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1364272 上传时间:2022-08-05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四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主要内容】RDI的理论基础:社交体系与技能的划分;人际交往的发展阶段;自闭症患者人际互动的缺陷RDI的介入模式:治疗目标、基本特点、治疗原则、评估与追踪、水平与阶段针对自闭症患者最显著缺陷社会性功能降碍,美国临床心理学博土、人际关系发展中心(TheConnectionsCenter)主任史提芬葛斯汀(DRStevenCutstein)提出了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elationshipDevelopmentIntervention,简称为RDI)。这套干预方法是依据一般儿童习得建立情感关系能力的方式发展出来的,不同于在自闭症治疗领域里现有的社交技巧训练计划,近几

2、年来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在实践运用中的效果引人瞩目。RDI训练适用范围广泛,包括患有自闭症、爱斯伯格综合征等广泛性发育障碍以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非言语性学习困难等有人际关系发展问题的儿童(2岁以上)及青少年。从更高层次来说,RDI也适用于正常儿童。但是,对于那些具有严重攻击性或违抗、不服从行为的孩子而言,他们需要接受相应的行为矫治后才能进入RDI训练。RDI的理论基础社交体系与技能的划分人际交往(经验分享互动)的6个发展阶段自闭症患者人际互动的缺陷RDI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近年来有关儿童社会性发展和自闭症核心缺陷的研究成果。首先,葛斯汀敏锐地注意到了社交体系中的静态系统和动态系统之分;其次

3、,葛斯汀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将正常儿童人际交往技能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最后,基于以上的理论认识,葛斯汀提出了自闭症患者在人际关系发展上的六项共同缺陷。社交体系与技能的戈0分(工具性互动和经验分享的联系与区别)1. 含义尽管自闭症患者的社会关系均不同程度受损,但在本质上却并非社交能力失调,许多被诊断出有自闭症的患者仍能学会不同的社会行为。研究表明,许多自闭症患者能对有限的社交情境产生兴趣,以及具有某种程度的应变能力,他们毋须透过治疗,便能自行学会某些不需分享情绪、想法或认知的简单社交行为,有些患者甚至能顺畅地使用所谓的工具性(instrumental)社交行为,因为这类行为的互动功能仅止于工

4、具性的想取得某样东西、某件讯息或刺激物的一种方式。自闭症患者在从事工具性的社交行为时,能自然表达情绪、与他人接触眼神、做指示动作、提出需求、遵守基本的社会规范(如排队),甚至做出一般人认为自闭症患者无法做到的社会行为。除了这种能帮我们处理生活基本需求的工具性互动以外,还有第二种相当重要的社会互动行为,我们称之为“经验分享”(ExperienceSharing)。经验分享唯一的目的,就是让自己有机会与友伴分享彼此的内心世界。简言之,工具性的社交行为就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这类行为与互动的对象是谁并没有关系;而经验分享是有焦点的,不同的个别互动对象能产生不同的互动乐趣,这才是此类互动独特的目的

5、。每当人们互动时,其集体行为形成一种暂时的系统,这个系统的本质会限制可能发生的互动内容。两种在本质上完全不同的系统同时存在,各自为不同类型的互动布置好上演的舞台背景。这就是所谓的“系统理论”(SystemTheory)。首先,“动态系统”(FluidSystem)的建立,是为了要处理互动双方所制造的大量新讯息。动态系统在本质上是无法过度限制的,所以只需透过部分的结构要素,便能调控、维护动态系统。规则提供的是简单的空白架构,决定在互动双方之间可能会发生的状况。此外,动态系统不需有特定目的来引导互动双方的行为,参与互动者无法依赖特定的一连串动作来提供可预测性。参与动态系统的互动者非常努力地平衡新奇

6、的经验与变化,才能维持互动的组织架构。连续的共同调控行为取代特定的结构要素,互动参与者时时刻刻地参照搭档的情绪反应,并且使用这个资讯,决定应该增加或减少下一个动作的变化程度换言之,这个过程就是“情感谐调机制”(EmotionalCoordination),这就使得动态系统不至于沦为一场混乱。相对地。“静态系统”(StaticSystem)是用来限制新资讯流入该系统的多寡,具有高度可预测的结果。在许多社交运作中,静态系统扮演非常关键的角色,例如,在超市里结帐、到银行办事要排队等。同样地,我们希望精确的程序动作能在相对的静态系统中产生。静态系统是根据特定的规则、具重复性的连串动作,并带有某种清楚目

