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子的布置原则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1019852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1.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柱子的布置原则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柱子的布置原则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柱子的布置原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柱子的布置原则(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柱网布置(同一图中的柱子截面设成一样大)柱网框架柱在平面上纵横两个方向的排列。 柱网布置的任务确定柱子的排列形式与柱距。 布置的依据满足建筑使用要求,同时考虑结构的合理性与施工的可行性。(1) 柱网的形式:对工业厂房,常采用内廊式、等跨式与不等跨式,如图3-1-3 所示。内廊式柱网常采用对称三跨(图3-l-3(a),边跨跨度a, c可为6 m、6.6 m、6.9 m等, 中间跨为走廊,b可取2.43 m。开间方向柱距d可取3.68 m。等跨式柱网(图3-1-3(b)适用于厂房、仓库、商店等,其进深方向柱距a常为6 m、7.5 m、 9 m、 l2 m 等,开间方向柱距 d 一般为 6 m

2、。对称不等跨柱网(图3-1-3(c)常用于建筑平面宽度较大的厂房。常用的柱网有 (5.8+6.2+6.2+5.8)mx6.0m、(7.5+7.5+12.0 +7.5+7.5) mx6.0 m、(8.0+12.0+8.0)mx6.0 m 等。对宾馆、办公楼等民用建筑,柱网布置应与建筑分隔墙布置相协调,一般将柱子设在纵 横墙交叉点上。柱网的尺寸还受到梁跨度的限制,一般梁跨度在69 m之间。在宾馆建筑种,一般两边是客房,中间为走道,柱网布置可有两种方案:一是将柱子布置 在走道两侧成对称三跨式(图3-1-4(a),另一种是将柱子布置在客房与卫生间之间,即将走道 与两侧的卫生间并为一跨,边跨仅布置客房(

3、图3-1-4(b)。该形式也是对称三跨式,但跨 度相对均匀,受力较好。图 3-1-4 在办公楼建筑中,一般是两边为办公室,中间为走道,这时可将中柱布置在走道两侧, 如图3-1-5(a)所示。而当房屋进深较小时,也可取消一排柱子,布置成两跨框架,如图3-1-5(b) 所示。(2) 柱网布置要使结构受力合理 多层框架主要承受竖向荷载,柱网布置时,应考虑到结构内力分布的均匀性。如图3-1-6 所示的两种框架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A的跨中弯矩和支座弯矩均比框架B大,故 其材料用量也多于B框架。纵向柱列的布置对结构受力也有影响,框架柱距一般可取建筑开间,如图3-1-7(a)所示。 但如开间较小,层数

4、又较少时,柱子截面配筋常按构造要求定,导致材料强度不能充分利用。 同时过小的柱距也使建筑平面难以灵活布置,为此可考虑取掉一排柱,将柱距取为两个开间, 如图3-1-7(b)所示。图 3-1-72. 承重体系的确定柱网确定后,用梁把柱连起来,即形成框架结构。一般情况下柱在两个方向均应有梁拉 结,故应在房屋纵横向均应布置框架梁。因此,实际的框架结构是一个空间受力体系。但为 计算简便起见,可把实际框架分成纵横两个方向的平面框架即横向框架和纵向框架。横向框架-由建筑物短方向的梁柱组成。纵向框架-由建筑物长方向的梁柱构成。 两向框架分别承受各自方向的水平荷载。对于楼面竖向荷载,可由横向框架承受,也可 由纵

5、向框架承受或纵、横向共同承受。根据楼面竖向荷载的传递路线,可将框架的承重体系 分为三种:(1)横向框架承重体系楼面荷载全部传至横向框架梁,如图3-l-8(a)所示。此时在横向布置框架承重梁,而在纵 向布置连系梁。此方案的优点在于主梁沿横向布置有利于提高建筑物的横向刚度(横向跨数 少),纵向设较小的连系梁也有利于立面开洞。图 3-l-8(2)纵向框架承重体系如预制板沿横向布置,楼面荷载将传到纵向框架梁,如图3-1-8(b)所示,此时纵梁为承 重梁,而横向为连系梁。由于横梁高度较小,可获得较高的室内净高,也利于管线的穿行 该方案的缺点是横向抗侧刚度较差,进深尺寸受预制板长度的限制。(3)纵横向框架

6、混合承重体系两个方向的框架梁均承受楼面荷载,如图3-1-8(c)中的预制板布置以及如图3-1-8(d)中的 现浇井字板均是将板面荷载向纵横向框架梁上传递。混合承重方案具有较好的整体工作性 能,当楼面作用荷载较大时,常采用此种方案。顺便指出,若楼盖采用现浇板且为双向板时,则其竖向承重结构应为一空间框架。3. 变形缝的设置变形缝有三种: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1)伸缩缝 是否设缝,与结构长度有关,当长度超过规范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规定的伸缩缝最大 间距时,一般应设缝,如不设缝,应验算温度应力并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如设置后浇带、 做好保温隔热层等。 “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见表 3-1-1。伸缩缝宽度不小于 50 mm。(2)沉降缝 如上部荷载差异较大,或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指标相差较大,则应设沉降缝。沉降缝可利 用挑梁或搭置预制板、预制梁等方式作成,如图3-1-9所示。沉降缝宽不小于50 mm。(3)防震缝 当建筑平面形状不规则,竖向高度、刚度、质量差异较大时,应设防震缝,缝宽不小于 70 mm。上述三缝在进行布置时,应综合考虑,多缝合一,尽量减少缝数,以方便施工、降低造 价、增加整体性。伸缩缝和防震缝只需将基础以上的房屋分开(图3-1-10(a),而沉降缝必 须将基础也分开(图 3-1-10(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