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说课稿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1216070 上传时间:2023-11-1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逍遥游》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逍遥游》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逍遥游》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逍遥游》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逍遥游》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逍遥游》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逍遥游》说课稿(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逍遥游说课稿一、说教材逍遥游是人教育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要求学生加强自学,掌握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和句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欣赏作品的情节、形象和语言。欣赏中要展开想象,进入作品创造的艺术天地。逍遥游作为庄子 内篇的第一篇,具有开宗明义的价值。更关键的是,庄子所追求的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的理想就集中体现在这一篇中,它是作者批判现实的理论依据和深层动力。二、说学生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存在着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学生被动接受。对文言文学习也是望而生畏,不敢学,不愿意学。文言文学习停留在一种教师单边进行的层面上。高

2、三阶段的学生本在认知上已经差不多掌握了文言文的基本知识点和学习要求,能对本文的字词进行自学。在情感上高中阶段的学生可以欣赏庄子的思想,但是不宜采用庄子思想中避世逍遥的价值观。本课将采用自主式学习法,让学生在学习古文时“动”起来,引导他们自主发现,自主整合,自主积累和自主提高。在对本文一些常用文言字词句式的梳理时,学生在掌握本文知识的同时,联想到过去学过的相关知识,并加以归纳,有利于形成知识网,联合巩固新旧知识。学法根据教法而定:1、自学法:根据课文注释和自学提纲中所设问题,自由朗读,疏通文意,初步感知内容。2、知人论世法:联系对庄子的旧有认识,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3、合作探讨法(以小组为单位)

3、:以“笑”为线索,概括文中“逍遥”的四种层次境界。并联系现实,对这样的理想境界作出探讨评价。三、 说任务确定的三维教学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掌握相关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和词类活用现象,能口头疏通全文,并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的基本内容。2、过程与方法:了解庄子其人,并通过反复诵读课文,感受庄子文章善用寓言说理、想象奇特、采用多种修辞手法的写作特色和浪漫主义色彩。3、情感态度价值观:合作探讨,加深对庄子“逍遥至境”的认识。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体会庄子文章风格特点。教学难点:对“逍遥至境”的深入认识和评判。我将采用的教学方法有:1诵读法2.点拨法3.发现法4.联想法四、说过程我将教学过程分为

4、以下四步:第一步,激趣导入整把握;第二步,合作探究解问题;第三步,拓展讨论评逍遥。课前准备:课前安排学生利用工具书及课文注解进行预习,力求初步熟悉课文,扫除生字障碍,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第一步,激趣导入整把握。1.故事导入。由一则小故事(列御寇中庄子临死前的小故事)引出追求逍遥游的庄子,并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介绍作者,教师再并结合一些文学常识补充完善。多媒体展示庄子的简介、主要哲学思想及写作的主要特色。2.解题:“逍遥”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

5、先从整体上把握全文。教师再指导朗读,体味其中的感情变化以及作者独特的文笔。诵读指导: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的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的描述情感。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鴳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者”,读时要带不屑一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既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一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之后再读文章(学生自由读),积累并梳理文言知识,归纳总结重点字词句

6、式:由于预习充分,在课堂上可给学生少许时间,整理一下思路,提出难以理解的词句,学生之间分组讨论、交流、补充、订正,相互答疑,老师从旁予以纠正。明确:重点实词:志适穷绝待重点虚词:其之斯恶重点句式:(1)判断句(南冥者,天池也。)(2)倒装句(彼且奚适也?)(3)固定句式(天之苍苍,其?其?)通假字:冥溟反返知智辩辨而能辩办(设计意图:通过分组合作探究,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自觉归纳整理文言知识,从而实现知识目标,达到掌握一定文言现象的目的。)第二步:合作探究解问题。1. 学生听范读课文,找出文中三“笑”。小组合作,以“笑”为线索,找出“笑”与“被笑”的对象,原因。并推测作者对每个对象的态度

7、。明确:笑被笑原因 作者态度1、蜩与学鸠笑之(指代鲲鹏)高飞要借助风力反驳,均有所待2、斥鴳 笑之(指代鲲鹏)鲲鹏追求高度,反驳,均有所待,自己无所求,较自由小大之辩也3、宋荣子犹然笑之(指代知效一官,其自视也,反驳,虽然,行比一乡,亦若此矣犹有未树也(自我满足)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2. 学生齐读最后一段。经过推断,庄子认为,如何才能达到“逍遥”境界?要达到这样的“逍遥至境”,作者在最后一个自然段列举了前面几种人所达到的哪几个层次?明确:1、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己:忘掉自我,失掉自我意识。无功:去除功名利禄之心,不热衷于身外之物,不求建功立业。无名:忘掉荣辱得失,褒贬由人。2、生

8、命境界的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有功,有名,有己。第二个层次:宋荣子。无功无名,有己(对第一层次的人犹然笑之)第三个层次:列子。无功无名无己,但仍有待于风。第四个层次:至人,神人,圣人。超脱一切,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2.作者在本段中阐明了什么观点?作者是如何阐述此观点的?明确 本段中阐明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即“无所待”的观点。作者从自然界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进而说明“小大之辩”,但本质相同,即万物皆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接着,作者从自然界转而写现实社会,现实中的人有高出众人之上者,但仍是有所待,还不

9、是真正的“逍遥”。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第三步,拓展讨论评逍遥即拓展讨论评价庄子论述的“理想的逍遥至境”。我将提前布置任务,让同学在课外找资料。在课堂的这一环节将全班分为两个部分,直接针对“庄子的逍遥是不是我们应该认同的逍遥?”这一问题进行自由发言辩论。辩论过程中我不给出评价性意见,让学生来掌握话头,引发头脑风暴。之后小结,庄子对人的精神的肯定是对的,但这种绝对自由的超现实性,恰恰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想借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现实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有待和无待意味着人生的两个层面,物质形体活动都是有待的,而无形的精

10、神活动可以是无待的。人生世间,难免神为形累,心为物役,应该通过“无用”“无己”的道德修养,使精神突破有待的束缚,达到无待的自由。小结: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万物都是对立和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八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作业:将你对庄子“逍遥观”的评判形诸文字,写成一篇200字的小作文。五、说自我评价我的设计亮点是经过这节课,学生了解了相关的文学常识,在掌握了本文的一些文言字词句的同时,归纳梳理了以前学过的知识点,将新的知识点与旧的知识点联结起来形成知识网络。并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提高其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是课堂活动期间要注意把握好课堂的纪律以及时间节奏,适当在每个小组之间走动,给出点拨。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