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后管理工作探讨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1021836 上传时间:2024-01-0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贷后管理工作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贷后管理工作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贷后管理工作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贷后管理工作探讨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贷后管理工作探讨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贷后管理工作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贷后管理工作探讨(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加强二级分支行贷后管理工作的思考及建议贷后管理工作是银行信贷业务操作过程的重要组成部 分,是为确保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性,对各项表内、外信贷 业务从业务发生之日起至终结之日止所进行的全过程风险 管理。具体是从贷款发放到贷款回收,对贷款用途监督、贷 款客户动态信息掌握、还款来源落实、信贷资产保全及确保 贷款本息收回的管理。贷后管理可以说是银行经营者在资产 业务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一、贷后管理的基本概述贷后管理的涵义:从贷款发放直至贷款本息全额收回的 管理过程。贷后管理的实质:按照贷款申报方案和贷款合同,检查 借贷双方履行情况。贷后管理的内容:检查事情,监测变化,调整策略。贷后管理的目的:保证贷款

2、质量。贷后管理的意义:提高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防范信用风 险的需要;加强经营与管理,提升银行竞争力水平的需要; 有效支持经济实体,推动经济建设稳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二、贷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银行贷后管理体现信贷全程风险管理的最终成果,如果 贷后管理不到位,前期的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审批的所有努 力都将归于零。即便贷前调查的细致、 贷中审查审批的严密、 科学,若是贷后管理没有跟上,仍不免会出现“一招不慎, 满盘皆输”的结局。贷后管理之于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其重要 性不言而喻。(一)应对资本约束的需要。2011年,银行业全面实施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对资本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外 部资本监管标准的日趋严格,

3、我行面临的资本压力进一步加 大,资本已经成为银行业在业务经营和拓展中的硬约束。加 强贷后管理可以有效控制降低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DG),从而降低信用风险加权资产数值,提高我行资本充 足率。具体来讲,可以通过提高评级覆盖率、做好客户技术 性违约技术性违约是指公司在向银行取得贷款的时候,银行会在签订的协议中对该公司进行财务 约束,通常在这些约束中会对公司的一些经营(比如,其他途径举债的限制)或者财务比率(比如,禾憶保障倍数) 做出上下限规定。当企业出现财务危机的发作阶段时,很可能无法 保证这些财务约束,但是还是可以做到按时还本付息,这种情况下的违约就叫做技术性违约。的防范和治理等来控制降

4、低违约概率;通过加强押品管理等控制降低违约损失率。(经济资本的约束。按照国际 上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制定的原则,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 业务的扩张必须受到资本金的约束。按照资源配置以经济资 本分配为核心,并以经济资本来约束风险资本的理念,总行 的信贷经营理念和信贷资源的管理方式都发生了深刻转变。 如果贷后管理跟不上,受制于经济资本的约束,二级分支行 的信贷业务将无法继续扩张甚至只能无奈地选择收缩。)(二)外部监管的要求。以“三个办法一个指引”为内容的贷款新规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银行信贷体制的变 革。其核心原则是贷款支付方式的“实贷实付”,实行贷款支付管理,要求金融机构在切实了解借款人所获取每一笔贷

5、款的真实用途后,有的放矢地放贷。毫无疑问,贷款新规主 要讲的问题是银行贷后管理问题,它对金融机构在监督贷款 用途、掌握贷款客户的动态信息,落实还款来源,保全信贷 资产,确保贷款本息回收全过程的贷后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确 要求。(三)控制不良的手段。不良贷款的形成,其因素比较 复杂,比如一些放贷前看起来很好的项目,放贷后就变成了 不良贷款;很多贷款在贷前并没有瑕疵,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问题逐一暴露,最终还是变成了不良贷款。归纳而言,贷后 风险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缓慢暴露型,即企业经营逐步 暴露风险苗头,违约风险积聚而形成不良; 二是突然发生型, 如因地震、火灾等灾害造成企业财产损失而导致银行贷款