7、的,以维持互动结构的完整性。因此,用剧本式的方法来教这类静态系统的行为,其实相当简单。例如,到世界上的任何一家银行办事都一样,所以,用逐步的方法来教排队的规则,会非常雷同而简单。因为排队的规则使这个活动的架构不具弹性,互动参与者在静态系统中毋须不停地维持互动。此外,静态系统中的互动对象可随时替换,只要对方遵照既行的规则与剧本来进行。例如,银行出纳员可能暂时离开工作岗位,不过,只要接替他位子的下一个出纳员能立即迅速处理交易,那些排队等待办事的人是不会反对的。相对于动态系统,在静态系统中,试图加入新资讯,或做结构上的变化,都会打断互动,静态系统的互动成员通常会制止互助对象从事这类打断行为。例如,学

8、生突然从教室座椅站起来,并且在教室里走来走去,这样的行为通常会被老师处罚,尽管这个学生的动作对互动成员是很有意义的,但该行为其实是破坏规则的行为,必须立刻制止,而非当作在互动中制造更多兴奋刺激的新奇变化。经验分享的基本目的,是搭档间共同努力创造出新的意义。即使在参与互动者感到不知所措或困惑的状态下,这个系统必须要能高度承受快速汇入的新讯息,也必须随时做出适当的回应,以便维持互动结构,只有动态系统才能符合以上这些条件;另一方面,工具性互动则是要达成某种可预测的目的,如果可能的话,变化越少越好,所以,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工具性互动属于静态系统。【小资料:动态智能(DynarnicIntelligen

9、ce)】葛斯汀博士参考世界各地专家的科研成果,发现即使是能力最强的自闭症人士,也缺乏某种能力,使他们无法应对多变的现实环境。他认为,要适应千变万化的环境,需具备以下的基本能力,即“动态智能”的五个方面:经验分享:理解交往的信息,讲不通的信息融会贯通,运用语言及其他沟通方式来表达好奇心、主动与人接触、以及分享个人看法和感受。社交行为的调适:能持续地评估不断变化的环境资料,选取较佳的方法与人交往,并不断地调节个人的行为,主动与人合作,进行情感交流。灵活的思考及理解能力:能从大处着眼,了解事物的个中含义,懂得解决没有绝对“错或对”答案的问题,能快速适应环境的改变,并制定应变策略。自我反省和个人意识:

10、能回应及反省过去的经验,预测事态的发展,孕育心灵“空间”去思考、反省、预测、准备、调节、评估、假设及梦想。复原力:能克服挫折,积极面对不可预知的前路。尽管自闭症人士的症状各有不同,但他们在上述五方面均有不足的地方。而且,这些情况并不会因为他们长大或曾接受过密集的训练而有所改善。RDI能有效提高自闭症孩子的动态智能。初步研究表明,接受此计划的孩子经过ADOS评估,超过70%在18个月内情况有改善;大部分的孩子亦从需要接受特殊教育进步到可融入普通班级,无需特别的辅助。2. 联系工具性社交行为与经验分享有5个相似之处:同样的行为,皆可用来达成两者的目的;同样的活动,可以同时具备两种目标;儿童游戏的目

11、的可以是两种目标的任一种;两种互动行为都能产生情绪反应;相同的对话形式皆可应用在两种互动行为上。例如,用手指东西这个动作,可以是为了取得某样想要的东西,也可以是与人分享有趣观察的方法;眼神接触,可以是为了让人在社交情境具备基本礼貌而训练出来的,可以是为了得到想要的物件或报酬而学会的,也可以是儿童对同伴产生情绪反应而自然流露的行为。一般正常的孩子做活动时,能同时达成工具性社交行为与经验分享的目的。例如,两个儿童玩抛接球,来练习加强自己打球的技巧(工具性目的),同时,也享受跟对方陪伴玩球的乐趣(经验分享)。一般地,这两种行为无法藉由互动双方的情绪反应,或者观察双方是否真的在“玩”游戏来辨别。例如,

