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冬梅2014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1217660 上传时间:2022-08-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冬梅2014如何创设问题情境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刘冬梅2014如何创设问题情境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刘冬梅2014如何创设问题情境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刘冬梅2014如何创设问题情境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刘冬梅2014如何创设问题情境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刘冬梅2014如何创设问题情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冬梅2014如何创设问题情境(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历史组 刘冬梅 2011年2月中学生正处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期、转型期,求知性增强。新课标把学习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提出来,重视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体验、感受,重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让不同的学生得到发展,掌握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技能。我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尝试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在讲初中历史第八册“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十年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革”那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史实,也给学生提供一个调查历史事实的机会,也为了满足孩子们的求知性,我在课前先开设了一个“文革”讲座,介绍

2、文革中的奇闻怪事及当时人们的衣食住行也引出了许多很有趣味却难以解决的问题就顺势布置课题,让学生自已实地或上网收集有关“文革”的史料,由此自已去寻找答案。等到上课时,我先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调查结果及查找资料情况,在讨论中逐步形成一定的看法,然后我再按教材的内容给学生解答一些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从而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帮助学生形成了正确的历史观。这样比在课堂上枯燥的讲解效果要好的多,在课堂上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恨不得用两 张嘴把自己所知道的文革的史实全都说出来,由此可见,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多么的重要。还比如在讲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决定美利坚命运的内战一课时,在讲新课阶段,

3、要注意通过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深化学生对历史结论的认识。在介绍内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时,我先让学生自己阅读第一段小字部分,然后找出南北矛盾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而学生通过自己阅读很快找出了在市场方面和原材料方面的矛盾,这时我再给学生补充一条,那就是在劳动力方面,北方需要大量的自由劳动力,而南方却占有大量的劳动力,学生听我讲完,立刻心服口服,也马上明白了为什么要爆发内战。通过这些实例就说明了我们的学生根本就不笨,而是在课堂上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那就会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讲新课阶段,要注意通过系列问题的设计还原历史细节,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深化学生对历史结

4、论的认识。如在南宋与金的对峙一节教学中,我事先设计了一连串的问题,清晰地展示讲课思路:1金政权是怎样建立的? 2金与北宋的战争是正义的吗?为什么? 3北宋军民是如何抗金的?为什么会有“靖康之变”? 4岳飞抗金为什么能取得辉煌成果? 5岳飞等人领导的抗金斗争有什么重要意义岳飞等人领导的抗金?6. 岳飞为什么受到人民的永久怀念?7.高宗、秦桧为什么要害岳飞?8.如何正确认识宋金之间的战争?如何正确认识宋金和议?9. 岳飞能不能被称为“民族英雄”?10.为什么后来女真人和契丹人都被笼统称作“汉人”?11.南宋与金政权对峙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通过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系统整理归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

5、力。这样,一方面通过逐层分析,步步深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尤其对于比较抽象的历史概念,把每一个概念分解为若干小问题,层层推进,使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教材信息资源、教师提供的材料,经过思考、讨论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归纳、比较、概括,并作出解释,深刻地理解概念。另一方面,于看似无疑处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反复地提出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既可以较好完成教学要求,同时更能够充分地锻炼学生的能力,不失为教师主讲的一种有益补充。另外,老师在教学中巧妙地设疑,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讲授七年历史下册开放与交流一课时

6、,在学生学习课文,了解基本史实之后,老师提出:唐文化对日本有何影响?日本为何要派遣唐使?遣唐使给日本社会带去了什么?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是唐朝时期对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两件大事,请根据课文的内容和你所掌握的知识,对比这两件事的异同?等等这一类的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答案的过程,即是再次识认历史地图,理解史料和教材大小内容,归纳教材要点的过程。提出这些问题并让学生讨论,是为让学生在再现史实的同时,进一步思考:“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特征有何不同?出现这些不同的原因是什么?”老师这样设疑的过程,也是教师的思维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努力发现知识,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教

7、学过程中展示自己设疑的方法和过程,引导学生掌握设疑的思维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学会自主学习。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特别是古代史、世界史知识还是比较陌生的,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精心选择与教材内容紧密相关,难度适宜的新材料,充分利用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历史遗存、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课程资源,补充与教材有关的历史知识,布置如探究性学习、小组调查、历史访谈等实践性作业,把历史学习与社会活动相结合,编写教学资源库,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并发挥计算机的信息处理功能,建构生动科学、多向互动的教学资源,做到生动活泼的形式与科学健康的内容的统一,为学生创设准

8、确的科学情境,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使学生同以往时代、地域的人交流对话,摄取全人类的智慧与经验,进行情感的交流、智慧的碰撞、生命的对话。如在讲授美国史时,通过插播录像片着重向学生补充介绍华盛顿、林肯、罗斯福等著名总统的生平,因为他们的举动折射了美国的发展史。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重视历史问题的史鉴功能和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关注解决热点问题的思路.教师应根据学生争强好胜、善于争辩、勤于思考的个性特点,积极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首先引入一些不同的甚至相矛盾的史学观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言,讨论争鸣,倾听学生的各种想法和观点,既积极肯定和欣赏学生的思维成果,又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即使他们的观点不正确也不轻易否定或妄加评论,培养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综上所述,历史教师应立足新课标,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识规律出发,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新课改中开阔视野,全方位认识历史事件,勇于质疑,寻找资料论证新结论,形成持久热情和动力,培养创造性的学科思维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