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城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可行性实施计划书修改后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1252355 上传时间:2023-08-25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2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城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可行性实施计划书修改后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孔城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可行性实施计划书修改后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孔城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可行性实施计划书修改后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孔城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可行性实施计划书修改后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孔城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可行性实施计划书修改后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孔城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可行性实施计划书修改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城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可行性实施计划书修改后(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项目概要1.1项目背景孔城镇由原高桥和孔城两镇合并组成,位于桐城市东部,东与枞阳、庐江两县相邻,西与市开发区和龙眠街道接壤,南与金神和白兔湖相连,北与吕亭镇毗邻,镇域交通发达,沪蓉高速、桐枞公路穿境而过,孔卅路、高双路、高南路等县乡公路纵横境,形成四通八达的路网。境丘岗连绵,沟渠纵横,孔城河、高桥河自北向南流过境。全镇总面积167.22km2,辖24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886个村民组22986户,人口90539人,是全市第一人口大镇,也是农业大镇。拥有耕地70139亩,其中水田65000亩,旱地5139亩,水面11000亩,粮食年产35728吨。结合农业产业化调整,采取公司加农户,我

2、镇乐健绿色食品为全市三十强企业,也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农业部授予绿色食品称号。现在全镇已形成了多种特色产业化规模经济,如经果林、水产养殖、杂交稻制种、西瓜种植、大棚蔬菜、生猪养殖、药材基地,全镇农业总产值达2.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24元。由于缺乏统一规划,我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受地形条件客观影响,高则为岗,低则为凹,农田保水、保肥能力差,易涝易旱。近几年来,全镇每年受灾面积达17800亩,导致粮食产量下降,农村经济损失严重,多数农田处于半抛荒状态,农民直接经济损失达500万元,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受到严重束缚,成为制约孔城镇经济发展重要因素之一。为解决这一难题,故提出桐城

3、市孔城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通过项目开发,土地得到有效治理,生态农业得到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得以稳步推进,最终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经济增长。1.2项目围、规模、容与工期该项目实施围为孔城镇复东、桐溪、桐梓、金地、跃进五个行政村区域,建设总投资900万元,其中自筹资金286万元,改造中低产田面积18000亩,建设容:扩建、整修、加固库、塘、塥10座;新建、改造机电排灌站13座其中:7.5-30KW提水站12座,55KW排涝站1座;开挖整治灌排沟渠66km,配套建筑物228座其中桥25座,涵闸、节制闸29座,过路涵81道,渡槽2座,放水口90座,倒虹吸1座,新建防渗衬砌渠道31km,改良土壤0.

4、6万亩,建设村庄与田间机耕路35公里,新建农田林网防护带38km等。计划该项目建设期为1年。1.3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通过初步估算项目总投资需9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410万元,省财政164万元,市财政20万元,桐城市财政20万元,自筹资金286万元。1.4效益项目建成后,孔城镇复东、桐溪、桐梓、金地、跃进五个行政村18000亩中低产田的灌排条件得到显著改善,灌得进、排得出,高产稳产,旱涝保收。农田防护林网和村庄绿化的建设,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农业种植结构趋于合理,推广种植优质高产良种覆盖率达95%,每年增产优质稻谷1875吨,优质油菜125吨,每年为农民增收300万元,人均增收183。8元。财

5、务分析结果投资益本比1.88:1,财务部收益率30.62 %,全部投资回收期5年。因此,该项目利国利民,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力的推动了项目区村的新农村建设。1.5组织领导和管理为了确保工程按质、按量、按时完成,孔城镇成立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工程指挥部,由镇党委书记叶国庆任政委,镇长星生任指挥长,财政、水利、农业和项目村等单位抽出精干人员为成员,具体负责宣传和发动群众组织投工投劳,自筹资金到位,掌握施工进度,解决施工中的矛盾纠纷等。工程施工由相应资质的专业施工队伍施工,签订施工承包合同,工程质量实行全程监理,跟踪施工,镇水利站负责技术指导,确保工程施工质量。项目区建成后筹建成立

