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伤科跟师笔记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1268570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骨伤科跟师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骨伤科跟师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骨伤科跟师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骨伤科跟师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骨伤科跟师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骨伤科跟师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骨伤科跟师笔记(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骨伤科跟师笔记筋出槽:筋都有其相对的固定解剖位置,由于损伤或体位改变的关系,筋的位置(槽)发生改变,并出现相应的局部症状,甚至影响到全身的活动功能的协调者,称之为筋出槽。 骨错缝:骨与骨之间靠臼或缝隙相连,通过软组织(肌腱、韧带、软骨、关节囊、肌肉及滑液囊)的维系而稳定有序,由于外力损伤或体位改变、肌肉强烈收缩、持续劳损等原因而使骨缝发生错乱、绞杂从而出现功能异常者称为骨错缝。无明显的结构改变指征(如X线征),如一过性髋关节滑膜炎、胸部岔气、骶骼关节扭挫伤、腰椎钩椎关节滑膜嵌顿、胸肋关节绞杂、第五胸椎综合征、脊椎后关节紊乱等。但个别显型病例亦可拍摄到错缝的关节X线征,例如腰滑膜嵌顿拍45斜位

2、(同侧)可见扩大的关节隙(缝)。 筋出槽与骨错缝的关系:筋出槽一般可以自行恢复解剖位置,而骨错缝常须手法纠正才能整复。筋出槽可以单发,但有骨错缝必然伴随筋出槽,而筋出槽久之可引起骨错缝。因此临床上常将筋出槽、骨错缝合并诊断。因为难以一一对应西医病名,而暂存如是诊断,有利临床骨伤的诊疗实施。 诊断 有损伤史,但无明显暴力伤害,常于体位改变、持续劳损或年老体弱或无力型体格发生。临床症状:疼痛、局郭活动不顺畅,个别症状明显者会出现剧痛。但多酸痛、粘滞痛、隐痛为主,试图改变体位寻找舒适的无痛位而出现特殊体征,常于发病数天而就诊。无肿胀、畸形、红热症状,偶有并发于感冒、劳累、久卧之后。X线检查:无明显x

3、线征。 血液生化检查:正常。(血沉、白细胞均不高)体征检查:功能障碍,但无神经放射痛征,压痛点与痛感点分离,反覆检查压痛出现离散现象,自身健侧对照可鉴别。 鉴别诊断: 二头肌长头滑脱。 髌骨脱位、肩关节半脱位。 关节痛:痛风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急? 性肌筋膜炎、皮神经炎、淋巴结核、化脓性关节炎。 腰肌劳损、梨状肌损伤综合征、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 孕妇三个月左右下腰痛。治疗 手法整复:可选择推拿、按、摩、滚、摇、扳、拍等法进行局部松解、整复其错位的筋骨。手法是其治疗最佳的手段。 固定:一般不需固定,可建议避免大动作,重体力活动,休息3天左右即可,在一个月内注意

4、适当防护。用药:可外用洗伤或热敷,涂擦外用正骨水或云南白药喷雾剂等,对皮肤无刺激作用的药水。内服药可辨证处方,如柴葛解肌汤等。 练功:可于治疗后采用与手法治疗相类似的运动方式练习,每组12次左右为宜,每日一趟,每趟4组。 治疗的评价绝大部分的筋出槽、骨错缝可于日久自愈,但易引发功能减退。手法治疗有效,但不像关节脱位那样立竿见影,常于手法整后几分钟自觉好转,并于第2天有明显疗效,因此建议当天不应做其它太多样的治疗,给予1-3天的时间恢复为好。 举例说明:?6.1 髋关节一过性滑膜炎(髋部筋出槽)?6.1.1 诊断:以14-40岁男性多见,常为瘦小体质,髋部活动受限,无明显疼痛,休息不能缓解数天而

5、就诊,X线正常。?6.1.2 手法:仰卧位屈髋屈膝90, 医者用肘拔伸13分钟。?(1)内收活动3次,然后继续屈髋屈膝,外展接近至床面渐伸至0位。?(2)嘱自主屈伸髋关节3-5次,无障碍。?(3)医者将患肢屈髋屈膝,然后被动伸直1次(慢)。?(4)医者将患肢屈髋屈膝,然后被动伸直3次(快)。6.1.3 红外线照射或薰洗20分钟。6.1.4 嘱休息避免负重37天。?6.2 胸肋关节骨错缝?6.2.1 诊断:1848岁女性多见,常于晨起自觉胸闷,上肢活动乏力,上举时胸助关节处疼痛,应与肋间神经痛鉴别。?6.2.2 手法:坐位,医者带动患者双手向内交叉于胸前,然后于交叉位上举过头,双手置于脑后,搬双

