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原型理论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1023315 上传时间:2022-12-1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荣格原型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荣格原型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荣格原型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荣格原型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荣格原型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荣格原型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荣格原型理论(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荣格原型理论一 荣格的原型具有以下两种涵义: 第一,原型是一种反应倾向,具有形式意味。 荣格认为,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其存在并不取决于个人后天的经验,它在人的一生中 是从不会被意识到的。荣格说“原型不是以充满内容的意象形式,而是最初作为没 有内容的形式,它所代表的不过是某种类型的知觉和行为的可能性而已。 ” 第二,原型还具有内容的涵义。原型是具有形成具体意象(即内容)能力的形式。在形成具体意象前,它是具体意象的构成倾 向。二 原型的种类 荣格所识别和描述过的众多原型中,有出生原型、再生原型、死亡原型、智慧原型、英雄原 型、大地母亲原型以及许多自然物如树林原型、太阳原型、月亮原型、动物原型,

2、还有许多 人造物如圆圈原型、武器原型等。三 荣格原型论的根本宗旨 就是通过对原始意象的追寻从而为现代人找到一条返回人类生命、人类感性的最深泉源、最 原初根基的途径。所以在他那里, “原型”作为一个中介,不仅仅是手段,更是目的。荣格对于“原型”的解释反复复杂有时又相互矛盾,比如他曾将原型比作柏拉图的理式,又曾 将之比作列维布留尔的“集体表象”。但前者显然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后者又倾向于一种具体 意象;有时荣格将之与本能相提并论,而后者又显然缺乏人的主体性色彩。为了便于理解,我们现在将这一概念放在其整个集体无意识理论体系中进行分析,认为荣格 的原型具有以下两种涵义:第一,原型是一种反应倾向,具有形式

3、意味。 荣格认为,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其存在并不取决于个人后天的经验,它在人的一生中 是从不会被意识到的。通过遗传,每个人都可以从他的祖先那儿继承原型,但并不是说个人 可以有意识地回忆或者说拥有他的祖先曾拥有过的那些意象,而是说,它们是一些先天倾向 或潜在的可能性,即人类采取与自己的祖先同样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作出反应。荣格说:“原型不是以充满内容的意象形式,而是最初作为没有内容的形式,它所代 表的不过是某种类型的知觉和行为的可能性而已。 ”但是这些先天倾向(或潜在意象)的发展 和显现完全依赖于个人后天经验。后天经历和体验越多,潜在的原型得以显现的机会也就越 多。但同一原型显现出的形象并不完

4、全一致。举例来说,母亲原型并不等于母亲本人的照片。 存在于人类心理深层结构中的这一原型决定了婴儿的知觉和行为的选择性,使婴儿能对实际 的母亲产生知觉和反应。但是因为婴儿与母亲的关系在不同的家庭中甚至在同一个家庭中的 不同子女之间都是不同的,所以母亲原型在外现过程中也就显出差异。 此外,当种族分化出现以后,不同种族的集体无意识也显出基本的差异。由此,原型在荣格 理论里首要的涵义就是一种反应倾向或领悟模式,是无意识中的一种 “形象构成倾向 (image-forming tendency)”。许多学者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如劳承万说“原型即是人的意识库 中的族类规定,它以一种潜能的纯形式性,潜藏于大脑的

5、族类结构中,这种大脑中的族类结 构,既是思维活动的方式,又是情感的发生模式,它是情感一思维浑沌一体的原生物。 ” 朱立元主编的西方现代美学史这样评说:“在荣格看来,原型是一切心理反应的普遍一致 的先验形式,这种先验形式是同一种经验的无数过程的凝缩和结晶,是通过大脑遗传下来的 先天的心理模式。”以上两种见解都言简意赅,大致抓住了荣格原型的部分内涵。 也就是说原型只是一种形式,是一种倾向,这种倾向是遗传下来的。它是没有内容的先天倾 向。原型在能够被我们意识到其存在的时候已经被赋予了非常多样化的内容。一个特定的原 始意象虽然都会引起我们的共鸣,但在我们每个人心中激起的反应都是有一些差异的,这也 就是

