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用的中学语文说课稿范文集锦八篇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119302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46.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好用的中学语文说课稿范文集锦八篇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好用的中学语文说课稿范文集锦八篇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好用的中学语文说课稿范文集锦八篇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好用的中学语文说课稿范文集锦八篇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好用的中学语文说课稿范文集锦八篇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好用的中学语文说课稿范文集锦八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好用的中学语文说课稿范文集锦八篇(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好用的中学语文说课稿范文集锦八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化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仔细拟定说课稿,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当怎么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学语文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与保藏。中学语文说课稿 篇1一、说教材阿房宫赋是苏教版中学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课文。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是传诵千古的名篇。教学时,可参考“课文说明”和“有关资料”,分别在内容和形式上给学生做一些必要的提示。通过让学生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加深对这篇赋讽喻现实的思想意义的相识;通过讲解赋体的源流和特点,让学生将这篇“赋”和本单元学过的其他三篇“古文”做一些比较,驾驭赋在描写、叙事、争论等方面

2、的一些特点,为熟读背诵打下基础。二、说学情基于文言文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状况,针对本文的学习,应着重让学生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内容,从而更好地体会文章所要表现的内容。三、说教学目标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动身,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1。了解“赋”的文章体裁特点,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了解文言词语的活用现象和文言句式。2。学习文章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风格,并使之运用于今后的写作中,增加习作的文采。3。正确对待人生中的胜利与进步,绝不傲慢自满,而应始终保持虚心的看法和具有肯定的忧患意识。四、说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

3、标的设立,“学生驾驭重点文言学问”为我的教学重点,“正确对待人生中的胜利与进步,绝不傲慢自满,而应始终保持虚心的看法和具有肯定的忧患意识”为我本堂课的教学难点。五、说教法学法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采纳以下的教学方法:诵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好的导入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为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更好地获得新学问。我的导入语设计如下:“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

4、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板书课题我有一个幻想)(二)新课讲授1。在初读文章的过程中,我会让学生听课文录音,边听,边理解。2。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投影学生在预习课文时遇到的字词句理解方面的问题,同学探讨,老师强调重点,师生合作共同解决。(三)深化研读1。让学生填充课文内容: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老师课前把文章读了一遍又一遍,越读文章越短,最终只读成一段文字,我想同学和老师的感受是一样的,请看投影:阿房之宫,其形可谓()矣,其制可谓()矣,宫中之女可谓()矣,宫中之宝可谓()矣,其费可谓()矣

5、,其奢可谓()矣。其亡可谓()矣!呜呼!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矣。答案:雄、大、众、多、糜、极、速、悲2。请学生在文中找出“雄、大、众、多、糜、极、速、悲”的详细内容,并朗读这些内容。杜牧为文,非常重视辞彩的“华赫而庄整”,作者充分利用赋的特长(“赋者,铺也。铺采攡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泼墨如云,铺陈渲染描绘阿房宫。请看课文第1、2段。3。诵读1、2段,感受赋体特点(1)这两段文字极力描写阿房宫的宫貌是如此的富丽堂皇,宫人是如此之众多,生活是如此之骄奢糜烂,齐读,CAI教学媒体展示音(配乐汉宫秋月)像。思索:这两段文字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或找出自己认为好的句段并说明理由)

6、例如:品析“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品析“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何虹”;品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学生探讨,七嘴八舌地补充,老师适当点拨。配乐汉宫秋月(二胡)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比较分析,理解作者写作意图。4。(1)比较过秦论/阿房宫赋对秦亡缘由的见解。启发思索:同样是借秦讽时,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秦亡的缘由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同样,杜牧对秦灭亡也作了深层思索,他提出的见解是?“灭六果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思索:为什么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呢?“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

7、在赂秦。”(苏洵六国论)那么为什么说“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呢?我们一起学习第3、4段。从这里,我们看到“多行不义必自毙”!这是历史的辩证法。杜文以阿房宫作为切入口,在杜牧笔下,阿房宫成了秦皇骄奢的见证,封建独裁的象征,秦朝灭亡的标记。(板书)(2)比较阅读:阿房宫赋末段/六国论末段(课堂练习,附后)依据同学们反馈的状况再作评析。(四)巩固提高仿照下面的排比句的形式,让学生以“啊,老师!”开头,写一个句式相同的句子。(不超过60字)出示投影:(学生探讨,老师点拨)啊,黄河!有了你乳汁的浇灌,这贫瘠的土地,才有了青山绿水,才有了茅屋、鸡鸣、老牛的蹄印和孩子的游戏绘织而成的田园风光,才有了那奇妙

