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地潮流教案设计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1020280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地潮流教案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地潮流教案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地潮流教案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地潮流教案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地潮流教案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地潮流教案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地潮流教案设计(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ord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通史概要:本专题讲述的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顺乎世界之潮流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开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林如此徐、源“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了解和掌握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思想主、根本活动和结果;通过对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过程容的的理解和运动失败原因与历史意义的分析,逐渐形成综合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比拟和评价,形成对二者清楚的认识,并形成区分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初步认识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和学习

2、是个逐步深入和提高的过程,而且历史开展的进程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先进人物的思想和主并不一定被同时代的人欣赏或承受的历史事实。2过程与方法:教师通过重点讲述的方法,介绍各个时期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突出他们超越自己时代的地方,引导学生准确评价历史人物。引导学生结合以前所掌握的知识,分析本节容所涉与的思想产生的原因,对推动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拟法,认识这些先进人物的开拓精神与时代带给他们的局限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先辈们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富强,前赴后继的,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勇气。体会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通过对先进人物思想和事迹的学习,培养

3、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一种责任心,努力做一个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在先辈们努力奋斗的根底上早日把中国建成一个现代化国家。通过学习认识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培养追求真理,克制困难,实现人生理想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课时:1课时。重点难点:重点: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开展的过程与其所处的历史背景。教学设计:1、导入:可引导学生回顾高中历史必修一中有关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状况的容,使学生了解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背景。2、睁眼看世界:1引导学生回顾有关鸦片战争前后的容,分析睁眼看世界的原因。2了解睁眼看

4、世界的倡导者林如此徐、源与其主要思想林如此徐不仅是最早抵抗西方侵略的民族英雄,也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如此徐在官署中设立译书馆,组织人员搜集、翻译西方国家的书报,注意研究各国情况、动态。他主持编译和审订了四洲志,介绍了世界530余国的历史、地理和政情。还摘译了各国律例。各国律例和四洲志就是为抗英斗争制定政策的参考。另外也注意收集外国科学技术的知识,是为改变军事落后状况服务的。在鸦片战争中,他发现英国侵略军“船坚炮利,就立即以改革家的胆识,设法购置英制船炮。并加以仿制,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林如此徐提倡学习西方的“长技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源根据四洲志等书,广泛搜集中外文献资料,编

5、成海国图志一书。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之道的启蒙之作。它系统介绍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介绍并传播西方先进技术;还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容、方法。这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这促使人们开阔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了解世界,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3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了解这一时期,其他的爱国人士学习西方的状况。如:徐继畲的瀛寰志略和莹的康輶纪行。导入:鸿章说: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与。中国欲自强,如此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如此莫如觅制器之器3、洋务派

6、:“中学为体,西学为用3、维新变法1了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原因:洋务运动的开展、民族资本主义的想起和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传入。教材未介绍早期维新思想,教师可以补充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与其在经济上、文化上、政治上的主,并说明其积极意义为维新变法思想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和两点局限性: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由此引出康梁的维新思想。2重点理解19世纪90年代进一步开展了的维新思想。引导学生归纳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各自的观点和对封建思想的冲击、近代思想解放的贡献。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托古改制。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康有为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

7、论。在学生讨论的根底上教师总结指出:近代中国,儒家的传统思想和学说已经无法应对当时的局势,但是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还是无法动摇的。为了寻求支持变革的合理依据,康有为就把孔子描述成一个主“托古改制的人,想利用孔子削弱反对势力。3对于维新变法运动,课本只介绍了它的结果和影响,建议教师补充维新变法运的动经过和容,以便更好的理解其意义。4、走向1向学生补充介绍方案的总设计师的生平。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概括出:方案提出和开展的历程。让学生能认识到方案的开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从而更深刻体会到资产阶级革命派实现的艰辛。3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同盟会的政治纲领的容与其意义。4引导学生了解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论战的背

8、景、容,并进一步分析这场论战的意义。5、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鸦片战争之后,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过程,教师在学生总结的根底上使学生认识到: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和学习是一个逐步深入和提高的过程。二新文化运动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新文化背景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当时思想界的混乱,新型知识分子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容,并通过新旧势力的论战说明社会每前进一步都与先进人物的奋斗是分不开的。新文化运动不可防止地有着自身的缺陷,但它对推动中国的思想解放所做出的贡献是不能抹煞的。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辨证分析

9、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教师可选取相关的电影或文学作品让学生欣赏,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再让学生说出他们的切身体会,以加深对这局部容的理解。引导学生将新文化运动和前一节容相比拟得出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并从整体上梳理出近代先进的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历史的进步不是直线式的,经常会有曲折,甚至还会出现倒退的现象。那些为国家富强和民族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人都具有敏锐的眼光和非凡的勇气,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和不足,但他们是值得尊敬的。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的了解与分析,学习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与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10、。教学课时:1课时。重点难点:重点:新文化的容难点: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影响;2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1、导入:设问: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的观念深入人心,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陷入了最黑暗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革命的道路何在?中国富强的前途何在?先进的知识分子为改造黑暗的旧中国又开始了困难的探索。2、教师先解释标题:什么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激进主义者发动的文化革命运动。3、关于“新青年的新觉醒一目,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新文化运动兴起。建议教师: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运用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的辩

11、证关系原理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观点思考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是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的根底上进展总结。引导学生讨论教材的学习思考:为什么说复古尊孔的实质就是复辟帝制?为下面讲解新文化运动的容时突破重点做铺垫。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总结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的标志、指导思想、代表人物、主要阵地,同时多媒体展示:青年杂志图片、有关人物图片与生平资料。其中教师采用讲述法重点介绍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人物的生平,如独秀。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蔡元培的学术方针与其实质是什么?为什么新青年和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教师总结:“兼容并包、百家争鸣实质是让新文化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原因:蔡元培

12、的学术方针,新文化运动的干将聚集北大,新青年迁到北大。4、关于“高扬科学大旗一目,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容。建议教师: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容,归纳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容有哪些?2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容。5、新文化运动的意义:1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利用辨证历史唯物主义对新文化运动做出客观而全面的评价。进步性: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开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它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伦理、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建议教师在此处可补充有关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

13、动的关系。局限性;新文化运动是由资产阶级激进主义者发动的。它有伟大的功劳,也有严重的缺点。首先,它存在对传统文化全盘否认和西方文化完全肯定的情况;其次,运动的倡导者无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阔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再次,他们还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2在上述问题分析的根底上,引导学生讨论:现今我们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的文化?可作为研究课题6、本课小结可帮助学生整理近代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加深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作用。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课标要求: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开展的重大意

14、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和主要的代表人物,概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了解资产阶级思想和无产阶级思想的不同;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之后成为社会新思潮的主流;了解问题与主义之争;比拟当时传入中国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分析各种思潮的结局,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经过学习思考、比拟分析、反复探索和实践的救国救民的真理,进而领会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对中国革命的重大作用和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分析五四爱国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物之间的在联系,认识历史开展规律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结合前两

15、节容,归纳概括分析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与其实践效果,从而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历史的必然结果;在教学中,教师尽量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并给予与时的评价。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五四爱国运动以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理解新事物的开展是曲折的但是前途是光明的,树立追求真理的信念。通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了解和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学课时:1课时。重点难点:重点:马克思主义在纷繁的新思潮中脱颖而出的历程与它的影响。 难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教学设计:1、整体教学思路:本课知识理论性强,与中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理解能力有一定距离,所以教师要尽量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设计贴近学生年龄特征的问题,以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本课知识。可借助于多媒体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等进展教学。本节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