12、受到惊吓的自闭症孩子也会冲到妈妈的怀里,需要妈妈的安慰,这孩子会这么做,只是工具性地满足其需求。同样地,一般正常孩子跟同伴高兴玩乐、开心大笑的同时,也能进行工具性的社交行为。当参与互动者把互动对象只当成满足需求的手段时,即使能产生情绪、眼神接触,甚至其他社交行为,这样的互动都只能归类成工具性的社交行为;如果参与者加入伙伴的活动,只是为了享受自己从游戏中获得的兴奋和快乐,即使像骑跷跷板、玩大富翁这类游戏也可能是经验分享性的。另外,虽然“对话”是最能用来做情感交流的工具,但却也难以藉有无对话能力来判断是否有自闭症倾向。自闭症儿童对刚认识的新朋友,常会不断用问题轰炸对方,或者不停背诵一些对方根本就没

13、兴趣听的事情,尽管都是在说话,这孩子却很明显只是在从事工具性的行为。所以,当一个自闭症孩子遵守适当的对话公式,有礼貌地问新朋友的名字、家住哪里、上哪所学校等问题,却丝毫不在乎对方的反应,这样的对话也只是工具性行为而已在这种互动中,任何同伴对自闭症孩子来说,都不具任何意义,换谁来当他的搭档都一样。也正是由于这两种互动行为存在以上共同点,所以甚至一些专家都常常无法明确诊断出孩子是否患有自闭症许多临床医生观察到这类工具性的社交行为,认为这种能力排除了自闭症的可能,即使众多研究清楚地显示,自闭症患者不见得会有工具性社交行为能力或沟通的缺陷。例如,他们看到一个孩子与他人有眼神接触、会指东西、能遵守社会规

14、范,甚至与人说话有条有理,便推断这孩子不可能有自闭症。许多无法分辨“工具性社交行为”与“经验分享”这两种互动的家长,也会有一样的想法。3. 区别那么,我们究竟应如何切实区别工具性互动与真正的经验分享行为呢?以下5项不可或缺的重要特征值得我们关注:最终结果的可预测性:若单纯从事工具性行为时,通常都是有明确目标的(即可以非常明确地预料到这个互动的结果),而且,如果照着既定步骤做却达不到预期效果,我们会非常失望;相对地,“经验分享”这种互动行为是不带任何明确目标的,从事这类互动毋须设定目标,唯一确定能达成的,就是从该互动中获得乐趣与正面积极的感受。伙伴相对于目的的关系:我们与他人从事工具性互动行为时

15、,往往是想从对方身上,获取某种东西一一讯息、物品或者加入某个活动,互动的对方只被我们当成达到目的的必要媒介,而且,最好是可以不须经由互动而达成目标,所以就算没有伙伴,我们还是能想尽办法自己达到目标;相反地,经验分享这个互动行为的本质就是要敞开心胸,邀请别人来加入我们的世界,参与互动的双方会流露出新奇的动作、认知、想法以及感受,就是这些元素驱使我们与他人互动交流,透过与伙伴的交流,希望能创造出独一无二的共同经验,而这种经验是我们无法独自获得的。互动对象的可替换性:只要知道正确的规则,具备必要的知识或技巧,任何人都能从事工具性的互动,这类互动的对象是可以任意替换的,甚至,只要有人更愿意帮助我们达成

16、该互动的目的,我们可以立即抽离该互动,让另一个毫无先前经验的人取代原本的搭档;相对地,在经验分享互动中,与特定搭档之间共同的互动记忆,才是真正乐趣的所在,藉着与他人过去共同的回忆与可能拥有的未来,我们与他人的情感关系才得以茁壮,此外,我们得知,若是双方都能理解对方独特的互动方式,便能更轻松地维系情感关系。社交“剧本”与规则的依赖程度:工具性互动需要高度依赖可预测的剧本内容,参与互动者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来扮演互动的角色,只要学会这些剧本、角色扮演方法,并且相互配合演出,参与互动者都相信彼此能共同达成互动的目标;相对来说,经验分享建立与互动的双方不断评估,搜寻各自经验中是否有对方相符的共同平台,根据观察自己与对方的关系程度“社会参照”(SocialReferencing)便能持续调整自己的行为,来增加我们与互动对象的配合度。情感沟通的需求程度:人们在从事工具性的互动中或互动之后,也会有自然的情感互动,但情感沟通并非成功达成工具性互动的必要元素,参与互动者可以任意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