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气象恢弘的初盛唐诗歌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学案鲁人版选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1032147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气象恢弘的初盛唐诗歌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学案鲁人版选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气象恢弘的初盛唐诗歌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学案鲁人版选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气象恢弘的初盛唐诗歌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学案鲁人版选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气象恢弘的初盛唐诗歌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学案鲁人版选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气象恢弘的初盛唐诗歌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学案鲁人版选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气象恢弘的初盛唐诗歌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学案鲁人版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气象恢弘的初盛唐诗歌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学案鲁人版选(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预习一一夯实基础知识梳理滟滟()汀上()青枫浦()扁舟()捣衣砧()芳甸()拂还来()碣石()霰()纤尘()【答案】y ant 1 ng pu pian zhen di an f u ji e xi an xi an第2步词语释义-字字落实根基牢(1)滟滟:_第1步读准字音一一千言万语总关音宛转:流霜:皎皎:彳勺(5)穷已:徘徊:摇情:【答案】(1)水波闪耀动荡的样子。(2)曲折。(3)飞霜。这里指空中月色朦胧、流荡。(4)月光明亮的样子。(5)穷尽。这里(7)摇荡情思。经典名句君须记指月影移动。第3步名句积累(1)春江潮水连海平, ,皎皎空中孤月轮。(3)江畔何人初见月?(

2、4)人生代代无穷已,(6)鸿雁长飞光不度,青枫浦上不胜愁。 昨夜闲潭梦落花, 【答案】(1)海上明月共潮生 (2)江天一色无纤尘(3)江月何年初照人(4)江月年年只相似 (5)白云一片去悠悠(6)鱼龙潜跃水成文(7)可怜春半不还家姓名张若虚(生卒年不详)。作者名片简历唐代扬州人,做过兖州兵曹。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贺十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以文辞俊秀驰名京都。开兀初年与贺 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覺麗作品作品大多散佚,全唐诗仅存两首,其一春江花月夜为“千古绝唱”, 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其诗 描与细腻,音节和谐,语言清丽,情思浓郁,意境清美

3、。评价唐代杰出的抒情诗人。文体常识乐府诗体,古代诗歌体裁。狭义指汉代乐府官署搜集的民歌俗曲和歌辞; 广义指包括两 汉特别是魏晋以后历代文人作家仿制而不入乐的讽诵吟咏的诗歌作品,泛称乐府诗。“乐府”本是汉代专门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 汉代人把当时由乐府机关所编录和演奏的诗篇称为“歌诗”,魏晋六朝时人开始称这些歌诗为“乐府”或乐府诗,并把它们单独成类(刘勰文心雕龙、萧统文选)。在文学史上,所谓乐府体诗,既指由乐府机关收录的作品,也指魏晋以后历代作家仿制 的乐府作品。这种仿制作品有几种不同情况:按照乐府旧的曲谱,重新创作新辞入乐的诗;沿用乐府旧题,继承和仿效旧乐府诗的精神和艺术特色,实际已不入乐的诗;

4、不袭用旧题,完全自立新题、新意,亦称“新乐府”,也是不入乐的。这三类中,以第二类为最多和最常见。汉乐府诗打破了自诗经以来以四言为诗歌正宗的传统,创造了杂言体的诗歌,并首先创制了完整的五言诗。汉乐府诗中有较多的叙事诗, 标志着中国古代叙事体诗歌的新发展。 南北朝乐府在形式上则以五言四句的短章为主,间或也有一些四言、七言和杂言体。它对后 J -世“绝句”诗的兴起,有直接影响。此外,宋以后还有以词、曲为乐府的。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属于清商曲吴声歌,相传创自陈后主。乐府诗集 在唐以前收有隋炀帝的二首,为宫体短诗。张若虚完全突破宫体诗的樊篱,创为长篇歌行, 而且消除了宫体诗的“猎艳”趣味,被称作“宫体

5、诗的自赎”。探究一一精研文本【背景介绍】张若虚写此诗时,也许是宦游在外,也许是羁留他乡。在一个月朗风清、春暖花开的夜 晚,作者漫步江边,仰望挂在天边的一轮皎月,沐浴着湿润的江风,面对滚滚流去的江水, 嗅着淡淡的花香,这些景色让作者沉醉,于是他感慨万千,诗兴大发,临江赋诗。【整体感知】这首诗描绘了春天江边月夜下朦胧、清幽的景象,尽情赞美大自然的奇景,讴歌人间纯 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 来,汇成了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虽略带感伤,但仍流露出对生活 热爱与期待的积极人生态度。【文本深读】1. 读诗歌的前八句,试分析其营造的

6、意境及表达的作者的感情。【答案】 春江的潮水涌动,气势宏伟, 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 明月与江潮相互 辉映!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 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 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作者描绘了一幅浩渺壮阔、明丽清幽的夜景图,表达了兴奋、快乐的情感。名师讲坛诗歌的意境定义:“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境”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的。“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 术境界。一般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变式提问方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

7、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 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 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 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2面对良辰美景,作者做出了怎样的思考?【答案】作者由

8、“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发问,追溯人生的开端, 探索人生的奥秘。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江月得以共存。3诗歌的最后八句写了什么内容?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的?请简要分析。“江【答案】诗歌最后八句写游子的思归之情,主要用了衬托手法。诗人用“落花”水”“斜月”来衬托游子人生易老、盛年不再、故乡难回的凄苦。沉沉的海雾遮隐了落月; 碣石、潇湘,天各一方,衬托了游子的迷惘和孤寂,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 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回归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绵绵不绝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落在江边的树林之上4.