8、而绚丽的文化。(五)小结作业在学生沟通之后,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然后总结并布置作业,作业如下所示:尝试背诵这篇文章。整个设计,从单元和专题的整体考虑进行了规划和构思,体现了大语文观,注意了探究、体验,实现了对方法的学习和迁移运用,发展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七、说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楚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阿房宫赋奢亡鉴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指责指正。再次感谢各位评委老师。(鞠躬,擦黑板)中学语文说课稿 篇2一、教材分析1、 学问内容本课包括的主要内容有致橡树内涵的把

9、握,象征手法的运用。2、 地位和重要性致橡树是人民教化出版社中学语文第一册的必修内容,是高考考查的内容范围;通过对这一节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关于舒婷关于朦胧诗的学问,又可以加深对意象概念、象征手法的理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3、 教学目标依据致橡树一课的教学大纲及它在中学语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三个维度设计即学问和实力、过程和方法、情感看法和价值观,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初步了解作家作品,加深对当代诗特点和发展趋势的相识。(2)实力目标:接着培育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实力;初步培育学生细致品尝意境与情感的实力及作品评价实力。(3)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10、培育独立自尊的宏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4、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诗歌中显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难点: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等特色。精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与主题。5、课时支配1课时二、教学方法依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实行诵读感悟法、探究式阅读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方法。这一节属于意象比较强的一节课,因此首先我布置学生预习,对有疑问的地方划上着重号,在上课起先时通过放配乐朗诵、学生齐读、个别同学单独读等方式使学生对诗歌大意有初步的了解。然后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纳师生共同探讨的学习方法;运用设问、反问、疑

11、问的教学语言来吸引学生的留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爱好,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紧跟上老师的教学思路,学生才有可能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主导”。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充分调动起来,对问题产生深刻的思索、探究,在此时老师再稍作一点点启发、点拨使学生的实力得到充分发挥,体现了素养教化中实力的培育。多媒体投影可以加大一堂课的信息容量;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显明地得到展示。三、学习方法诗歌可以点燃生命的激情,升华人的的情感价值和志向境界。基于此,中学阶段必需帮助学生驾驭科学鉴赏新诗的方法,培育学生通过意象解读新诗的实力。“重美读”是新诗的重要学

12、习方法。诗歌的美感是自己体会出来的。学生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阅读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来不断加深、强化,在老师的指导下,起先找出意象、分析意象。诗通过意象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解读诗歌的关键在于意象的精确把握与深刻理解。意象即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同一种事物在不同诗人眼里有着迥然不同的含义。“凌霄花”在舒婷的诗中是攀附权贵的象征,是被完全否定的,但其有向上攀缘的特征,完全可以作为百折不挠、主动进取的象征。意象驾驭了,诗歌的大意就可以把握了。诗歌往往运用象征手法,通过详细的事物表现某种特别的含义,挖掘出意象的象征意义,诗歌就完全解读了。要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

13、类比式联想,领悟诗歌的情感与主旨。四、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分四个阶段即新课导入、新课讲解、拓展阅读及结束阶段。在每一阶段教学中,我力求发挥学生主动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以启发、引导为老师的责任。(一)导入阶段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说:亲情是根,让生命持续;友情是叶,让生命伸展;爱情是花,让生命绚丽。他把人生最绚丽的部分归结于爱情的美妙。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它的美妙或抒发失意的爱情给自己带来的苦痛与煎熬,表达自己的爱情观。“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4、就是其中精彩的几笔。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倾听这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吧。(二)新课讲解阶段1、诗人否定了什么样的爱情观?通过六个意象分成三组,通过凌霄花否定了攀附式爱情,通过鸟儿否定了痴恋式爱情。不满意于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的一味奉献,为下文提出崭新的爱情观做铺垫。2、诗人提出了什么样的爱情观?诗人通过橡树与木棉两个大的意象,正面提出了崭新的爱情观。她认为精神上的独立与同等是双方相爱的基础,双方应当心灵相依、相互扶持、相互敬重、心有灵犀,双方要以独立显明的特性出现,要能够命运与共。同时提出爱的最高境界应当是爱对方坚决的信念、执著 的追求与灵魂深处动

15、人的漂亮。3、通过比较阅读致橡树与我情愿是急流,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致橡树以女性视角否定了攀附、依恋式爱情,不满意于一味奉献式爱情,她所追求的爱,是双方的彼此同等。而且认为只有在人格价值各自独立上,才能有真正同等基础上的相互理解。我情愿是急流有比较明显的男性视角,在两个系列的意象群中,他始终把男性作为时代的挑战者、社会的主宰者,为了心爱的人可以奉献出自己的一切。(三)拓展阶段1、指导学生阅读舒婷的另一首代表作双桅船本诗同样运用了象征手法,以“双桅船”与“岸”象征相爱的双方,认为人在追求坚贞爱情的同时,崇高的志向更不能放弃。2、指导学生阅读中国传统文学中关于爱情观的描写。以白居易的长恨歌和李商隐的无题为例,加深对本诗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