6、灌区农民用水者协会,负责项目区水量调配、排灌渠道、建筑物的维护、管理和控制运用。在项目实施中,首先做好宣传发动,进一步提高项目区广大干群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按计划完成土方任务和农民自筹资金,根据工程规划布局进行施工放样,搞好土地调整工作;其次,落实项目法人负责制、项目区土建工程招投标制等,最大限度地节约资金,确保工程按质按期完工。第二章 项目区概况2.1自然概况2.1.1地理位置及围项目区位于桐城市孔城镇,东以孔城河为界,南与桐枞公路相连与孔城镇晴岚村接壤,西以孔卅公路为界,北与吕亭镇毗邻,省道桐枞公路、县道孔卅公路从项目区穿过,区乡村公路相互连接,交通便利,地理位置条件优越。项目区围国土总

7、面积2722.08公顷,耕地面积18000亩,辖复东、桐溪、桐梓、金地、跃进五个行政村,人口16321人。2.1.2水文气象项目区属长江流域,主要气候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多年平均气温15.8,月平均最低温度3.6,月平均最高温度28.9,极端最高温度39.9,极端最低温度-15,全年10的积温为5102.6。冬季最大冻土层厚度为100mm;年平均日照时数1988.4h;无霜期252天。多年平均降水量1355mm,丰水年1951年达2348.6mm;枯水年1934年仅为661.2mm,丰水年与枯水年的降水极值比为3.55。降水年分配也极不均匀,汛期59月份的多年平均降水

8、量可达892.8mm,占全年降水的66%,暴雨多出现在6月下旬到7月中旬。项目区多年平均径流深569.3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300mm,灌溉期蒸发量为541.3mm。年均相对湿度一般在77%左右。项目区主风向不明显,春夏季多东南或西南风;秋冬季多东北或西北风,年平均风速在2.5m/s左右。2.1.3地形、地貌及土壤本项目区为典型的圩畈区,地形较为平坦,地势沿孔城河自西北向东南倾斜。项目区成田土质山河冲积物,耕地集中连片,土壤类型主要为砂壤土、砂泥土,耕作层0.2米透水性强,有机含量中等,肥力较好,适宜发展水稻生产,故主要作物以种植水稻,兼种小麦、油菜等,复种指数2.2。2.1.4水资源水资

9、源主要来源于自然降水的地表径流,项目区蓄水工程主要有小二型水库1座,塘坝、堰塥425座,合计有效容积369.66万m3。项目区南北部紧临孔城河,支流三八小河自北向南穿项目区而过,境分支河沟较多,水资源较为丰富,农业灌溉依靠区蓄水工程和从孔城河过境水中提引。2.1.5耕地种类、数量及开发潜力项目区耕地面积18000亩,其中水田12668亩,旱地5332亩,现有耕地产出率低,易涝易旱,基本处于半抛荒状态,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通过开发治理,对项目区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增加优质高产水稻种植面积,大力开发种植多经作物,提高经济效益意义重大。2.1.6自然灾害项目区地处丘陵圩畈区,夏季多

10、洪涝,秋冬易干旱,水旱灾害频繁,一般水灾三年一遇,干旱五年一遇。建国后共发生水旱灾害18次,较大的水灾年有1949、1954、1969、1980、1983、1991、1996、1999等共10次,全市162个圩口曾漫破160个。旱灾以1958、1966、1968、1978年最为严重,水稻灌溉期2个月以上连续无雨,塘库干涸、水源断绝。2.2社会经济状况2.2.1人口及劳力项目区人口16321人,其中劳动力11424人。2.2.2土地利用现状项目区土地总面积2722.08公顷,其中耕地18000亩,耕地率44%,水田率70%,旱地率30%,塘面率10%。2.2.3农业生产水平目前项目区农作物种植组

