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伦斯8226;彼得《金科玉律》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1050171 上传时间:2023-03-27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67.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伦斯8226;彼得《金科玉律》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劳伦斯8226;彼得《金科玉律》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劳伦斯8226;彼得《金科玉律》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劳伦斯8226;彼得《金科玉律》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劳伦斯8226;彼得《金科玉律》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劳伦斯8226;彼得《金科玉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伦斯8226;彼得《金科玉律》(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 共1页金科玉律改变人类生活的18条法则-金科玉律(选载)为什么不称职的官员制造了更多的官员?为什么优秀的人在一起却变成了乌合之众?为什么人们总是由胜任的职位爬到不胜任的职位?为什么“贫者越贫,富者越富”?为什么走错了,想回头总是很难?为什么总是越怕犯错却偏偏犯错?为什么世界上充满了矛盾和神秘的不平衡?在这本浓缩了人类智慧精华的书里,涵盖了个人成功与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掌握并运用这些金科玉律,你将了解支配世界和人生的黄金法则,你的命运也将随之改变。机械工业出版社授权连载,不得转载美劳伦斯彼得 等著咨询热线:010-8837

2、9697艾柯 编译不称职官员的三条出路美彼得等在帕金森定律一书中,帕金森教授对于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作了非常精彩的阐述: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三是聘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可以走了。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减轻了他的负担。由于助手的平庸,不会对他的权利构成威胁,所以这名官员从此也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只能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

3、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这部分阐述是帕金森定律一书中的精华,也是帕金森定律的主要内容,常常被人们转载传诵,用来解释官场的形形色色。帕金森定律发生作用的条件美彼得等帕金森对于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作了精彩的阐述,但机构膨胀的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植物学家的任务不是去除杂草,他只要能够告诉我们,野草生长得有多么快,就万事大吉了。”这就是帕金森教授给我们的答案。如果这是一个不治之症,社会岂不是将一天天衰败下去,企业岂不是要一天天萧条下去?要寻找解决之道,首要的前提在于吃透这个定律。所谓定律,无非是对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阐释,而规律总是在一定条件下起作用的。那么,“

4、帕金森定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有哪些呢?首先,必须要有一个团体,这个团体必须有其内部运作的活动方式,其中管理占据一定的位置。这样的团体很多,大的来讲,各种行政部门;小的来讲,只有一个老板和一个雇员的小公司。其次,寻找助手的领导者本身不具有权力的垄断性,对他而言,权力可能会因为做错某事或者其他的原因而轻易丧失。第三,这位“领导者对他的工作来说是不称职的,如果称职就不必寻找助手。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项,就意味着“帕金森定律”会失灵。可见,只有在一个权力非垄断的二流领导管理的团体中,“帕金森定律”才起作用。那么,在一个没有管理职能的团体比如兴趣小组之类,不存在“帕金森定律描述的可怕顽症;一个拥有

5、绝对权力的人,他不害怕别人攫取权力,也不会去找比他还平庸的人做助手;一个能够承担自己工作的人,也没有必要找一个助手。解决帕金森定律的关键美彼得等那么“帕金森定律”的症结究竟在什么地方呢?权力的危机感,正是这种危机感产生了可怕的机构人员膨胀的帕金森现象。恩格斯曾说过:“自从阶级社会产生以来,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欲就成为历史发展的杠杆。”人作为社会性和动物性的复合体,因利而为,是很正常的行为。假设他的既有利益受到威胁,那么本能会告诉他,一定不能丧失这个既得利益。一个既得权力的拥有者,假如存在着权力危机,不会轻易让出自己的权力,也不会轻易地给自己树立一个对手。因此,他会选择两个不如自己的人作为助

