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煌最受追捧的讲座[上]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1309631 上传时间:2022-09-1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0.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煌最受追捧的讲座[上]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黄煌最受追捧的讲座[上]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黄煌最受追捧的讲座[上]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黄煌最受追捧的讲座[上]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黄煌最受追捧的讲座[上]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煌最受追捧的讲座[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煌最受追捧的讲座[上](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黄煌最受追捧的讲座上作者/黄煌 主编/刘观涛黄煌:区区五苓散,能医太多病 (最受追捧的讲座)上 作者:黄煌 黄煌,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名中医, 南京中医药大学董事会副董事长。 我是为推广经方而来的。经方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使用天 然药物的经验结晶。为什么说它有几千年历史,这不是瞎说 的,中国人最早吃药是吃单味药的。前几年在杭州萧山一个 叫跨湖桥的遗址上考古人员曾经挖出过一个陶罐,这个陶罐 据说是 7 千年前人类的煎药罐。在这个陶罐里面,考古人员 发现有一撮已经碳化的植物根茎,考古人员认定这是7 千年 前古人吃药的药罐。这只是单味药,后来我们的先人学会吃 2味药、3味药、4味药

2、慢慢形成很多复方。所以现在我 们学中医、学中药,不能只停留在单味药上,因为复方才是 我们中医的智慧所在。在长时间实践中积累出来的复方,我 们称之为“经方”。这些方子很多都被收录在伤寒论和金 匮要略里,可以说张张是好方。只要把它学成、学透,在 临床上是很容易见效的。绝对不会像现在我们用了一大堆的 药效果还出不来。其实你只要把经方学好了,不要说是常见 病,就是很多大病、重病,也可以治疗。我今天给大家带来 的方是五苓散,这还是我第一次在经方班上讲这首方。这个 方不大,只有 5 味药:猪苓、泽泻、白术、桂枝、茯苓。这 5 味药是打成粉的,而且要用“白饮和服方寸匕”。“方寸匕” 是古代的一种量器,一方寸

3、匕大约23g,“白饮”,有很多 医家考证是米汤,也有人说是白开水。白饮调服,一般1 天 吃3次。这张小方是古代治疗水逆病的专方。不要说中医不 辨病,古时候中医是辨病的,只不过这个病现代西医没有认 识到,没有记录到现代疾病名称大辞典里面去。五苓散就是 古代一种叫做“水逆病”的专方,何谓“水逆病”,就是病人口渴, 但是喝了水还会吐出来。经方中有很多方是专治某种病的, 但后世把这张方扩大也可以用来治疗其他病,所以在后世看 来,五苓散又是一张通阳利水方。按照中医来讲,它具有利 水作用,它能将我们体内多余的水排出体外,同时,它还有 一个通阳的作用,因此我们把它称为一个经典的通阳利水剂 现在我们用这个方治

4、疗以口渴、吐水、汗出、腹泻同时小便 不利为特征的一类疾病。五苓散治疗面非常之宽,已不仅仅 局限于古人治疗“水逆病”这一点,我们已经将它扩大化,下 面我会向大家介绍。这个方的用量比较特殊,它用铢来算。 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 枝半两。这是怎么算的呢?汉代一两等于现在多少还有很多 争论,大多数学者认为一两等于3g,但是也有不少学者认为, 应该等于15.625g,这个相差是非常大的。在认定五苓散的 前提下,我们强调的只是相对剂量,就是它的比例,所以按 照古代二十铢为一两的计算方式,五苓散的配比:猪苓是三, 茯苓是三,白术三,泽泻最多是五,而桂枝二,要说明一下, 桂枝,不

5、要仅仅理解为我们现在药房里面配的桂枝,张仲景 时代没有桂枝、肉桂之分,而我们现在有桂枝、肉桂之分。 其实它们都是肉桂树上的不同部分,一个是嫩枝,一个是厚 皮。张仲景时代的桂枝,据我的体会主要是肉桂,尤其是做 散剂、丸剂的时候,一定要用肉桂,而且是好的肉桂。所以 大家使用五苓散散剂的时候,桂枝一定要用肉桂。现在我们 也用五苓散的汤剂,用汤剂的时候可以用桂枝,但是桂枝量 要大。肉桂也可以用,但肉桂要后下。有时候开五苓散,只 有 5 味药,病人嫌少,我就既用桂枝,又用肉桂,一共就有 6 味药。我们学经方一定要看经典,一定要看张仲景的原文。 原文是我们研究经方、使用经方的最基本出发点。我们要以 经典方

