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版)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知识积累7.1.1.2学案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1256259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2.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标版)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知识积累7.1.1.2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课标版)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知识积累7.1.1.2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课标版)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知识积累7.1.1.2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课标版)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知识积累7.1.1.2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课标版)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知识积累7.1.1.2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标版)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知识积累7.1.1.2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标版)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知识积累7.1.1.2学案(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文阅读1爱喜爱,宠爱。爱其子,择师而教之。(韩愈师说)喜欢,爱好。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杜牧阿房宫赋)吝啬,吝惜。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爱慕,欣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颐爱莲说)通“ (i)”,隐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静女)故事巧记:楚人爱(宠爱)其子,虽爱(吝惜)钱财,于其予之求而无不应。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风独爱(欣赏)菊,众人爱(爱慕)其高洁,称之。约其茶亭见之,其竟爱(隐藏)而不见。2安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全。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罗贯中失街亭)安适,安逸。然后得一夕安寝。(苏洵六国论)安抚,抚慰。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2、(司马光赤壁之战)安置,安放。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罗贯中失街亭)疑问代词。哪里,哪儿。而今安在哉?(苏轼赤壁赋)养。衣食所安。(曹刿论战)故事巧记:战国间,诸侯欲觅安(安全)闲之地,得旦夕安(安逸)寝,常与邻国相安(安抚),以为无患。时有寇盗相侵,而能安(安稳)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养),于是去险要之远地安(安置)军,败矣。逝者知斯,而今安(哪里)在哉?3被读音一bi受,遭受。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介词,表示被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司马迁屈原列传)覆盖。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读音二p通“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将军身被坚执锐。(司马迁陈涉世家)披

3、散,散开。被发行吟泽畔。(司马迁屈原列传)故事巧记:屈原忠而被(表被动)谤,既黜,其思忧且幽。被(披散)发被(通“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氅行吟泽畔。虽大雪被(覆盖)衣,身被(遭受)十余创,犹不为苦也。4倍通“背”,背离。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司马迁鸿门宴)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苏洵六国论)越发,更加。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故事巧记:苏武陷匈奴,不倍(通“背”,背离)节义。乡情于游子过百倍(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十年间,每逢佳节,倍(更加)思亲。5本草木的根。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根本,主要的、基础的东

4、西。盖亦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本来。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李密陈情表)版本,底本。今存其本不忍废。(文天祥指南录后序)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若止印三二本。(沈括活板)推究。抑本其成败之迹。(欧阳修伶官传序)故事巧记:柳宗元本(本来)求宦达,而谪柳州;近自然,植木本(草木的根),反其本(根本)也。后人将其所述辑成多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书,即今日所见本(版本),以本(推究)其当日心境。6鄙边疆,边远的地方。可以活用为动词,译为“把当作边邑”。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表自称的谦辞。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浅陋,鄙陋,可引申为目光短浅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轻视,看不起。孔子鄙其小器。(司马光训俭示康)故事巧记:晋之鄙(边疆)有二人,临秦地则曰:“鄙(表自称的谦辞)贱之人,当其求谅。”居久,则鄙(轻视)秦人曰:“秦人亦不过如此,皆如蛮夷之鄙(浅陋无知)人。”7兵兵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贾谊过秦论)军队。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兵法。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贾谊过秦论)动词,伤害,杀伤。左右欲兵之。(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故事巧记:陈涉初起之时,用兵(兵法)之道不及秦国之谋士,而能削木为兵(兵器),以疲惫之兵(军队)起事,灭秦。得天下后,其幼时之友触其颜面,左右欲兵(伤害)其

6、友,勿劝。8病疾病。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毛病,缺点。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司马光训俭示康)担心,忧虑。君子病无能焉。(论语卫灵公)责备,羞辱。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司马光训俭示康)故事巧记:蔡桓公身有疾,左右病(担心)之,求扁鹊治,而不治,病(疾病)入内脏,遂死。后人以为此事非左右之过也,乃桓公之病(缺点)。今人常以此相诟病(羞辱)之。9察观察。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苏轼石钟山记)考察。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之于国也)明察。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察察,洁净的样子。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司马迁屈原列传)看清楚。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孟子梁惠王

7、上)明智,精明。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班固汉书东方朔传)考察和推举。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李密陈情表)故事巧记:郡守察(观察)李密孝德之事,告于帝,左右以为不能察(明察),然帝以为李密身之察察(洁净的样子),乃众人之范,于是令其太守察(推举)孝廉,足见帝之察(明智)。10朝读音一cho朝见。序八州而朝同列。(贾谊过秦论)朝廷。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朝代。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蜀相)读音二zho早晨。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故事巧记:邹忌旦日朝(早晨)服衣冠,于朝(朝廷)谏齐王。齐王纳其谏。其后,齐国日盛,弱国来朝(朝见),经数年之久。邹忌闻名天下,为历