6、手,这种行为,无可谴责。假设有一个私营企业主,公司的土地、产权全部属于企业主所有。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个公司有些名气了),他现在越来越感到在管理上力不从心了。显然,此时需要有人来协助他,于是企业主向各种媒体发了征聘广告。应征而来的人络绎不绝,其中有位这样的人才:在美国一所著名的大学读完了MBA课程,而且有长达十年的管理经验(姑且不论他为何来这样企业的原因,假设就是自己愿意来这里效力),业绩良好,显然是十分理想的人选。这个私营企业主会不会聘任他呢?这个老板可能会飞快地想:公司的土地是我的,所有的产权都是我的,这就意味着这个人来我这里是“无产阶级”,他纯粹是为我打工,干得好我可以继续留他,给

7、他很高的待遇,干得不好我可以辞退他,无论他如何出色和卖力地工作,他都不能坐我的位置,老板永远是我。一番盘算以后,这个高智商、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留了下来。这位老板可以说是完全不受“帕金森定律”的影响。接着,这个企业继续发展,企业经营取得重大突破,业务范围扩大了,新的问题层出不穷。这时,高材生由于所学已经过时,又没有很好地“充电”,感到越来越力不从心了。于是,他向各种媒体发出征聘广告,各种人才又络绎不绝涌来。在这些应聘者中,老板比较看重其中两位:一个是某名牌大学的公共管理专业刚刚毕业的研究生,写了很多的文章,理论功底极为深厚,实践经验却非常匮乏;另一个颇有实干家的手腕和魄力,拥有先进的管理观念和

8、多年操作经验。老板拿不定主意,叫他选择,这时他盘算开了。最后,他选择了那个刚走出校门的研究生。可见,要想解决“帕金森定律”的症结,就必须把用人权放在一个公正、公开、平等、科学、合理的用人制度上,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最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将用人权放在一个被招聘者的直接上司手里。解开华盛顿定律的面纱1964年3月,在纽约的克尤公园发生了一起震惊全美的谋杀案。在凌晨3点的时候,一位年轻的酒吧女经理被一个杀人狂杀死。作案时间长达半个小时,附近住户中有38人看到或听到女经理被刺的情况和反复的呼救声,但没有一个人出来保护她,也没有一个人及时给警察打电话。事后,美国大小媒体同声谴责纽约人的异化与冷漠。然而,两

9、位年轻的心理学家巴利与拉塔内并没有认同这些说法。对于旁观者们的无动于衷,他们认为还有更好的解释。为了证明自己的假设,他们专门为此进行了一项试验。他们寻找了72名不知真相的参与者与一名假扮的癫痫病患者参加试验,让他们以一对一或四对一两种方式,保持远距离联系,相互间只使用对讲机通话。事后的统计数据出现了很有意思的一幕:在交谈过程中,当假病人大呼救命时,在一对一通话的那组,有85的人冲出工作间去报告有人发病;而在四个人同时听到假病人呼救的那组,只有31的人采取了行动!通过这个试验,人们对克尤公园现象有了令人信服的社会心理学解释,两位心理学家把它叫做“旁观者介入紧急事态的社会抑制”,更简单地说,就是“

10、旁观者效应”。他们认为:在出现紧急情况时,正是因为有其他的目击者在场,才使得每一位旁观者都无动于衷,旁观者可能更多的是在看其他观察者的反应。用这个效应再来看一下媒体经常报道的“小孩落水事件。旁观者甲本想下水救人,又有些犹豫,他在看其他目击者乙、丙等人的反应。转念一想:“这么多人都看到小孩子落水,总会有几位下去救险的,自己就不下去吧。”犹豫之间,小孩子被水吞没了。居然没人下水,甲不禁心里有些内疚。再一想,要责怪,要内疚,要负责任,也是和乙、丙等数十人分担,没什么大不了的。于是,他走开了。就这样,一桩桩旁观者众多,却“见死不救”的事件产生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正在于“旁观者效应”,与人们一般