6、证作为我们的基本依据。张仲景关于五苓散的条文不 少,我归纳一下:71 条“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72 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说明渴的程度非常严重;73 条“伤寒,汗出而渴者”;74 条“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注 意,张仲景很多条文上都有“者”字,这其实是指“这样的人”, 有“这样的人”才用这样的方。它不是像现在西医,讲的是什 么病,肠炎、上呼吸道感染等等,西医讲病,中医讲人。还 有156条“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心下 痞”,上腹部不舒服,不仅口渴,口干,而且心里面非常烦躁, 五苓散条文中多次提到小便不利;五苓散还能够用于治疗霍 乱,386 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

7、痛,热多欲饮水者”,霍 乱是古时候一种以呕吐、腹泻为主要特征的疾病,这个病出 现头痛,发热,而且身疼痛,同时还有热多,欲饮水;金 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脉浮,小便不利,微 热消渴者”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假令瘦人,脐 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张仲景原文中说得最多的就是 “口渴”和“小便不利”,它揭示了五苓散证使用的一个关键点。 针对张仲景当时的疾病,用五苓散方证的特征是“口渴”和“小 便不利”,所以我们一定要从这里入手透析五苓散方证,了解 什么情况用五苓散。古时候经方的使用不像我们现在这样讲 究理法方药,当时是没有什么理论的,只是“有是证,用是方”。 病人出现什么反应状态就用什

8、么方;这个医生看到什么人就 用什么方;病人出现什么病就用什么方。它并不是像我们现 在这样,先想到这个人是阳虚还是阴虚,到底应该扶阳还是 滋阴,没有那么多复杂的理论。这是一种朴素的思维,有人 称之为一种原始的思维,但这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思维方式。 我当时跟老中医学习的时候,经常按照教科书上的思维去分 析他是怎么看病的,但发现老中医并不是按照我们教科书上 写的,先理法后选方,再斟酌用药。老中医抽着烟,盯着病 人看,摸摸肚子,看看喉咙,摸摸脉,想了半天最后说:“这 个病人要吃附子的”、“那个病人要吃桂枝的”、“这个人要五苓 散加黄芪吃的”。他的脑子里面都是什么?药证,都是方证, 然后写按的时候才讲一些

9、理论。后来我发现中医看病只有把 药证、方证抓住,才是最最有利的武器。而不是脾虚肾虚, 不是水不涵木,不是肝阳上亢。所以我们在研究五苓散方证 的时候,先要看看张仲景用五苓散是治疗哪一类疾病的。我 们来说说口渴,这是我开始读伤寒的时候一直弄不明白的。 口渴、口干舌燥在那个时候往往认为是阴虚。五苓散里面有 白术、茯苓、泽泻,还有温热的桂枝,怎么可以用来治疗口 渴呢?为什么不用沙参、麦冬、天花粉?这就是张仲景的思 维,就是跟我们的教科书不一样。首先我们来看看他的口渴 是什么样的口渴。口渴,确实是一种渴感,但很多人渴也不 喜欢喝水,这在临床我们也看得到。有的病人拿点水放在嘴 巴里面润一润就可以了,不能多

10、喝,喝多了不舒服,喝多了 上腹部会有咕咚咕咚的水声。而且我们治疗时候发现确实有 一些五苓散证的患者,腹部按压会有水声。很多人喜欢喝热 开水,凉开水、矿泉水喝了反而不舒服,他们喝水以后,水 好像一直停留在胸下走不了。这种口渴,我们临床上经常看 到。有不少干燥综合征患者,口渴,不停地喝水,但喝不多, 我们用五苓散就很有效,有时候看他们的舌头,口腔里面确 实很干燥,没有口水,舌苔是干的,但是有的依然照用五苓 散,因为有比较严重的口渴。口渴,在张仲景的经验里面, 是又夹杂其他一些症状的。比如说,口渴伴小便不利;口渴 但饮水即吐;口渴伴腹泻下利;口渴伴出汗;口渴伴有头痛 眩晕;甚至还有意识障碍和言语障碍

11、;也有口渴烦躁,口渴 心动悸的口渴伴随症是很多的,这时候我们要进行分辨。 口渴,是使用五苓散很重要的一个指征。小便不利。什么是 小便不利?小便不利,在张仲景的书中,是一个很模糊的概 念。它只是讲小便出现问题,包括小便的次数出现问题,小 便的量出现问题,像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也有小便不利,这主 要是尿频或者尿失禁。很多因精神原因出现的小便失禁、尿 频尿急,我们使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五苓散方证的小便不 利有其特殊的表述。五苓散所治小便不利,首先是小便量少, 其次每次小便不是很畅快,或者是小便的次数少。一般情况 下,我们早晨起床后有 1次小便,然后在10 点、11 点或者 12点时候有一次小便,下午大概

