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1219789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年级:九年级 学段:第一学期第一单元学科:语文 版本:苏教版学习目标1、学习游记散文“移步换景”的写法和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技巧。2、通过“循题理脉”理清整理的思路,通过“吟哦讽诵”领悟整理的情感。3、培养亲近自然,融入自然,珍惜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情怀”。教学预备 布置预习:1、阅读课文,勾画出表明整理游览踪迹的关键词语。2、将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写在课文的相应位置,并与同学交流。教学过程 步骤一:明确学习目标老师出镜:同学们,你们知道旅游者最怕什么天气吗?对,最怕雨雾天气,因为看不到美丽的风景了。但在作家们眼里,这些困难算不了什么,他们或迎难而上,欣赏到了

2、别人看不到的风景;或变换角度,换个方式领略到了别样的美。著名作家李健吾先生,冒着大雨,登上泰山,写出了优美的散文雨中登泰山;当代散文作家谢大光先生来到雨后雾浓的鼎湖山,用心听泉,也写出一篇优美的散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鼎湖山听泉。PPT1课件展示 课题、整理及鼎湖山风光图片本节课我们要完成的任务是PPT21、学习游记散文“移步换景”的写法和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技巧。2、通过“循题理脉”理清整理的思路,通过“吟哦讽诵”领悟整理的情感。3、培养亲近自然,融入自然,珍惜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情怀”。PPT2课件展示 学习目标1、学习游记散文“移步换景”的写法和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技巧

3、。2、通过“循题理脉”理清整理的思路,通过“吟哦讽诵”领悟整理的情感。3、培养亲近自然,融入自然,珍惜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情怀”。步骤二:介绍学习方法PPT3本文是一篇游记,也是一篇写景散文。俗话说“题好一半文”,这说明了好题目对于文章的重要性。我们读文章时,应当注意分析文章的题目,依照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到文章中寻找相应的关键字、词、句、段,理清文章的脉络,整理的思路。这种方法就是“循题理脉”。例如,我们学过小石潭记。“记”表明文体,“小”说明面积不大。但它的题目为什么不叫“小潭记”呢?为什么多出一个“石”字呢?文章又如何来写“石”字呢?我们来看一看:1、“闻水声,如鸣珮环”

4、水声清脆,说明潭水在山石上激荡,激于石。2、“全石以为底”表明潭底都是石头,整个小潭基于石。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暗示树儿长在石缝间,附于石。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潭中鱼儿的影子布于石。5、“其岸势犬牙差互”溪岸为什么参差不齐呢?因为两岸都是石头,缘于石。6、“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整理感到寒冷,是因为坐在石上,坐于石。除了第2、第4句明写“石”,其他几句都是暗写“石”。可见,柳宗元在写景时,注意抓住一个“石”字,写出了小石潭与一般小水潭不一样的特征。PPT3课件展示 循题理脉方法:分析文章的题目,依照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到文章中寻找相应的关键字、词、句、段,理清文章的脉络,整理的思路。

5、示例:小石潭记(“小潭记”)1、“闻水声,如鸣珮环”激于石2、“全石以为底”基于石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附于石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布于石5、“其岸势犬牙差互”缘于石6、“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坐于石PPT4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分析本文题目中的关键词,理清文章的思路。题目中的“鼎湖山”在广东肇庆市,它的山顶有湖,所以称为“顶湖”。传说黄帝打败蚩尤后曾在此铸鼎升仙,所以改名为“鼎湖”。请注意,“鼎”的读音是后鼻音“dng”。它三足两耳,是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本文的题目中包括这样一些关键词:“鼎湖山”“泉”“听”。我们在阅读中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1、整理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鼎湖山的?2、

6、鼎湖山景物众多,整理为什么重点写泉?3、人们常常观泉、赏泉,整理为什么听泉?怎样听泉?PPT4课件展示 鼎湖山听泉顶湖 鼎湖 鼎(dng)1、整理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鼎湖山的?2、鼎湖山景物众多,整理为什么重点写泉?3、人们常常是观泉、赏泉,整理为什么听泉?怎样听泉? 步骤三:整体感知(讨论问题1)PPT5下面我们来探究问题1:整理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鼎湖山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勾画出表明整理游览踪迹的关键词语,并与同桌交流一下,说说整理写景的顺序是怎样的。(停5秒)你勾画的关键词语与同桌一样吗?你们之间有争议吗?不一样不要紧,求同存异就行;有争议是好事,常讨论会使我们思维变得更加敏捷。重要的

7、是我们在读书时要养成勾画关键词语、理清文章思路的习惯。好,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主要有哪些关键词语。第1段中有“赶到鼎湖山”“过了寒翠桥”;第2段开头有“进山”;第3段中有“行至半山”;第4段开头有“站在亭前”,中间有“踩着石阶,拾级而上”,请注意,这里读“sh”,意思同“涉”,轻步而上,不读“sh”;第5段开头有“半山上的庆云寺”;第6段开头有“绕寺前庭园散步”。这是按什么样的顺序写的呢?对,这是从低到高的空间顺序。除了空间顺序,还有哪些词语能表明时间顺序呢?第1段中有“已近黄昏”,第6段开头有“晚饭后”,第8段开头有“入夜”。这是从白天到黑夜的时间顺序。由此可见,游记散文整理通常按照时间、空间