11、以为的世态炎凉、人心不古之类的社会氛围或看客的冷漠等集体性格缺陷没有太大关系。如果把拯救酒吧女经理、解救小孩落水当成旁观者的一次合作,那么合作失败的最根本原因就在于“旁观者效应”,众多的旁观者分散了每个人应该负有的解救责任。因此,社会学家认为责任不清是华盛顿定律产生的最主要原因。使每个人都知道该做什么既然人们互相扯皮,敷衍了事的主要原因是责任分配不明确,那么试问,三个和尚如果进行明确的分工,确定每个人都应该做什么,还会有人敷衍了事吗?太多的故事告诉我们,进行明确的分工是对付“南郭先生”的最好办法,因为明确的分工能使大家轻易地看出谁在敷衍了事,谁在互相推诿。对一个组织来说,进行详细的职务设计是绝

12、对必要的,只有让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才能遏制“华盛顿合作现象”的发生。假如你透过显微镜观察一个组织,你会发现它是由成千上万个任务构成的,这些任务可以组合为职务。组织中人们所承担的职务并不是随机确定的,管理层应当对职务进行有意识的设计安排,以反映组织技术的要求以及工作人员的技巧、能力和偏好。只有这样做了,才能充分发挥员工生产的潜力。在各种各样的职务中,有些职务以团队的方式进行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而另一些职务,让个人单独去做效果会更好。让每个人知道目标今天,很多人正面临“期望落差”:许多主管不直接把自己的期望告诉部属,却期待部属自己能够去体会。但部属可以看出你的情绪,可以看懂你的指令,却不可

13、能知道你在想什么。因此,你最好实际些,每一次交代任务时,记得把你对目标和进度的要求说清楚。下面是企业管理界一个知名的案例:某知名管理顾问接到H公司李总的求助电话之后,犹豫了很久。李总是他的好友,自然不便推托。但H公司的现状确实很棘手,组织结构、管理制度、人力资源、市场营销问题一大堆。这位顾问心想:“该从何处入手呢?”因为与H公司接触过几次,他知道公司决策层的做法还是“摸着石头过河。于是,老总摸石头,员工们也摸石头,手忙脚乱却摸不着石头。所以,他提议首先改变操作层面上的混乱状态。于是,他让所有的员工玩一种游戏。首先,把在场的员工分成两组,然后让A组的每个成员从一叠扑克牌中选取最好看的两张;请B组

14、每人选取两张红桃,并对点数作了明确的要求。最后,两组人员把各自的牌都亮了出来,出现了下面的结果:A组:黑桃2、方块A、黑桃8、梅花Q、红桃3B组:红桃A、红桃K、红桃Q、红桃J、红桃10“发现问题了吗?”他问李总。李总仍然迷惑不解,要求解释。“两组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A组是一副杂牌,B组却是一手红桃同花顺。对于A组我没有明确的指令,所以A组的人都按照各自不同的审美观来选牌。但很显然,他们每个人的做法都是一种个人行为。个人行为与个人行为混合在一起叫什么?只能叫乌合之众。再看看B组,清一色的同花顺,这才是组织行为。”这时,李总轻轻“喔”了一声。他继续说:“你能拿一副杂牌去打败对手的同花顺吗?当然不

15、能。如果公司的管理现状不及时改变的话,恕我直言,恐怕会印证以乱攻治者亡这句哲言。”现在H公司处于A组的混乱状态,这不是员工的过错,而是管理层有问题。如果一个企业想要得到一副“同花顺”,必须达到两个条件:第一、决策层一定要思路清晰;第二、要给员工发出明确的指令。否则,员工们要么茫然失措,要么自行其是。最长的不如最短的众所周知,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木板。人们把这一规律总结为“木桶定律”或“木桶理论”。根据这一核心内容,“木桶定律”还有三个推论: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木桶才能盛满水;如果这个木桶里有一块木板不够高,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其二,比最低木板高的所有木板的高出部分都是没有意义的,高的越多、浪费越大。其三,要想提高木桶的容量,就应该设法加高最低木板的高度,这是最有效也是惟一的途径。对这个理论,初听时你或许会怀疑,最长的怎么反而不如最短的?继而就会表示理解和赞同。确实,木桶盛水的多少,起决定性作用的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