11、成仍然是两稻一油,农业生产水平尚欠发达,制约农业生产的因素较多,其中最主要的是旱地率较高,中低产田面积过大,水利设施老化,耕地产出率低,效益甚微。2.2.4地方财政与农民收入项目区经济较为发达,20XX末孔城镇工农总产值达5.3亿元,财政收入1480万元,农业总产值2.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3524元。2.2.5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状况项目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较为完整,区有孔城镇农业科技服务站,各村均有农技服务站点,安排农技员做点为群众服务,服务手段较为先进,农业适用新技术推广力度较强。2.3基础设施2.3.1水利骨干工程现状项目区水利工程主要包括塘坝蓄水和河流提引水工程。项目区有小型水库1座,总库容

12、13.6万m3,兴利库容9.4万m3,当家塘415口,有效塘容279.89万m3;项目区的蓄水塥堰由于淤塞且不能自流灌溉,现已不能发挥效益;由于库塘蓄水工程不配套,输水土渠断面小,渗漏严重,渠系水利用数在0.25左右,自流灌溉保证率不足50%;农业灌溉水源主要在孔城河提水,沿河设有临时抗旱站13座,设计灌溉面积0.7万亩,但由于工程设施不完善、设备年久失修,实际有效灌溉面积仅1000亩,提水灌溉保证率仅15%;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项目区农田未进行整体规划,无排涝工程设施。2.3.2田间工程状况目前,项目区田块均为一家一户的分散种植,田间灌排沟渠大多随地块形状布置,各自为阵,田间工程缺乏规划,布

13、局不合理,灌排渠道均为土渠,渗漏严重,农、毛渠都为土口子放水,串田漫灌,水土肥资源浪费极大,由于灌、排水不畅,局部相对低洼的地方容易出现滞水渍害等问题,水事纠纷时有发生。2.3.3农业机械及农机服务设施项目区农业机械化水平较好,农业机械较多,有联合收割机2台套,农用车20余辆,农资、农机服务网络健全。2.3.4交通与电力项目区交通方便,桐枞公路、孔卅公路贯穿境,各村级公路与之相连接,路况较好,区电力设施完善有孔城供电所保证电力正常供应。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3.1项目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1项目区能够自流灌溉的骨干蓄水工程较少且工程不配套,自流灌溉保证率低;境未建固定灌溉站,

14、灌溉效益低,抗旱能力十分脆弱。2农田灌溉体系缺乏统一规划,渠系配套建筑物不完善,已建工程年久失修老化,现有土渠道渗漏严重,水资源浪费严重。3沿河圩畈区由于河沟淤塞,排水系统不畅,缺少固定排涝泵站,故而农田涝渍灾害严重,因此耕地产量低,土地亟待治理。4农田机耕道路缺乏,不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大多数耕地农机不能下田,农业的机械化普及率仍然较低,农村劳动力得不到解放,严重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的经济的发展。5农村水利投融资渠道单一,融资能力弱。农田水利建设主要依靠中央资金补助,由于地方财政困难,配套资金缺口大,加之水利建设主要是为公众服务的基础性设施,经济效益不十分明显,社会投资办水利的积极性不高,水

15、利投融资能力弱,形成了资金瓶颈制约。3.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领域,必须大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粮食安全,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由于项目区耕地的低产低收,特别是近几年来的连续水旱灾害,农业产量损失更是严重,加之近几年粮食价格市场的滑坡,项目区农业生产已出现种田赔本的现象,大大挫伤了广大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民纷纷外出务工,多数农田处于靠天收或抛荒状态。由于今年村、镇大规模合并,给农村道路带来不畅,农业生产尚未磨合,使我镇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受到严重影响。该项目的实施,通过水利、农业、林业、科技推广等措施,改善排灌条件,

16、增强抗灾能力,把项目区建设成农业结构合理,高产稳产,旱涝保收,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项目区主要优势有:光热水资源丰富,具有一年两熟制生产条件;骨干水利工程具备,水资源丰富;区地势较为平坦,耕地集中连片,大多为中低产田,增产潜力大;项目区交通便利,经济基础好,农业生产技术先进,农业机械化生产条件初步具备;农民积极性很高,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此项工作。从上述优势条件可以看出该项目可行性极强。第四章 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4.1项目区水资源概况项目区水资源主要为当地径流形成的地表水,根据1993年省桐城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