8、顺序来写自己的游览踪迹,这种写法叫做“移步换景”。下面我们就通过一组图片,来看看谢大光先生当年是如何登上鼎湖山的。PPT5课件展示 整体感知问题1、整理是怎样游览鼎湖山的?请快速浏览课文,把你在预习时勾画出的表明整理游览踪迹的关键词语与同桌交流一下。赶到鼎湖山 过了寒翠桥 进山 行至半山 站在亭前 踩着石阶,拾级而上 半山上的庆云寺 绕寺前庭园散步 由低到高的空间顺序晚饭后 已近黄昏 入 由白天到黑夜的时间顺序 移步换景播放一组能显示整理游踪的鼎湖山风景图片(PPT6PPT17),配乐泉水叮咚响。步骤四:品味重点(讨论问题2)刚才我们跟随整理的足迹游览了鼎湖山的优美风光。鼎湖山不仅风光优美,而

9、且植物品种很多。PPT18课文第7段中写道,“据说,在地球的同一纬度线上,鼎湖山是现存物种最多的一个点”,鼎湖山上有2000多种野生植物,其中国家珍稀保护植物11种,白鹇鸟被誉为广东省省鸟。正因为如此,鼎湖山被称为“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已辟为自然保护区,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作生态观测站”,这是在1979年,被列为国际第17号生物圈保护区。应该说,鼎湖山可写的植物很多,可写的景物也很多。但我们写游记时,能不能看到什么写什么,记“流水帐”呢?不能。我们应该有选择地写所看到的景物,突出描写重点景物,并通过描写重点景物,表达文章的主题。那么,这篇文章的重点景物是什么呢?对,是泉。整理为什么重点写

10、泉呢?这跟他想要表达的主题有着密切的关系。请同学们阅读第8段后半部分听泉的感受,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文章的主题是什么。(停5秒)同学们有答案了吧?你的答案是自己凭印象概括的呢,还是结合文章的关键语句回答的呢?老师建议同学们尽可能用后一种方法答题。老师觉得整理主要谈了听泉之后的两点感悟。一是听到了“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的代谢,感悟到生生不息,就是历史;二是觉得“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感悟到孕育生机,就是美感。简单地说,一是悟生命的规律,二是悟青山的灵魂。PPT18课件展示 在地球的同一纬度线上,鼎湖山是现存物种最多的一个点辟为自然保护区,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作生态

11、观测站问题2:鼎湖山景物众多,整理为什么重点写泉?主题(1)生生不息,就是历史。主题(2)孕育生机,就是美感。悟生命的规律,悟青山的灵魂。PPT19有人说,谢大光先生的散文风格是“刻意求工,惨淡经营”,抛开众多美景不写,主要写感悟深刻的泉水,以便表现主题,这是工于选材的表现。同学们写游记散文也应该这样,围绕文章主题选择主要景物,力求做到“百里挑一”。现在让我们回到文章的题目,理一理整理选择写作材料的思路。整理游览鼎湖山,因为对泉水感悟深刻,所以确定写作的主要景物是泉。前人写泉大多既绘其形,也摹其声。那么,整理主要从什么角度写鼎湖山的泉水呢?对,是从听觉角度,重点写泉声。下面就请同学们跳读课文,

12、勾画出第14段中写“泉声”的词语。(停5秒)你勾画好了吗?在阅读美文时动笔圈点勾画,这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刚才我们勾画了表明整理游览踪迹的关键词语,明白了整理的写景顺序。的确,勾画不明白的词语有助于我们增长知识,勾画精彩的词语有助于我们增加积累,而勾画这些同类别的关键词语有助于我们识别事物的特点,理清行文的顺序和整理的思路。第14段中写“泉声”的词语主要有“泠泠淙淙”“清朗”“如铃的笑语”“悦耳”“欢快清亮”等,这些词语说明泉声的特点是:如歌如铃,充满活力。PPT19课件展示 鼎湖山听泉(1)请跳读课文,勾画出第14段中写“泉声”的词语。泠泠淙淙 清朗 如铃的笑语 悦耳 欢快清亮泉声的特点:

13、如歌如铃,充满活力。PPT20当然,第14段中通过一些词语来写泉声,自然还不是整理写泉声的重点所在。那么,整理重点写泉声在第几段呢?对,是第8段。下面我们就来朗读第8段中描写泉声的语句。朗读这一段可以采用“吟哦讽诵”的方法,即有节奏、有韵调,抑扬顿挫地读,注意音节的长短、语速的快慢、语气的轻重、声调的高低等。比如第一句“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其中“那”可以延长声音,“柔曼”一词可读得稍重一些,“者”声调可上升一些,“草丛中”“淌过的”后面可略作停顿,“小溪”可读得慢一些以示强调。好,同学们可以跟随老师一起来读一读。PPT21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

14、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 厚重 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 汇于 空 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PPT22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PPT20课件展示 (2)朗读第8段中描写泉声的语句。“吟哦讽诵”:即有节奏、有韵调,抑扬顿挫地读,注意音节的长短、语速的快慢、语气的轻重、声调的高低等。 例如: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 。那柔曼/如提琴者, 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 PPT21课件展示 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

15、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 厚重 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 汇于 空 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PPT22课件展示 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PPT23这一段写泉声层次分明,变化多姿。同学们知道,泉声是抽象的,为了把抽象的泉声写得具体形象,整理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是的,是比喻。整理巧妙地运用了一连串比喻,把泉声分别比成提琴、弹拨、倍司、铜管,具体可感。其中多是西洋乐器。你能根据自己的课外知识,把这些喻体分别换成民族乐器、动物叫声吗?你能分别用一些古典诗句来形容这些声音吗?开动脑筋哟,老师相信你能想出不少生动的比喻。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