8、朝(朝代)谋臣所景仰。11曾读音一cn曾经。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通“层”,重叠。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读音二zn指与自己相隔两代的家属。面峰府君,余祖之曾祖也。(戴名世先世遗事记)通“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表示出乎意料,相当于“竟”“却”“简直”。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故事巧记:愚公自曾(指与自己相隔两代的家属)祖起居于太行、王屋山下。因太行、王屋二山阻隔,出入不便,愚公全家曾(曾经)齐议移山,于是率妻子移山,几度春秋,山不加少。愚公之邻人智叟望山上曾(通“层”)云,笑之。愚公笑曰:“何曾(竟)不若孩儿?世代移山,而山不加曾(通“增”)

9、,则终有竟日。”12乘读音一chn乘坐。独与迈乘小舟。(苏轼石钟山记)登。乘彼垝垣,以望复关。(诗经氓)趁着,凭借。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贾谊过秦论)顺应,顺随。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冒着,顶。自京师乘风雪。(姚鼐登泰山记)读音二shn用作量词,辆。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贾谊过秦论)故事巧记:陶渊明手握左传,乘(登)彼垝垣,阅至“公与之乘(乘坐)”,感慨古代帝王虽善因利乘(凭借)便,终而亡,顿生归家之心,一路乘(冒着)风雪,互家,心乃定,居家乘(顺应)化以归尽。13诚诚心,诚意。帝感其诚。(愚公移山)确实。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如果,

10、果真。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司马迁屈原列传)故事巧记:蔺相如携和氏璧至秦,足见赵国之诚(诚意),而秦王佯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诚(确实)无意,乃遣从者怀璧之赵,后秦诚(果真)如此。14除台阶。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拜官,授予官职。除臣洗(xin)马。(李密陈情表)消除,除掉。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治,整理。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张溥五人墓碑记)除了,除非。除吾死外,当无见期。(袁枚祭妹文)故事巧记:荆轲以义闻天下,燕太子使人召之。荆轲始不愿,太子以诚待,三顾其舍,亲除(除掉)其东屋之除(

11、台阶)尘,引荆轲之车,荆轲感之应允,与太子归。太子除(授予官职)其官职,令其刺秦王。荆轲曰:“除(除非)吾死,不然事定成!”15辞言辞,文辞。其辞微,其志洁。(司马迁屈原列传)托词,借口。动以朝廷为辞。(司马光赤壁之战)告别,辞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司马迁鸿门宴)古代的一种文体。归去来兮辞。(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推托,推辞。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司马迁鸿门宴)故事巧记:屈原德高,作离骚,其辞(文辞)美,子兰欲以叛国之辞(借口)除之。屈原曰:“死且不辞(推辞),何惧之有?”后为楚王所逐,辞(辞别)亲戚,见放楚之汨罗。16从跟随,跟从。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顺

12、从,听从。臣从其计。(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靠着,挨着。樊哙从良坐。(司马迁鸿门宴)参加,参与。弟走从军阿姨死。(白居易琵琶行)用作介词,由,自。问所从来。(陶渊明桃花源记)通“纵”,特指合纵。战国时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的联盟。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贾谊过秦论)故事巧记:樊哙从(参加)军,从(跟随)刘邦征伐。后项羽设宴于鸿门,欲杀刘邦,张良见势急,至军门见樊哙,樊哙从(听从)良计,斥项王。项王不识此人,问所从(由,自)来,欲杀之,樊哙不顾。项王感其勇猛,命其从(挨着)良坐。17殆大概,恐怕,表示揣测的语气。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归有光项脊轩志)近,接近。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13、(苏洵六国论)危险。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故事巧记:归有光家遭火,势急殆(危险),物件殆(接近)尽,唯余项脊轩。归有光以为殆(大概)有神助,后重修之。18当读音一dn把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应当,应该。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掌握,主持。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任,充当。猥以微贱,当侍东宫。(李密陈情表)判决,判罪。当死,赎为庶人。(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在(某处、某时)。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司马迁鸿门宴)将。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孔雀东南飞)读音二dn抵押,相抵。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班固苏武传)合适,恰

14、当。甚善。名我固当。(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故事巧记:李斯为秦相,当(掌握)政。当(在)是时,敌虎视秦,李斯令将当(把守)关隘。敌临,守将退之,按律当(判决)死。李斯念其功,以功当(相抵)罪,于其当(将)死之际活之,后令其当(任)出使之职,守将涕落曰:“此事,予我固当(恰当)。吾定效力,不负君望!”19道道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主张,学说。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贾谊过秦论)方法,策略。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贾谊过秦论)取道。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司马迁鸿门宴)说,讲,谈论。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道理,规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故事巧记:苏洵欲往京城,道(取道)泰山间行,遇隐士行于道(道路),憩于茶亭,论秦国与六国之事,隐士举兵家之道(主张),以为六国用兵之道(策略)不及秦国,苏洵不以为然。二者言辞激烈,未能休也。人道(谈论)此事:孰闻道(道理)多也?20得获得,得到。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欧阳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