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汗症的辨证论治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1367523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手汗症的辨证论治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手汗症的辨证论治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手汗症的辨证论治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手汗症的辨证论治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手汗症的辨证论治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手汗症的辨证论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手汗症的辨证论治(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手汗症的辨证论治导读手汗症虽不影响人体健康,但是却给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诸 多困扰。手汗症的症状就是手汗多,特别在夏天,手汗多得 甚至会滴下水来。中医并没有手汗症的概念,但有很多关于手足出汗的记载, 而且十分注重辨证分型,对指导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作者张智华、陈鉴云、刘松林和邢颖等师从梅国强教授, 总结归纳了梅国强教授对于手汗症的辨治理论、治则和方药, 分析清晰,论证缜密,同时采用多个案例证明其准确性,不 失为学习中医的案例参考。手汗是临床常见症状,虽然以之为主诉求诊的病人不多,但 有此症者多为此苦恼,甚者无论寒冬酷暑,手掌均可如水流 沥,多在情绪紧张时加重,给患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

2、 不便。西医认为手汗症是汗腺疾病中多汗症之掌跖多汗,属交感神 经功能亢进引起的外分泌腺异常所致,可采取胸交感神经切 除术治疗,但术后往往会出现代偿性多汗。相比术后不良反 应,中医在诊疗上立足整体,辨证施治,多能收到良好的治 疗效果。素问 阴阳别论云: 阳加于阴谓之汗”,是阳热加于阴,津散于外而为汗也”,故而阴阳盛衰或失于和调均可导致汗出异常。手汗属常见汗出异常症状,导师认为临床 辨治手汗,理当首辨虚实。 实证 中医认为脾胃主四肢,导 师亦认为手汗症多与脾胃的病理变化相关。1 、阳明热盛证阳明热盛证有在腑、在经的差别。 伤寒论云: “手足濈然 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 大承气汤主之 ”,即阳明胃热

3、 (腑实) 可蒸腾津液,导致手心出汗。杂病源流犀烛 诸汗源流亦云: 而又有手足汗者,液自 胃府旁达于外,则手足自汗。有热聚胃府,逼而出之者,此 阳明病也,必当下,宜大柴胡汤 ”,通腑之意同张仲景。 若同时兼上焦热盛,见面赤唇焦,口渴心烦等,当属上中二 焦邪热炽盛证,多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凉膈散化裁治 疗;若仅为阳明经热势炽盛,无明显腑实之候,可用白虎汤 加人参汤加减。2、脾胃湿热证明代孙一奎赤水玄珠 手足汗谓: 手足汗乃脾胃湿热内 郁所致,脾胃主四肢”,张氏医通 手足汗亦载:脾胃湿蒸, 傍达于四肢,则手足多汗 ”。治疗上,张璐(编者注:张璐,清, 张氏医通作者)认 为: “热者,二陈汤加川连、

4、白芍;冷者,理中汤加乌梅;弱 者,十全大补去芎加五味子 ”。故脾胃湿蒸有湿热、 阳虚生湿、 气血亏虚生湿的差异。湿热论谓: “湿热乃阳明、太阴同病也 ”,手汗临证多见 脾胃湿热所致,患者常言其手汗夏天更为严重,伴见手心温 润而黏,治宜清热祛湿,治疗上可考虑藿朴夏苓汤、三仁汤 化裁治疗;若除手汗外,患者痰湿之象明显,也可选用温胆 类方加减治疗。虚证 丹溪心法 自汗四十九曰: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 ”,可以看出除痰、 湿外,汗证属虚者更为多见。 “汗为心液 ”,不难看出,汗出异常属虚者多与心的功能失调 有关。 1 、心肺不足证 从经脉循行上来看,手太阴肺经和手少阴心经皆起于胸中, 经腋下,

5、入掌中。素问 宣明五气篇中有 五脏化液,心为 汗 ”的记载,类经亦云: “心主血,汗者血之余 ”,心主血, 汗为津液所化,血与津液同源,均为水谷精微所化生,故曰 “汗为心液 ”汗“血同源 ”。因而不少女性病人常伴月经量少、月经后期甚至闭经,加之 肺能 “助心行血 ”,肺气虚则气不摄津,部分患者除手汗外, 还可兼见腋下、心胸的汗出,导师常用生脉散、黄芪生脉饮 等化裁;若久病亏虚者,以张璐之十全大补去川芎之温燥加 收涩之五味子等辨治。2 、心脾不足证类证治裁 汗症论治云: 以汗乃心液,心不摄血,故溢 为汗 ”,可知心脾气血不足,则固摄无力,不能统摄阴液,也 会导致手汗, 这类病人经常出现面色少华、

6、 心悸失眠等症候, 导师多选用归脾汤加减。若以心脾阳虚为主者,多汗出手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 细,可仿张氏医通理中丸加乌梅化裁治疗,临床亦有以 苓桂术甘汤治疗中。3 、心肾两虚证临证指南医案云: “故凡汗症未有不由心肾虚而得之者。 心之阳虚,不能卫外而为固,则外伤而自汗?肾之阴虚,不能内营而退藏,则内伤而盗汗。肾阴亏虚,虚热内生,热迫 津液外出,而致盗汗 ”,汗为心液,而肾主五液。 由于心肾两虚,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心阳相对亢盛可致心液 外泄;反之心火不能下温肾水,则肾水泛滥,因此病人常伴 有五心烦热、遗精滑泄、舌红少苔等阴虚征象。 临证用方可根据病证程度及兼证偏颇,考虑以六味地黄丸、 麦味地