6、形 成不良。对于前者,有效的贷后管理可以及早防范控制风险, 而对于后者,有效的贷后管理可以将损失降至最低点。三、贷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近年来内外部检查审计发现问题情况分析,其中大部 分为贷后管理方面问题,主要表现为:(一)基础管理工作薄弱,信贷档案资料不齐全完整。主要表现为;借款人和保证人的财务资料、贷款抵押凭证、 贷后检查报告、催收通知书、项目前期主管部门批复文件等 资料的漏缺;担保合同的签订存在瑕疵或者不规范,如主债 权确定的贷款起止时间与最高额抵押权设立时间不匹配;借 款合同存在错填、漏填等现象,如银票协议中银票到期日早 于出票日、借款人未在借款合同上签字等。信贷档案是银行 发放、管理、

7、收回贷款这一完整过程的记录,它的漏缺,尤 其是有些法律文件不全,不仅对贷款的风险分析造成困难, 也构成了依法收贷的障碍。(二)贷款用途监控不到位,信贷资金流向与申报用途 不符。主要表现为:借款人未严格按照合同约定使用贷款资 金,贷款资金流入股东个人账户或无实际交易的公司账户; 贷款资金用于归还股东借款,违背了借款人承诺的在还清我 行贷款前不偿还股东借款的相关约定;贷款资金流入民间融 资,用于归还其他公司偿还银行贷款;贷款企业用贷款资金 支付我行中间业务收费;贷款资金违规流入证券市场等。(三)货款回笼管理未完全落实。主要表现为:贷款企 业在我行结算账户资金归集量较低,未达到我行贷款占比或 贷款持

8、续条件要求的销货款归行占比;个别企业仅在每月贷 款本息偿还日转入相应数额资金用于归还我行贷款本息,货 款回笼管理既是贷后管理过程中对企业生产经营及财务状 况实施有效监控的重要手段,也是确保贷款企业每月按时足 额偿还贷款本息的有力保证。此项工作的缺失一方面可能导 致对经营状况恶化的贷款企业不能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控 制措施,另一方面也造成部分企业因账户资金不足而未能足 额偿清到期本息,导致贷款本息逾期。(四)贷后管理流程成为例行公事。主要表现在贷后检 查流于形式。一方面,个别信贷工作人员未能深入细致地实 施贷后检查,检查报告千篇一律,贷后检查对贷款人贷款使 用情况跟踪表面化,忽视对借款人贷后资信情

9、况、抵押物、 质押物的变化情况以及保证人经营情况和或有负债的变化 进行跟踪调查;另一方面,上级行检查人员在检查中过于重 视贷款业务的要件齐全,经常忽视要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检查环节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五)贷款经办人员法律知识薄弱,法律意识不强,贷款失去法律保护。主要表现为:(1)保证人主体资格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担保人董事会或股东(大)会未提供同意 担保的决议;(2)未对抵押物、质押物的合法性、有效性进 行认真审查,存在抵押期限和贷款到期日均超过了土地证有 效期限情况;(3)抵押权证抵押期限到期后,未及时重新办 理抵押登记手续,造成抵押行为无效;(4)变更主合同主要条款、延长主债务履行期

10、限或者加重主债务人债务数额,未 征得保证人书面同意,致使保证合同无效或部分无效。(六)信贷人员风险意识不强,贷后管理不到位。主要 表现为:单人办理抵押登记,保险到期未及时续保,保险金 额少于主合同贷款本息,融资审批附加条件未落实,贷款用 途不合规,贷前调查资料不齐全完整,贷后管理手册存在漏 填、错填现象,小企业间隔期检查不完整,未对到期贷款还 款来源和还款能力进行检查和分析,未对企业新发生欠息、 贷款逾期情况进行特别检查,企业财务预警分析不到位,管 理系统信息录入不及时、不准确,在岗信贷人员未具备相应 资格证书等。四、成因分析(一)缺乏清晰的贷后管理工作理念。信贷营销和风险 防范是一对矛盾,贷

11、款收益是在贷款发放时确认的,而贷款 损失则要到损失实际发生后确认,客观上造成了部分经办行 的贷款扩张冲动和“重贷轻管”的倾向。经办行加大贷款投 放,拓展新的贷款客户,能够为其带来显著的当期收益,个 人也会得到相应奖励。但是贷款发放后,经办行失去资金控 制权,监管难度大,耗费精力大,实际收益小,责、权、利 关系体现不明显,信贷人员消极应对,贷后管理成“事后管 理”,出现实际风险,被动接受。具体表现:对一些优质客 户持放心态度。比如对信用等级高的企业贷后管理不到位, 认为信用等级高的企业一般都会按期还本付息,即使出现一 些问题也不要紧,在管理上麻痹大意;对能够正常收息的企 业疏于管理。认为只要是能

