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的“登高而赋”现象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1363065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人的“登高而赋”现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古代文人的“登高而赋”现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古代文人的“登高而赋”现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古代文人的“登高而赋”现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代文人的“登高而赋”现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人的“登高而赋”现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龙源期刊网 http:/古代文人的“登高而赋”现象作者:徐喆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29期摘 要: 登高在从古至今文人的笔下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他们登高望远来抒发自己的深沉的情感,或思乡,或伤时,或忧国,或抒怀,或励志。登高的起源和发展离不开文人创作的热忱,时代也推动着这一现象的继承和发展,历史进程使它表达的内容纷繁复杂,也使他抒发的情感愈加丰富多变。关键词: 登高而赋 文人 历史继承性文心雕龙中说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里刘勰提到的是中国古代文人喜欢以自然为题材,登山观海,以此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这也是文人们陶冶自己性情的一种表现方式。正如韦政通先生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所说

2、的那样:“中国传统中第一流的文学,不是纯粹写景的山水文学、自然文学,而是融情于自然山水中,情景交感的性情文学。”这也正是登高现象长盛不衰的根本所在。一、“登高而赋”现象的起源据文字记载文人的登高现象可以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韩诗外传卷七第二十五章记载:“孔子游于景山之上子路、子贡、颜渊从。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者何?言其愿望。丘将启汝。”另外在孟子尽心上中也有说道:“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可见,在孔子生活的时代,“登高而赋”已经是有识之士向往和推崇的习惯。而荀子则说:“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不仅仅是空间位置的升高,也是心灵的提升,登高之后,眼界开阔,心境旷达。面

3、对万里河山,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文人的一种追求。魏武帝曹操对登高也是情有独钟,魏书中记载“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汉书艺文志:“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可见登高活动并不局限于文人之间,上至皇帝,士大夫,下至普通百姓都参与其中。后世的文学理论著作对登高的意指做了一番又一番的理论上的论述和实践上的证明,进一步推广了“登高而赋”的传统,也更加激发了文人对“登高而赋”的兴趣,如文心雕龙诠赋篇写道:“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同样,谢榛在诗家直说卷四中也说道:“凡登高

4、致思,则神交古人,穷乎遐迩,系乎忧乐,此相因偶然,著形于绝迹,振响于无声也。”二、登高而赋的历史继承性“登高而赋”这一主题经历了漫长发展的旅程,诗人借此创造了多种多样诗歌艺术,用来表达处于不同阶段、不同境遇、具有不同经历的人们各种不同心境,有孔子式的“登泰山而小天下”,有宋玉式的“登高望远,使人心瘁”,有王之涣式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汉代,登高赋诗是文人进行文学创作最钟爱的主题之一。汉书艺文志:“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这时期登高而赋成为文人士子们所追捧的一种活动。江山秀丽,文人抱负,尽皆寄托于此。登高赋诗发展到了汉魏六朝,在文人的创作中,继续流行。如司马相如的子虚

5、赋上林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可以说这个时期登高赋诗到达了一个鼎盛的时代。到汉代末年及至六朝,登高赋诗因为其可以即兴吟咏的特征,吸引了众多诗人,诗坛涌现了大批优秀作品。曹操的观沧海、谢灵运的登池上楼诸作,至今脍炙人口。到了唐代,登高赋诗更是百花齐放,内容丰富多样:对自然风景的赞颂,对怀古伤今之情的抒发,以及边塞文人们悲壮的赞歌。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登高俯仰古今,叹人生苦短,宇宙无限。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诗人登黄鹤楼,思念故乡,愁绪满怀,诗兴大发,创作了这首吊古怀乡的绝世佳作。再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等。及至宋代文人大多喜欢登楼远眺,这个时期,大量的登楼望远,凭栏吊古,抒发情绪的作品出现。如:陈亮的念奴娇登多景楼:“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冈三面,做出争雄势。”登楼远眺,痛心疾首之时,一腔爱国热情,蓬勃而出。张先的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春日登楼的愁怨,写的惟妙惟肖。其他如柳永的八声甘州“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渺,归思难收。”以及晏几道的碧牡丹中“一夜西风,几处伤高怀远。”都是登高赋

7、诗的佳句。三、登高而赋的文化内容古人的登高之情表现在诗歌中就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流离之苦,人生抱负的无法实现,命运的坎坷,壮志的难伸,内容丰富多彩。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高言志雄奇瑰丽、千姿百态、妖娆妩媚的山林之美,吸引了古代文人志士千百年来对登高意境的追求与创作。“泰山天下雄”“华山天下险”“黄山天下奇”“青城天下幽”“峨眉天下秀”等都是古代文人在登山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他们从登高中体验到了山的雄伟壮观,开阔了胸怀,宽阔了眼界,于是,“达则兼济天下”的雄心被激发出来。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通过描绘泰

8、山的雄伟磅礴、高大巍峨,以及神奇秀丽,流露出了作者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俯视一切,迎难而上的豪情壮志。再如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在这里诗人凭栏远眺中原失地,痛心疾首,恨不能收复失地。抒发了还我河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念,这样的豪情壮志实在是登高文化的最高境界。最著名的当属王勃的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9、“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作者在这里把抒情、写景、叙事、议论、用典融为一体,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高昂的斗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登高心悲中国文学史上的文人,大多在面对仕途不顺,命运坎坷,羁旅异乡的时候,都喜欢登高远眺,借以抒发自身之悲情愁绪。如王勃在他的滕王阁序中写到:“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当我们登上山峰之时,看到广袤的宇宙,世界的茫茫,感觉到自我的渺小、历史的沧桑,这种可望而不可及的距离感使古人发出最深沉的生命忧叹。在中国文学史上,将登高情怀和自身的坎坷遭遇联系在一起,表现的比较

10、深刻的是诗人杜甫。如:他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以及他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两首诗里,都在抒发作者的壮志难酬,才能未得施展,抱负被淹没。他忧国,忧民,忧时,忧心,又伤身,这是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无论穷达,都要兼济天下。登高望远之悲并不局限于仕途不顺,也有因登高而引起的思乡思亲的愁绪,以及对朋友的惜别之情。思乡的如:卢照邻九月九日登玄武山:“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

11、同悲鸿雁天。”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赠别朋友的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高哲思在中国文学史上,不乏文人以登高赋诗来表现自己的哲理性思考的,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大气磅礴,写了作者登览所见的景色,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进一步放大到宇宙的无垠。实际上,这首诗包含了深沉的哲理性的思考。他道出了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性思考,

12、他可以带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清人李瑛诗法易简录论曰:“此诗首二句先切定鹳雀楼境界,后二句再写登楼,格力便高,而楼之高已极尽形容,且于写境之外,更有未写之景在。此种格力,尤臻绝顶。”登到高处,领略险峰怪石的惊心动魄,欣赏奇花异草的摇曳多姿,体会自然风景的千姿百态,这时,你会驻足,思考。于是很多人生哲理在登高的过程中就被激发出来。如王维的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苏轼的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北宋诗人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等。参考文献:1王岩.古典诗歌中登高诗的承传关系与心里因素.学术交流.中国古代文学研究.2008年4月.总第169期,第四期.2陈文忠.一个母体的诞生与旅行古代登高诗境的生命进程.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4).3李彩霞.黯然独自登高,千古寂寞情怀.J.鄂州大学学报,2003.4王向峰.古典抒情诗鉴赏M.春风文艺出版社,1984.5韦政通.中国文化概论M.长沙岳麓书社,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