7、黄丸、知柏地黄丸、天王补心丹等方药化裁治疗。4 、营卫(阴阳)不和证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灵枢 营卫生会云: 营在脉中,卫在脉外”, 由上可知,卫气主外周的津液,血中津液一般依赖心阳的蒸 腾,固汗功能是卫气和心阳共同作用的结果。 若营卫(阴阳) 不和,卫气不能固守营阴则津液外泄,常伴恶风、易感风邪 等,临证观察,确实肤白、敏感体质者多见,对此类手汗患 者,导师常用桂枝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玉屏风散、补中 益气汤等单方或合方加减治疗。 案例举隅 笔者运用上述经 验,试用于临床, 确有良效, 举例如下。 案 1:患者某, 女, 20 岁, 2014 年 4月

8、1日初诊。主诉:手足汗出 6 年。患者 6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手足汗出, 现汗出成滴,手黏不冷,夏、冬天均可见,夏天更为严重; 月经经常推迟,量少,色暗,质地黏稠;食欲不振,纳差; 白天精神不好,大便黏,小便调。舌红苔白腻, 脉滑。西医诊断: 多汗症; 中医诊断: 汗证(手 足心汗);辨证为脾胃湿热。治宜清热祛湿,宣畅三焦;以藿朴夏苓汤化裁治疗。处方:藿香10g,厚朴15g,法半夏10g,茯苓30g,黄苓10g,泽泻10g,浮小麦30g,麻黄根 15g,煅龙骨30g,煅牡蛎30g,杏仁10g,薏苡仁30g,车 前子15g,赤芍10g,牡丹皮10g。7剂(颗粒剂),日1齐【, 分 2 次服。复诊

9、2 次守上方加减, 21 剂后,手汗症基本消除。按:本案患者手心汗出,夏天更为严重,汗出手粘,食欲不 振,纳差,多因脾胃湿热,迫津外泄;脾湿阻遏清阳,则精 神欠佳;脾湿偏渗肠道则大便黏;脾胃湿热胶着,气血生化 不足,故月经经常推迟,量少,色暗,质黏;舌红苔白腻, 脉滑皆为脾胃湿热之象。辨证为脾胃湿热所致,故以藿朴夏苓汤化裁治疗。方中藿香 化湿和中;茯苓、泽泻、薏苡仁、车前子利水渗湿,兼健脾 助运;杏仁宣利肺气,宣畅上焦,有助布散津液以除湿。诸 药同用,清热祛湿,宣畅三焦。厚朴、法半夏行气祛湿,使气行则湿去;煅龙骨、煅牡蛎滋 阴潜阳,合浮小麦、麻黄根收敛止汗;湿热壅滞,易助热并 煎炼血液而致血热

10、、血瘀,故加牡丹皮、赤芍凉血活血。全 方热清湿祛,三焦通畅,故汗出自止。案 2:患者某,女,20 岁, 2014 年 3 月 18 日初诊。主诉:手汗出 3 年。患者近 3 年经常感冒,手心和背部容易 出汗,白天尤甚,伴失眠,时而口干,下肢自觉偏凉,大便 偏干,小便正常; 舌淡红, 苔薄白,边有齿痕, 脉弦细略数。 西医诊断:多汗症;中医诊断:汗证(手汗) ;辨证为气阴 两虚证。治宜益气养阴,固表止汗,兼补养安神;以黄芪生 脉饮加减化裁。处方:生黄芪30g,党参15g,麦冬10g,五味子6g,煅龙骨30g,煅牡蛎30g,炒枣仁15g,怀牛膝 30g,薏苡仁30g,当归10g。7剂(颗粒剂),日

11、1齐【,分2 次服。随访:患者服上方 2 周后汗出、失眠均有显著好转, 调治月余收功。 按:本案患者平素易感风邪,手心和背部 自汗,属气虚;口干、大便偏干均为津液不足之候;久汗后 损伤肝血,故失眠、脉弦细;久则阴损及阳,阳气不得温煦 故下肢自觉偏凉。方中以黄芪生脉饮益气养阴, 补敛兼施; 煅龙牡安神、 涩津、 敛汗;清代王燕昌王氏医存 即汗处知其虚处曰: 五脏 皆有汗,不独心也。汗皆为虚,心虚则头汗,肝虚则脊汗,肾虚则囊汗,肺虚则 胸汗,脾虚则手足汗”,患者手心及背部自汗, 故加入肝经的 炒枣仁,养血安神,收涩敛汗;当归养肝血安心神;怀牛膝 补肝肾,壮腰膝,并载药下行;舌苔边有齿痕,故加用慧及 仁健脾渗湿,以防微杜渐。手汗症,临床较为常见,有生理性和病理性的不同,存在体质上的差异。因气候炎热、精 神紧张等所致之生理性手汗症可不予治疗,但病理性的手汗 症需积极辨证施治。Welcome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