的出现提示有肾实质损害。它是尿液中的蛋白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固而形成的圆柱状结构物。透明管型hyaline cast:由TH糖蛋白,清蛋白和氯化物构成,为无色透明,内部结构均匀的圆柱状体,两端钝圆,偶尔含有少量颗粒。由于折光性低,需在暗视野下观察。正常0-偶见/LP,急性肾炎增加。肾小球滤过率(GFR):单位时间内经肾小球滤出的血浆液体量,是评价滤过功能最重要的参数。肾血浆清除率 Clearance: 单位时间内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物质

14、全部清除 。CH2O:远端肾小管每分钟能把多少ml血浆中具有渗透压活性的物质加以清除。反映肾脏清除机体不需要的水分的能力。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测定单位时间内肾排出肌酐的总量与同一时间该物质血浆浓度之比。参考值:80120ml/min。肾性糖尿:血糖正常,葡萄糖耐受试验正常而尿糖阳性,人而反映近端小管受损程度。肾清除率:系指双肾于单位时间内,能将若干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物质全部加以清除而言。血尿素氮BUN:是蛋白质代谢的终末产物。尿渗量(Uosm):即渗摩尔数量,指尿内全部溶质的微粒总数量。耐糖现象:正常人口服一定量葡萄糖后,在短时间内暂时升高的血糖即可降至空腹水平,此现象称为。鲜血便:见于

15、直肠息肉、直肠癌、肛裂及痔疮等。痔疮时常在排便之后有鲜血滴落,而其他疾患则鲜血附着于粪便表面。柏油样便:稀薄、黏稠、漆黑、发亮的黑色粪便,形似柏油称柏油样便,见于消化道出血。服用活性炭、铋剂等之后也可排出黑便,但无光泽且隐血试验阴性,若食用较多动物血、肝或口服铁剂等也可使粪便呈黑色,隐血试验亦可阳性,应注意鉴别。白陶土样便: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胆管阻塞患者。脓性及脓血便:当肠道下段有病变,如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结肠或直肠癌常表现为脓性及脓血便,脓或血的多少取决于炎症类型及其程度,阿米巴痢疾以血为主,血中带脓,呈暗红色稀果酱样,细菌性痢疾则以黏液及脓为主,脓中带血。米泔样便:粪便呈白色

16、淘米水样,内含有黏液片块,量大、稀水样,见于重症霍乱、副霍乱患者。黏液便:单纯黏液便的黏液无色透明,稍黏稠,脓性黏液便则呈黄白色不透明,见于各类肠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等。粪便隐血试验OBT:隐血是指消化道少量出血,红细胞被消化破坏,粪便外观无异常改变,肉眼和显微镜均不能证实的出血。检查隐血的方法为隐血试验。免疫球蛋白:通常是指具有抗体活性和(或)抗体样结构的球蛋白,由浆细胞产生,存在于机体的血液、体液、外分泌液和某些细胞的膜上。类风湿因子RF:是变性IgG刺激机体产生的一种自身抗体,主要存在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血清和关节液内。抗核抗体(ANA):以真核细胞的核成分作为靶抗原的器官非特异性自身抗体总称。-桥:由于IgA、M、G同时增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