6、肘向后展肩同时用膝顶患者胸椎(T5为主),使之扩胸1次,然后将双手从头后向外于体例放下,可重覆1-2次。?6.2.3 注意:手法宣轻巧,避免拉伤肩部腱袖。?6.3 胸部岔气?6.3.1 诊断:未充分准备时,突然用力搬重物或不慎背部被冲击或猛然转身而出现胸部疼痛、胸闷不适。?6.3.2 手法:(1) 理顺胸背部肌肉?(2)患者取坐位,医者双手搬肩臂部,膝顶于背部(肩胛内侧缘中点连线处),向后提拉双臂,使之展胸1次。?(3)双肩挤摇5-6次。?(4)点前心穴1-3分钟(拇指点,向上推至天突)。?(5)仰卧屈臂压胸1次,侧压1次,斜压1次,并提托放下震背一次。?(6)背部拍击法(空掌拍)1-3分钟。

7、?6.4 第五胸椎综合征(背部骨错缝)?6.4.1 诊断:背部反覆发作,T5突起明显,压痛(棘突、上、旁)以年轻男性多见。?6.4.2 手法(1)坐位膝顶展胸法1次。?(2)旋背推棘法(左右)2次。?(3)俯卧压背3遍。?6.5 骶骼关节骨错缝?6.5.1 诊断:于提重物或下蹲作业时,突感一侧骶骼关节弹响而扭伤,活动受限,检查“4” 字试验(+)。?6.5.2 手法:(1)仰卧位,屈髋屈膝位,一手握踝,一手扶膝下压,可有弹响声。?(2)俯卧位,托腿后伸,一手切压骶骼部,向后扳髋带动髋骨向背侧伸1次。?6.6 腰椎滑膜嵌顿(腰部骨错缝)?6.6.1 诊断:好发于18-38岁年轻瘦长体形男性。多于

8、晨起下地穿鞋时,突发腰部剧痛,特殊体位绞锁,于扶腰弯向一侧,无法坐下及躺下而就诊,X线无明显异常。?6.6.2 手法:(1)俯卧,腹部垫枕,双人于肩腋一双踝牵引1-3分钟。?(2)点按痛点(肘按法)1-2分钟。?(3)点委中、委阳、承山各1-3分钟。?(4)腰部斜扳左右各1次。?(5)俯卧于患处红外线照射20分钟。?6.6.3 药物:桃红四物汤4g、金铃子散2g/tid3。?6.7 腰椎后关节紊乱症(后关节错缝)?6.7.1 诊断:腰痛反复发作,平腰畸形,腰肌痉挛,棘突偏歪。多见于运动员及腰部作业者,常由腰椎急性扭挫伤或劳损未得到及时治疗,反复发作而然。X线可见后关节退行性变化。?6.7.2

9、手法:(1)推揉:叠掌推法3-5分钟。?(2)肘点L3横突1-3分钟,肘刮法1次。?(3)拍击法、压法各1遍。?(4)腰部斜扳、伸腰3次,伸腿3次。?(5)俯卧点委中、委阳、承山各1-3分钟。?(6)腰部空提法1-3分钟。?6.7.3药物:大活络丹1Bidx15?6.7.4练功:腰背、腹肌锻炼链20次4组,Qn30?7小结:? 筋出槽、骨错缝是一种骨关节顺应性差,功能障碍为特点,但没有明显的解剖结构改变指标的临床症候群。通过手法治疗效果明显,但有时于数月或数年后复发,若配合功能作业训练,可以得到有效的预防。临床应注意鉴别诊断,手法应用以轻巧为主,即使未经治疗亦可一段时间休息而好转,但复发率高,

10、练功疗法有治本固元的作用,应指导进行正确锻炼。骨伤科跟师笔记坊间一般人都将正骨理解为整脊,放松按摩理解为理筋。如果整脊并配合按摩放松认为就是正骨理筋。筋骨并重。而其中又有些人认为整脊省力费时少。就是搬几下或压几下。而按摩费时费力。所以以整脊为主按摩为辅。而自称以正骨为主,理筋为辅。并言骨正筋自柔。此皆主观之理解。所谓正骨,就是将偏歪的骨头纠正。所谓理筋就是将纷乱错位的软组织理顺。现在人多受西医局部观影响,认为整脊就是正骨。岂知脊椎偏歪并非头痛医头,脚疼医脚那么简单。比如颈椎偏歪,相应的一二肋骨,锁骨也乃至更远的骨头必然会偏歪。我们知道颈椎有斜角肌、胸锁肌连于一二肋骨和锁骨。如果颈椎偏歪势必会通

