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简方案框架下汉语“对”字句研究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1364096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简方案框架下汉语“对”字句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最简方案框架下汉语“对”字句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最简方案框架下汉语“对”字句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最简方案框架下汉语“对”字句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最简方案框架下汉语“对”字句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简方案框架下汉语“对”字句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简方案框架下汉语“对”字句研究(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简方案框架下汉语“对”字句研究初探摘 要:本文在乔姆斯基的最简方案的框架下,对汉语“对”字句的句式结构以及“对”字句中“对”字所起的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探索,以引起相关学者们对有关“对”字句的句法、语义、语用等问题的关注。关键词:最简方案 “对”字句 乔姆斯基 理论一、引言对汉语句型句式的研究不但是汉语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英语语言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如常见的现代汉语典型句式“比”字句,“被”字句,“把”字句等句型引起了众多语言学学者们的关注,有关这些句式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相比之下,有关汉语的另一个典型句式“对”字句的研究,就显得明显不足。这种不足首先体现在相关研究著作数量上的匮乏。

2、因此本文旨在在目前有关“对”字句的研究的基础上,以乔姆斯基的最简方案为理论背景,从英语语言学的角度,对汉语中的“对”字句进行一个初步的探究。以引起学者们对有关“对”字句的句法,语义,语用等问题的关注。二、“对”字句的句法特点1. 本文“对”字句句式定义本文所要探讨的“对”字句是指介词“对”在表示“对待”的意思时,介引宾语(np)来修饰谓语中心(v),作状语的句子。这时候的宾语(np)是谓语动词(v)的受事。如:“王华对篮球很感兴趣。”“我们对这个问题还要研究”。而在由“对”字短语构成的句子中,当“对”字短语作状语修饰其后的中心语,如“对问题的研究”,“对篮球的兴趣”等,这时的“对”字句不属于本

3、文的研究范围。在其他情况下,当“对”表示“面对”,“朝向”,“向”或“对待”,“对付”,“对抗”之意时,如“张红对我笑了笑。”,“老师对我很好”,本文也不对此时的“对”字句进行研究。2.“对”字句的句式结构本文所定义的“对”字句的基本形式是“np1+对np2+vp”(陈昌来,2002),如:“李明对文学产生了兴趣”在这句话中,“李明”就是基本结构中的“np1”,“文学”则属于基本结构中的“np2”,基本结构中的vp就是句子中的“产生了兴趣”。这一基本形式的主要变式是“对np2,np1+vp ”,因此上文中的“李明对文学产生了兴趣”就可以改写为“对文学,李明产生了兴趣。”另外,通过考察汉语“对”

4、字句的语料资源,我们发现“对”字句的基本形式还可以有“np1+ vp,对np2 ”这一变体。如“?李明产生了兴趣,对文学。” 不过相对基本形式和变体来说,变体是出现频率较低的一种句型,它的出现常常是出于某种特殊的语用需要而对句子进行的调整。例如:“这部电影拍的很好,尤其对那些看过原著的人来说。”这句话没有使用基本形式“这部电影对那些看过原著的人来说拍的很好。”或变体“对那些看过原著的人来说,这部电影拍的很好。”,而是采用变体的形式来强调看过这部电影,并觉得这部电影拍的很好的观众中,那些看过原著的人的这种感觉更明显或更强烈一些(可能是由于电影比较符合原著,所以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实际上,“对”

5、字句的相关句式结构并不是只有以上三种,而是在这三种形式的基础上有更多的变化。但是为了使我们的分析具有目的性,更加的明确和清晰,本文只列出与研究相关的几个“对”字句结构,力图使讨论的过程变的简单明了。三、最简方案框架下的“对”字句分析1、最简方案综述1957年,荷兰慕通出版社出版了乔姆斯基的一本新书句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这本书就是生成语法的开山之作。在这本书中,乔姆斯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他在语言学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新思想。其理论的创新性、先进性和科学性使得生成语法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1965年,乔姆斯基的新作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aspects of the th

6、eory of syntax, cambridge: mit press,1965)问世,从此生成语法学进入了六十年代末的繁荣发展的阶段。完整的生成语法理论体系和操作方法也由此得以建立。随着生成语法学的发展,生成语法学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也日益明显,一些反对生成语法的理论也由此而生。面对语言学界的质疑,乔姆斯基发表了关于动词名物化的一些看法(1970)、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及语义说明趋势(1971)和转换的必要条件(1973)三篇论文,这三篇论文引领着生成语法进入了扩展的标准理论时期(extended standard theory,简称est)。七十年代中后期,生成语法逐渐呈现向原则和参数(pr

7、inciple and parameter)阶段过渡的趋势。整个生成语法学处于变革的重大时期。这一时期被称作经过修正了的扩展了的标准理论时期(revised extended standard theory, 简称rest)。这一时期,乔姆斯基的代表作主要有语法规则的必要条件(1976),论wh-移动(1977),及他与拉斯尼克合著的过滤器及控制(chomsky and lasnik, 1977)。70年代末生成语法进入了发展的低潮期。面对新的挑战,1979年,乔姆斯基在意大利比萨举行的学术会议上作了一系列讲座,展现了已经完全成熟的新的生成语法完整的理论体系。随后,乔姆斯基整理出版了管辖及约束