6、我们对一个具体作品为何各有各的看法的原因。第二,原型还具有内容的涵义。 原型是一种能形成具体意象的活形式,一种具有生成力的形式,而非定了形的死框子。它类 似于“晶体”,发挥着好比是磁石的作用,把与它相关的经验吸引到一起形成一个情结。情结 从这些附着的经验中获取了充足的力量之后,就可以进入意识。也就是说,原型是具有形成 具体意象(即内容)能力的形式。在形成具体意象前,它是具体意象的构成倾向。从这种渗透 着无限可能性的倾向中,可以衍生出丰富多采的表象。表象形成后,面对多彩的现实世界, 我们又能通过它摆脱表面细节的种种羁绊,把握住根本的东西。国内有学者已经认识到荣格 原型的这种丰富内涵,如张辉曾说:

7、“原型与形式的关系在荣格的理论中,至少具有下列两层 含义:当它们都反映共相、反映先验的人类精神群像时,它们几乎是等值的,而当原型体现 在艺术作品中时,这个层面上的形式就又分化成两重含义,其一它是原型的载体;其二,它 是原型的实现方式。”正是在强调原型的内容涵义时,荣格又用了一个原型的等值词“原始意 象”。现代西方美学史认为,从荣格对它们所包含的意思的阐述看,“原型和原始意象在荣格 那里实际上是一个概念,因为它们都为人类祖先的无数类型的经验提供形式,是同一类型的 无数经验的心理残迹,它们也都植根于无意识深处。荣格有时还将原型、原型意象、原始意 象并用,都将它们看作属于集体无意识领域的东西。”荣格

8、明确说每一个原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碎片,似乎不存在某一确定的完 整的原始意象,所有的成型意象都是适当的情境激发而生成的独特意象,也就是说从原始意 象那里生发出的意象都仅仅是一种“家族类似”关系而各各不同。原型拥有生成具体意象的能力,生成具体意象后才会被意识所察觉。原型可以生成丰富多彩 的表层,也就是我们在文学作品中看到的意象了。但是透过这些细节化了的意象,我们又可 以把握住抽象的东西原型。原型理论的哲学意义 荣格的的全部目的在于整合健全的人格,以此来拯救面临危险的“现代人”。因为现代人是“伫 立在高岗上,或站在世界最边缘的人,他眼前是茫茫一片未来的深渊,顶头上是苍弯,脚底 下是其

9、历史笼罩着一层原始雾的全体人类”。“就整体上而言,我相信,如果说,现代人所受 到的心理打击是致命的,因而最后己陷入迷惑的深渊,我并没有夸大其词”。这种描述使人 想起存在主义者克尔凯戈尔(孤独)、海德格尔(烦)和雅斯贝尔斯(边缘)的此在理论,以及尼采 关于现代人的“颓废”与“虚无”境遇的描绘。荣格显然是深受影啊的。他认为现代人正处于世 界的最边缘,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一危机的根源在哪里?荣格认为在于现代 人失去了原始神话、原始意象和集体无意识而这些在荣格看来正是人类的“灵魂”,人类的 此在根基,因而失去了原始神话,对于现代人的生存来说是最严重的生存问题一场“道德 灾难”:“一个族类的

10、神话集是这个族类的活的宗教,失掉了神话,无论在哪里,即使在文明 社会中,也是一场道德灾难。” 这一思想同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关于现代人失掉酒神精神的分析是相近的。那么,人类的出路何在呢?与尼采高扬酒神精神(悲剧精神)以便使人类获得“自救”不同,荣格 是启发人们跟随他去寻找、追求原始“灵魂”原始意象。他的一本名著就定名为寻求灵魂 的现代人)(Modem Man in search of A soul)从书名中已足见其用心。荣格说:伟大艺术的奥秘在于从无意识中复活原始意象并从而使我们有可能寻到 一条返回生命的最深泉源的途径。艺术的社会意义正在于此:它不懈地致力于陶冶时代的灵 魂,巫术般地唤回这个时代

11、最溃乏的形式。艺术家那不得不满足的渴望,一直追溯到位于无 意识深层的原始意象,而正是这些原始意象,极好地序瞬了我们时代的片面和匮乏。这段话明白地说明荣格原型论的根本宗旨,就是通过对原始意象的追寻从而为现代人找到一 条返回人类生命、人类感性的最深泉源、最原初根基的途径。所以在他那里,“原型”作为一 个中介,不仅仅是手段,更是目的。因此,荣格几乎把他整个后半生都投入到有关原型的研 究和著述之中。在他所识别和描述过的众多原型中,有出生原型、再生原型、死亡原型、智 雯原型、英雄原型、大地母亲原型以及许多自然物如树林原型、太阳原型、月亮原型、动物 原型,还有许多人造物如圆圈原型、武器原型等。荣格说:“人

