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原文及翻译

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4.53KB
约7页
文档ID:501261055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原文及翻译_第1页
1/7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原文及翻译天时⑴不如地利⑵,地利不如人和⑶三里之城⑷,七里之郭⑸,环⑹而 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 也城非不高也,池⑺非不深也,兵革⑻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⑼而 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⑽民不以封疆(11)之界,固(12)国不以山溪(13) 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14)者多助,失道(15)者寡助寡助之至(16),亲 戚畔(叛)(17)之多助之至,天下顺(18)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叛), 故(19)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注释⑴[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⑵[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⑶[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⑷[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⑸[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⑹[环]包围⑺[池]护城河⑻[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⑼[委]放弃;[去]离开⑽[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11) [封疆]划定的疆界12) [固]巩固3 [山溪]地势;山河4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的人,次处特指君主下同5 [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6 [至]极点7 [畔]通“叛”,背叛。

18) [顺]归顺,服从(19) [故]所以20) [是]这通假字畔,通:〃叛〃,背叛古今异义城古义:城墙今义:城市池古义:护城河今义:小水池委古义:放弃今义:委屈、不甘心国古义:国防今义:国家亲戚古义: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域古义:界限,限制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今义:地域是古义:这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今义:判断动词兵古义:兵器今义:士兵然而古义:这样却今义:表转折的连词一词多义利天时不如地利有利条件兵革非不坚利锋利之三里之城的,助词多助之至到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1、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2、 家和万事兴3、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同心家不散3、众人拾柴火焰高4、团结就是力量4、人心齐,泰山移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 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 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 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 理形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 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 心所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 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 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 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 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 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简析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 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 “人和”的、重要性,同时反映 孟子所说的“仁政”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 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 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 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二三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运用否定排比句式 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 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 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一一“城非不高”“池 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 利”亦难比“人和”。

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 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这一观点第4段 的作用是在前三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 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 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到披 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问题探究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 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 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二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条件及诸多 的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 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亦极相同,语气十分 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2、 3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 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 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攻战的例子,旨在说 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一“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 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

这 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 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归纳: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3、 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⑴ 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 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 “人和”的 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 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 极强的逻辑性⑵论证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解析我们通常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来表示:合乎正义者就能得到 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违背正义的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在这里,我们把 “道”理解为“正义”那么,什么叫“正义”?《现代汉语词典》中说:“正 义”是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这是富于现代气息的理解,然而是 和它最初的含义一脉相承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的一个著名论断《孟子•公孙丑下》中 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这里的“畔”字 通“叛”,是背叛、反对的意思这段话是说,对得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 对失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就连亲戚都会反对他;帮 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拿全天下都顺从的力量,来攻打 连亲戚都反对的人,要么不战,一战必胜孟子在这里说的“得道”和“失道”的人,都不是指普通的个人,而是指 一国之君一国之君既是战争的总指挥,也是政治上的领袖孟子通过论述战 争胜负的问题,引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然而在孟子看来, “民心向背”对于战争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对于政治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 矣意思是说,得天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所谓的“得民”,就是 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和帮助所谓的“得天下”,是指通过施行仁政来“王 天下”,而不是单靠武力来争夺天下仁政,是以德服人,使人心悦诚服,自 动来归附;而以力服人,不能服人之心在孟子看来,得天下之道,即是施行仁 政因为仁政,是“得其心”之政要记住这篇文章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原文—赏析—翻译(2), 如果喜欢,可以经常来找我,我是你的“秀秀姐”。

姐姐给大家讲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原文—赏析—翻译(3)】那么,如何“得其心”,即如何行仁政呢?孟子提出了 “保民”的思想保 民,就是关爱和保护人民,它要求君主做到“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就 是人民所希望的,就替他们聚积起来,人民所厌恶的,不要强加给他们人民 所希望的是什么呢,当然是富裕、幸福的生活孟子认为,这是行仁政的根本 着眼点做到了这一点,然后民心归服、天下归服,是任何力量都阻止不了 的战必胜矣”的主要原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 至,天下顺之”整体把握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 “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 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宋朱 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 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可见这一章不是 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 性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 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 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

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 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 “人和”的 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 “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本文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很有说服力比如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时,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双重否定句,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 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 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又如在阐述他的“得道者多助”时,作者也是先用了三 个否定的排比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结论;然后又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 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 文章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从文章末端看,孟子虽反对战争,却多次提 到战争这是为了迎合诸候们的心理打个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们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2) 文章析理精微,议论恢宏,气势奔放,阐明引申层层深入,逻辑性很 强;还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