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1219017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工作计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工作计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工作计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工作计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工作计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工作计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工作计划(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工作计划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鄂教版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四年级 周飞浪 一、指导思想以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准绳,继续深入开展新课程教学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改变学习方式为目的,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目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探索有效教学的新模式。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

2、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教学要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感受能力,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她)们将来成为具有适应当今社会、科技、文化、经济发展、工作生活所必备的数学知识和良好社会竞争力的公民。二、学生情况分析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由于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三、教材分析本教材共有四个单元,

3、分别为:在集体生活中、学习更上一层楼、我的家乡、家乡的变化。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四、教学目标1、情感与态度目标:(1) 培养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乐于合作,待人诚实守信的品质;初步形成规则意识、民主意识。(2) 使学

4、生知道学习是自己的责任,要敢于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给自己带来的乐趣,感受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使学生初步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好学的学习态度。(3) 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形成热爱家乡的情感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了解家乡的名人并向他们学习。(4)感受家乡及家乡人各方面的发展与进步,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了解家乡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2、行为与能力目标:(1) 帮助学生建立与人交往有诚信,能合作,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的行为习惯。(2) 初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自己学习任务的良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喜欢阅读课外书籍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毅力和耐心

5、,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培养学生爱惜名胜古迹,不乱丢乱刻画的习惯。(4)养成保护水资源,爱护身边环境的良好习惯。3、知识与技能目标:(1)帮助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与他人平等的交流与合作,能尝试合理的解决集体生活中的问题。(2)学习给自己制定不同时期的目标,树立自信心;学会一些简单的读书方法。(3)能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文化、物产等;了解家乡湖泊众多的自然环境及水资源分布情况;了解家乡的名胜古迹及特产。(4)知道部分旧生活用品的用途;了解家乡生态环境的污染情况;知道有关环保知识。五、教学重难点1、帮助学生学会适应集体的要求与规范,树立合作

6、、诚信意识,学会尊重他人,能够合理处理意见不一致的问题。2、提高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努力完成学习任务,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3、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会识图,在图上找家乡的位置,了解家乡的地理、人文、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等等,热爱家乡,节约水资源。4、了解自然环境,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六、教学措施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1)转变教材观。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

7、生去学习,去探究。(2)转变教学观。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一要变“目中无人”为有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形成。第二,变“重结论轻过程”为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究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通过什么方法学;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教师在

8、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儿童时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

9、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4、改革教学方式教师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品德与社会课评价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划分等级。因此,要从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七、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教学进度及课时分配表周次教 学 内 容课时备 注1开学准备12第一课 学会合作33第二课 当意见不一致时34第三课 诚信是金35第三课 诚信是金练习36国庆节放假7第四课 我是学习的主人38第五课 和好书交朋友39第六课 我的家乡在哪里?310第七课 长江两岸是家乡311七课、八课共用一周312第八课 说说家乡的故事313第八课 说说家乡的故事314第九课 家乡的变化真大呀315第十课 我的发现与担心316第十课 我的发现与担心317复习318复习319考试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