12、生中有多少典型情境,就有多 少原型,这些经验由于不断重复而被深深地镂刻在我们的心理结构之中。这种镂刻,不是以 充满内容的意象形式,而是最初作为没有内容的形式,它所代表的不过是某种类型的知觉和 行为的可能性而已。参考于荣格原型理论初探 夏秀 200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谨表感谢!荣格“原型论”简评卡尔*古式塔夫*荣格是瑞士人。作为一位有鲜明个性的思想家,荣格的形象已随着西方 当代思想的大量介绍而从原来比较单薄、模糊的背景中凸现出来。他是在批判地继承弗洛伊 德精神分析学的基础上开创,形成自己的分析心理学理论体系的。他将集体无意识的原型理 论用于文艺批评,被称作“原型批判”。它作为一种研究文艺的

13、途径和文艺批评的方法,在世 界上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美国文论界权威人士韦勒克认为,从影响和普及程度上看,“神 话一原型批评”同马克思主义批评、精神分析批评鼎足而三,“是仅有的真正具有国际性的文 学批评。 ”荣格是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得意门生。弗洛伊德对他赏识倍至,称之为自己最长的 继子和事业的接班人。后来,终因学术的分歧和世界观等方面的差异而失和,于1911 年分 道扬镳。其主要分歧表现如下:1、对力比多的崭新解释,这是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基本分歧所在。虽然有人用 “泛性论” 这个界说来概括弗洛伊德的所有学说是以偏概全,但是毋庸置疑,弗洛伊德将性的作用视为 他精神分析学说的基础和心理的原动力,

14、性的观念贯穿了他学说的始终。荣格将力比多解释 为普遍的生命力,认为它包括了生殖、生长和其他活动,性欲只是众多的、生理的、心理的 功能的一种而已, “力比多较粗略地说是生命力,类似于柏格森的活力”。1它的行迹是多 方面的。在儿童时期,它通过营养的吸收和身体的成长使效能得以发挥,儿童对父母的依恋 是营养与成长的需要,而不是什么“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只有到了青年期的发育到性成 熟的阶段,力比多才通过异性之爱发泄出来。荣格认为力比多是一种能,是所有精神方面的 能,而不仅仅在性欲方面。荣格根据力比多的理论,将人分为两大类,外向型与内向型两种。 由于力比多的趋向不同,人对环境反应也就不同。外向型的人

15、喜欢运动、谈话、金钱,感到 身外之物的价值。他们走极端时,可以发展为神经过敏症。内向型的人,喜欢哲学、宗教、 思想等,感到自身的价值,这种人走极端时,可以发展为精神病。2、两人在世界观上的差异。弗洛伊德在哲学上继承的传统可以称为科学的世界观。对于 他来说,达尔文的进化论也许比其它思想对他的影响更大,如果一定要讲哲学传统,弗洛伊 德说:“我一直乐于接受费希纳的思想,在许多重要观点上信奉这位思想家。”虽然“精神分 析与叔本华哲学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偶合”,但“读叔本华的著作在我一生中已经是很晚的事情 了”。而由于尼采与精神分析的惊人相似,弗洛伊德甚至“在很少一段时间里一直避免接触他 的著作。”2 比弗

16、洛伊德小 19岁的荣格则完全不同,他对哲学和宗教问题有更多的兴趣。 他认真阅读过康德和叔本华的著作。但尽管如此,尼采说上帝死了,而荣格把上帝作为深层 心理中维持个体整合的指导原则。它接受了现象学的影响,把人的意愿,一层一层地带引下 去,他曾读过印度教义,认为上帝居于最高处也居于最低处。无论我们如何追求上帝,是终 点,也是起点,也是最高和最低的原始模型支配我们,上下相同。如果我们注意到了这两位分析学家在哲学传统上的差异,就可能发现他们在整体论和动 力学思想上也有差异。由于以科学主义为指导,弗洛伊德当然会更注重对原始性欲一一力比 多及其运动方式作出说明,同时,让人格系统的整体问题保持一种开放的,或叫实践的、临 床的状态;而荣格则会更多地注重人格系统动力平衡的维系方式和修补方式,而把弗洛伊德 所说的力比多泛化为人格系统中的原动力,或一般的心理能。由于同样的原因,弗洛伊德更 注重对精神病原因的探讨,并且这种科学的探讨难免把人格向其动物本能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