11、过肌肉带动这些骨头偏歪。而提肩胛肌而连接肩胛与上位颈椎。所以肩胛骨有问题,颈椎也一定会出现问题。所以患者往往表现在颈肩难受。与其说颈椎病,不如说是颈肩病。可见西医所谓的整脊太局限化。没有整体观。同理腰椎也然。所以这也是强调正骨反对整脊的原因之一。然后再说理筋。由于真正掌握理筋技术的人如凤毛麟角。所以可以说绝大多数人所理解的理筋都不正确。医宗金鉴中讲,十二筋经之罗列序属,又各不同。故必素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从心转,法从手出。由于筋的概念是中医传统理论的东西。很难用西医理论解释。在现代人看来,十二筋经和十二筋脉一样。都是不可知的。然而我们从医宗金鉴与笔者所学来看。十

12、二筋经是可摸知的。是真真实实可摸到的。笔者认为可不可以这样解释。所谓的筋转,筋翻。筋离。筋合。筋出槽等是否可以理解为由于外伤,劳损,风寒湿,以及内脏病变等原因。而使其通行经络上的软组织发生紊乱。而理筋就是将这些软组织调整理顺。而使其内外经脉畅通,筋骨内脏功能得到恢复。而很多人将按摩等同于理筋,认为理筋费力见效慢。殊不知理筋也非常省力,一般只要摸着筋的翻转轻轻绕几圈筋便理顺。而且只要能找到真正的病因多可立杆见影其。还有人以整脊为主,懒的按摩放松肌肉,自认为其为重骨不重筋,以骨调筋。其实连筋都不知为何物,如何调。有人认为自己既按摩松懈软组织,又整脊。便认为是筋骨并重。其实如果真正懂得什么是筋出槽就

13、会明白。筋骨是一整体。骨错转的方向会影响到筋的翻转。反之亦然。在诊断时,要二者相互应证。通过筋的翻转和骨的错缝来判断筋骨是如何旋转错缝的。同理,在治疗中要通过骨的归位来调整筋的旋翻出槽,通过筋的回槽来调整骨的错缝。二者如一。并不能割裂的分开。也没有重那个轻那方之理。当然也没有以何为主之理。另外,除了筋骨外还有筋骨和内脏的关系。由于十二筋脉连通内脏。筋经又与十二筋脉相通。所以筋经问题会牵连到内脏。内脏问题要牵连到筋骨。所以有些久病的筋骨问题要通过调整肝肾等内脏来调理才能见效。 骨伤科跟师笔记颈椎复位手法一 卧位成角定点复位法(一)人员:1人即可,不需助手(二)优点: 1.患者平卧,心理平静,有安

14、全感;2.颈部伸肌及屈肌均完全放松。(坐位时总有部分肌肉不能完全放松)3.由于床面限制,旋转角度最大不会超过45,不易失手,不易导致医源性损伤。(三)程序:手力牵引一成角调节-旋转复位1手力牵引方法:双手颌一枕牵引,持续数分钟。 (利用患者体重作反牵引力)目的:(1)颈肌属横纹肌(随意肌),特点是可随意支配而自由收缩,但易于疲劳。手力持续牵引之目的是使颈肌产生疲劳,以消除病理性痉挛,使其失去抵抗,以利颈椎复位。(2)持续牵引,使颈部两侧肌肉均保持在均衡的被动拉伸状态,整个颈椎各椎体犹如被“肌性小夹板”保护固定,小关节处于闭锁稳定状态,不致因复位手法而任意移位。2成角调节:成角: 上段(C1-2):略低头(0-15度)中段(C3-5):轻度屈颈(15-35度)下段(C6_7):中度屈颈(35-50度)3复位手法:令患者轻轻自动侧向转头至最大限度。术者一手手掌托住枕部,拇指轻轻定位于患椎横突部(勿须用力按压或推顶!)另一手扶持下颌,双手协调调整屈颈度数,使成角落于患椎(指下会感到受力支点),再将下颌继续向一侧轻巧用力,顿挫旋转,并向后上方轻轻提拉-下,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