12、在 3、4点左右有 1次小便, 晚上还有 1 次小便。但是很多五苓散证病人小便的次数非常 少,有时候1天2次,有时候在疾病过程中甚至完全没有。 比如说有些小孩秋季腹泻,水泻得非常厉害,小便一整天都 没有,是有这种情况的,水都泻掉了,这在急性吐泻疾病的 过程中是比较常见的;慢性病中,我们判断的小便不利,大 多是小便的次数偏少。我们有时候问病人,上午有没有小便, 每天有几次小便?往往他们小便次数都比较少。更重要的是, 我们要从他有没有浮肿这一点上来判断他有没有小便不利。 有时候,你问病人有没有小便不利,他是说不清楚的,小便 不利隐含着水在体内排不出去的情形,可形成浮肿。很多人 早晨起来眼肿,下午腿

13、肿;也有一些表面上看不出来的浮肿, 但是有大大的眼袋,或眼眶总是肿;或有的人脸特别的大, 看上去就是浮肿貌,这些我们都可以看做是小便不利的延伸。 从这点来说,它提示我们看张仲景的原文不能看得太死,要 活看。小便不利这里也等于是浮肿。五苓散确实有很好的利 尿作用,的确可以治疗各种浮肿。除了口渴、小便不利这两 个五苓散方证的主要特征外,经常还会出现一些其他的指征, 我们在张仲景的原文中也可以看到。我归纳一下,第一就是 出汗,五苓散可以用来治疗自汗甚至盗汗。汗多的人,可以 使用五苓散。张仲景原文:“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 一些五苓散体质的病人,轻轻一动就出很多汗,浑身像被水 冲过一样,衣服都

14、贴在背上。有很多很胖的人跑过来看病, 坐下来之后,后背都湿了。这些大多数是五苓散证。第二, 呕吐。张仲景本来就用这个方来治疗水逆病,这个方是古时 候治疗水逆证的专方。水逆,就是水入即吐,很多呕吐,尤 其是吐水的,都可以使用五苓散。所以我想,古人为什么要 用散剂?本来病人就不能喝水,再喝汤剂是不行的,所以张 仲景把白术、茯苓、猪苓、泽泻、肉桂打成粉,少少地喝下 去,这样就不会吐水了。要不然喝一碗汤下去,有的患者是 会立刻吐出来的。对于呕吐的患者,张仲景要么就是浓煎, 像小柴胡汤进行二次浓缩,然后少量地吃;要么就是散剂。呕吐,现在使用五苓散治疗是不错的。第三,口干燥。口渴 是一种感觉,口干是一种他

15、觉,是我们看到的,病人的口腔 里面干燥没有津液,但这种没有津液舌头并不红,舌头是淡 淡的,胖胖的,舌苔是满布的,但是表面上没有多少津液, 这在干燥综合征的患者中非常多见。这依然是五苓散证,张 仲景在原文上也写得很清楚:“其人渴而口燥烦五苓散主 之。”第四,悸动。悸动是张仲景方中一个很重要的术语。刚 才讲汗出,呕吐,口干燥,烦,是张仲景重要的方证语言, 悸动也是一个重要的方证语言。张仲景原文中讲到:“假令瘦 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脐下 有悸,这个“悸”是什么?肚脐下面跳动。什么在跳动?腹主 动脉跳动,有一种搏动感。我在张仲景 50 味药证里面 讲到,桂枝证的主要特征就

16、是气上冲,这个气上冲是什么? 并不是我们说的膈气,而是指一种搏动感。有的是指脐下悸 动,腹主动脉跳动;有的是胸中气,就是我们的心跳。这是 使用桂的一个指征,五苓散里面有桂,所以它可以用来治疗 悸动,脐下悸。现在我们使用五苓散来治疗一些循环系统的 疾病也是可以的,因为循环系统疾病的病人往往感觉到一种 动悸感,心悸、心慌的感觉,甚至是肚脐跳动的感觉。这个 悸还有一种,就是指肌肉的跳动,或者痉挛。现在经常有病 人的主诉是:我的眼皮老是跳,我的肌肉老是跳。这种情况 怎么判断呢?我们说这里面有水。可以用五苓散,尤其是其 中的茯苓,最擅长治疗这种肌肉的跳动。茯苓和桂枝相配之 后,对于脐下悸、胸中悸,效果都很好。前面我们提到的呕 吐,也是茯苓主治症的一种,白术、茯苓也能治疗呕吐,它 能把里面的水去掉。第五,五苓散方证中还有一个不能忽视 的就是癫眩。“癫”是精神错乱,言语行动失常,癫狂,癫痫, 有抽搐的意思,是感觉的障碍,是意识的模糊。五苓散也能 用来治疗一些神经内科的疾病。上次我就治疗过一个女孩子, 她打了抗生素之后过敏,脑内积水,结果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