12、够按期收息的贷款,就是正常类 贷款,没有必要进行严格管理;对一些所谓低风险或小额度 的贷款,认为不值得花力气进行贷后管理;对已经认定为不 良的贷款失去信心,认为不再需要贷后管理。(二)缺乏灵敏的风险预警处理机制。一方面,银行体 系内部信息共享不足,虽然人民银行建立了征信系统,由于 缺乏有效监督,部分银行信息录入不及时不准确现象屡见不 鲜,另一方面,工商、税务、产权登记、法院等部门信息封 闭,查询难度大。信息不对称,再加上客户的有意隐瞒,致 使信贷人员获得信息滞后或不全面,对客户已经显现或未显 现的潜在风险无超前分析,预警能力差。(三)缺乏高素质的客户经理队伍,客户经理素质良莠 不齐。客户经理素

13、质直接影响着贷后管理成效,但目前各基 层行普遍存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现象,使贷后管理难以有效 落实,并且存在能力风险和道德风险的隐患。不可不引起重 视。一方面部分客户经理缺乏丰富的财务、税收、贸易等相 关知识,对信息缺乏分析能力和敏锐反应,在分析识别、信 息反馈、风险处置方面能力不足,使贷后管理难以深入,停 留在表面,容易形成能力风险;另一方面,有些客户经理责 任心不强,敷衍应付,搞形式,甚至在贷后管理中隐瞒真相, 以展期、借新还旧等种种方法掩盖风险,逃避责任,加大了 贷款风险处理的难度,形成道德风险,不可不引起重视。而 由此造成基层行在贷后管理上出现诸多空白。一是人员上的 空白。近年来,我行基

14、层行处的信贷人员流动性大,队伍不 稳定,造成人员新、业务生、能力弱、贷后管理空白点多的 问题。二是时间上的空白。由于信贷队伍的不稳定,工作衔 接出现问题,造成部分贷款企业的贷后管理在某段时间上出 现真空,贷后管理工作断断续续。三是内容上的空白。即贷 款业务的要件出现不齐全的问题,如质押物残缺、保证金被 挪用、项目资本金不充足等,缺少对贷款企业关联关系复杂 的大额客户的专项调研或检查,只对贷款企业进行非系统性 的局部分析,缺少对贷款企业及行业进行系统性的整体分析 等。(四)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在激励机制中,重贷款发 放奖励、轻贷后管理激励。即使在贷后管理激励中,一般只 注重不良贷款清收奖励,对正

15、常贷款收回没有激励。相对于 贷前调查、贷时审查环节而言,贷后管理是时间跨度最长、 变化最多最难驾驭的风险防范控制环节,导致信贷人员感到“吃力不讨好”,贷后管理只有责任,不如市场拓展实惠, 从而影响贷后管理工作。五、强化和规范贷后管理的对策和建议只有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贷后管理,有效防范和控制业务 全过程风险,确保信贷资金安全周转运行,才能真正提高信 贷资产质量、业务经营效益,推动各项业务有效可持续发展 针对贷后管理工作面临的困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贷后管理工作(一)高度重视贷后管理工作。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 中,加强风险管理已经日益成为银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一项 主要内容。贷后管理是银行全程监

16、控风险的重要环节,决不 能因轻视或低能而使其成为薄弱环节。这就需要强化风险防 范意识以及一系列风险控制手段和管理措施,树立起贷后管 理同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同等重要的观念,特别是对于信贷 资源相对匮乏的基层行来说,贷后管理甚至比贷前调查和贷 中审查更加重要。二级分支行的信贷业务发展必须树立速度 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理念。因此,有必要高度重视 并认真做好贷后管理工作,以实现信贷业务的持续、协调、 稳定、健康发展;有必要不断提高全行信贷从业人员的抗风 险能力,重点加强对信贷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从信贷业务 的日常工作要求、工作方法、政策掌握等多方面进行强化培 训,以提高信贷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二)明确贷后管理的职责。贷后管理是银行资产业务 管理中一项重要且复杂的系统工程,横向涉及到多个部门, 纵向涉及到经办行和管理行,需要部门之间、上下级行之间 明确各自职责,加强联动配合。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