9、 全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答案】核心意象:月。Cj作用:从结构上看,诗以月亮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从内容上看,月亮不仅是景物描写的主要对象,也是引发作者哲理思考的因由与抒写离愁别绪的依托。【名句鉴赏】1.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鉴赏】这两句开篇入题,有春、有江、有月,有月就有了夜,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江潮涨、江海相连、月潮共生、江天一色、波澜壮阔的画卷。诗中没有用升起的“升”,而是用了生长的“生”,赋予了明月和海潮活泼的生命,写景中渗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体现 了古代文人对月的特别感情。“生”字使整个诗句变活了。可谓一字一境界,着一“生”字,境界

10、全出。唐代诗人对这个字情有独钟,像张九龄的诗作中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的句子,王湾也写过“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2.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鉴赏】这两句是写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iA I p f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中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更多是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这富有哲理意味的语言, 将真实的生命体验融入优美的意象中, 营造出了一个空明纯美的诗 歌意境。这与大多数探索人生与宇宙的诗作的主题 (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是不尽相同的。3. 江流宛转绕

11、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鉴赏】 这四句写江水绕着长满芳草野花的江边小洲流过,月亮的清辉洒满散发着幽香的花林,仿佛给花林撒上了一层雪珠儿。月色洁白如霜,反而使空中的霜气不易被人觉察,因而也使江边的沙滩像铺上了一层银霜,以致只看得见月色而“看不见”白沙了。这里既描绘了月下江流、月下芳甸、月下花林、月下沙汀的洁净,景致的宁谧,同时也衬托出人物心 灵的纯洁无瑕。拓展边读边悟课内素材人生短暂,宇宙永恒张若虚说“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王勃也说过“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 星移几度秋”。 这些有哲理性的诗句都表明时光飞逝, 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 而人类却一代 传一代

12、,没有穷尽。【应用角度】 “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珍惜时间”“传 递”“物是人非”等。美文悦读想象张若虚 ( 节选)庄晓明无疑地, 那是扬州历史上最辉煌的一段时光。 它不是人们所熟知的“腰缠十万贯, 骑鹤 下扬州”的盐商之都,而是属于云蒸霞蔚、气象万千的初唐,一个刚从混乱中涅槃的民族, 正向着世界,向着宇宙, 睁开一双澄明而充满憧憬的眼睛。多少次,我想象着那样一个美丽 的春夜,孤独的诗人,在寂寞的江流声里踱步、徘徊,被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苍 茫壅塞胸怀。 突然, 从蓊郁的花林那边升起的一片最初的月光击中了他。他感到自己的躯体开始透明, 并随着江月一同浮升, 一同俯

13、瞰这片广博而温馨的大地, 一个波光滟滟的梦幻世 界。于是, 仿佛江水的自然流泻一般,这样的诗句从他的胸中汩汩而出: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何等气象,仅此数句,已足使一个 诗人永生。然而,神明天启的诗句,继续联袂而至,几乎使我们屏住了呼吸: “江畔何人初 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此时,他感到自己易朽的躯体,如同一叶扁舟,被潮水的韵律推涌着,在水天一色的月光里,飘向一个永恒的境界, 载着人间的情爱、思念、期待。在中国文学中,能与西方相抗衡的,唯有诗歌。 春江花月夜的诞生,于浩瀚的中国 诗史, 不啻是一个奇迹, 那种对

14、时间的从容追问, 身心与宇宙俱融为一体的空茫之境, 均唯 东方所特有。但对于尚兴趣而乏玄思的中国文化传统, 春江花月夜又同时是一个异数。 如果如梁宗岱先生所言, 他曾为中国寻找出一首具有宇宙意识的伟大诗章 论语 中的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那么,我认为还应立即补上张若虚的春江花 月夜,而在纯诗的意义上,后者更是空前绝后的。然而, 在漫长的诗史中, 张若虚是寂寞的,即使近于同一流派的李白、 苏轼这样的大诗 人,也未对这位前辈诗人表示应有的尊敬,甚至未置一词。李白的“青天来月有几时,我今 停杯一问之” ,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杰作,无不是从春江花月夜始出。 相反, 他们对一些二流诗人表现了异乎寻常的热情,如李白对写下七律黄鹤楼 的崔颢的叹服,苏轼对婉约缠绵的秦少游的推崇。 这不禁使我想到歌德对三流音乐家泽尔特的完全信 任,却对伟大的贝多芬视而不见。这是一个颇值得玩味的现象,显然,这几位伟人所推举的对象,都不能对他们的天才提出挑战, 动摇他们的位置, 他们完全可以以宽容的心态而对之。 况且,在喜欢以诗才炫胜的中国古代, 以自己才华的短处, 与赞美对象的擅长打个不分胜负, 也是一件令人惬意的事。无论多么伟大的诗人,都首先是具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