8、论集(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 dordrecht: foris, 1981)。它标志着生成语法近期理论的第一阶段-发展及约束理论的确立。自80年代起,管辖和约束理论给生成语法带来了十几年的繁荣时期。但乔姆斯基仍致力于改进已有的理论,力求是生成语法更加完美,由此生成语法迎来了近期的第二阶段-最简方案(minimalist program)。在此阶段,乔姆斯基的代表作品主要是光杆短语结构(base phrase structure, oxford: blackwell, 1995)和语言学理论的最简方案(minimalist program for

9、linguistic theory, cambridge: mit press, 1995)。最简方案是原则和参数时期的最新阶段。在此阶段,乔姆斯基以经济性原则(economy priciple)为基本指导方针,他认为所有的原则、表达式和运算过程都应该符合最省力原则(least effort)。在最简方案阶段,乔姆斯基认为任何语法系统都只由语音形式(phonetic form, pf)和逻辑形式(logical form, lf)两部分构成。并且任何语法系统的生成过程都是由词库和运算系统组成。词库是语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它包含了词的发音、意义和词与词之间的句法关系。这些信息编码在词条中为运

10、算操作提供指导。短语结构规则生成d结构,转换规则移动-把d-结构转换成s-结构,音位规则把s-结构转化为语音表现形式pf,逻辑规则把s-结构转化为逻辑表现形式2、最简方案框架下汉语“对”字句结构的推导根据汉语语法的句子结构划分,“李明对文学产生了兴趣。”中,np1“李明”是整个句子的主语,vp“产生了兴趣”是整个句子的谓语部分,“对文学”作整个句子的补语部分,其中np2“文学”作为“对”字的宾语和其构成介词词组“对文学”。在最简方案的理论下,“李明对文学产生了兴趣”这句话可以用下面的树形图来表示:图一是在基本形式“np1+对np2+vp”的基础上结合最简方案的理论进行的分析。3最简方案视野下汉

11、语“对”字句中“对”字产生的必要性最简方案的核心内容是经济原则,在语言系统允许的范围内,语言结构的一切表达式和其产生结构的过程必须做到尽可能的经济。在语音表达式(pf)和逻辑表达式(lf)的推导过程中不可出现得不到解释的或冗余的成分。这一观点与乔姆斯基在 语言知识:其性质、来源及使用(1986:98-102)中提到的充分解释原则相辅相成。乔姆斯基认为语音和逻辑表达式是句法和语言使用的两个接口(interface),出现在这两个表达式中的每个成分都必须得到充分合理的解释,即,每一个成分的出现都必须要有合理的允准,有其存在的意义,否则就会成为得不到解释的多余成分。因此,本文所研究的“对”字句中“对

12、”字无论是从句法还是语义的角度来说都发挥这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对”字在“对”字句中起到给名词短语授格(assign case)的作用。格理论(case theory)是乔姆斯基管约论(chomsky 1981, 1982)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格理论在最简方案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格理论的实质是格检验式(case filter),即句中的每一个名词短语都必须得到抽象格。按照格理论的要求,“对”字句中表示作用对象的名词,例如“李明对文学产生了兴趣”中“文学”,“我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中的“现象”都必须被赋予抽象格。而“对”字句中的“对”字就起到给这类名词短语授格的作用。“对”字之所以能够授格

13、,是因为它具有介词性, 可以给其后的名词短语授予宾格。因此,在“李明对文学产生了兴趣 ”和“我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两句中,“对”字分别授予名词“文学”和名词短语“这种现象”宾格。“对”字使整个句子符合格检验式。使句中表示作用对象的名词具有了宾格,成为可见的名词短语。这样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对”字的另一个作用-分派题元角色。题元理论是原则与参数理论的第一个模块。题元准则要求每个主目都必须充当一个题元角色;每个题元角色都必须分派给一个主目。在前面我们提到,“对”字给其后的名词短语赋予宾格,使其可见。这一点符合题元理论中的可见性条件(visibility condition)即名词短语必须有

14、格才能得到题元角色。由此可见“对”字句中被“对”字赋予宾格的名词成分必然具有相应的题元角色(thematic role)。动词与主目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叫做题元关系(thematic relation)。在“对”字句中“对”字后的宾语是受到动词所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影响者。所以“对”字为其后的宾语分派受事(patient)这一题元角色。如“李明对文学感兴趣”这种话中“文学”作为李明感兴趣的对象是此句的受事,“李明”是施事。四、结束语本文以最简方案为理论背景对汉语“对”字句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从新的角度分析了汉语“对”字句的结构以及“对”字在“对”字句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但是,从本文可以看出最简方案框架下

15、的汉语“对”字句还有一些本质性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因此,最简方案框架下汉语“对”字句还有待于研究探索。参考文献:1 宋玉柱. 现代汉语语法论集m.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2 温宾利. 当代句法学导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3 chomsky, noam(1975) 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 ma: mit press.4 chomsky, noam(1995) the minimalist program. mit press.作者简介:刘银雪(1988.04),女,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语言学,主要为句法学,语义学。 / 下载文档自由编辑打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