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暑的相关习俗范文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1018726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8.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大暑的相关习俗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古代大暑的相关习俗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古代大暑的相关习俗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代大暑的相关习俗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大暑的相关习俗范文(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大暑的相关习俗范文本文是关于习俗的话题作文,仅供大家参考!据了解,大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这时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我国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 时期,也是喜热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古代大 暑的相关习俗范文,请各位读者好好欣赏。古代大暑的相关习俗范文饮食:北方流行“贴伏膘” 南方苏州享用凉冰作为农事节气,最早记载大暑的是逸周书周月解。该书中明 确指出,“夏三月中气,小满、夏至、大暑”。据萧放称,二十四节 气系统至周秦时期应已出现,汉代刘安主持编撰的淮南子有二十 四节气的完整记载,大暑就在其中。“书中的时训解中记载大暑时节的气象物候,表明大暑之

2、 日,腐草化为萤。又五日,土润褥暑。又五日,大雨时行,意指若 这些物候气象不应节气出现,就会对农事、环境与社会不利。”所谓 “腐草不化为萤,谷实鲜落。土润不褥暑,物不应罚。大雨不时行, 国无恩泽。”就是说大暑时节就要湿热、高温,这对稻作农业等丰收 有好处。正因为与农事密切相关,因此在漫长的社会发展历程中,逐渐衍 生出农俗谚语:“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大暑连阴,遍地黄 金”,亦表明大暑来临前后是一年中最热、农作物生长最快、最关键的时期。既为酷热节令, 在三伏天热人们很是注意饮食, 在北方将之称为“贴伏膘”。这个时候,北方人的习俗是吃面条、饺子、鸡蛋等,北京俗语为“头伏饽饽二伏面, 三伏烙饼

3、摊鸡蛋”, 北京人还会做冰镇酸梅汤沿街叫卖 ;在南方,苏州人除了享用凉冰外,还有许多消暑的风物,乐善好施者在门口普送药物,“广结茶缘”。古人如何过大暑?发冰票赏荷花 暑月游船由于酷热气候, 在以大暑为代表的三伏天内, 人们以安居静养为主。为了消暑,还发明了种种民俗,在古代尤为昌盛。古有伏日颁冰之仪式,即伏日将头年腊月窖藏的寒冰取出,供人们消暑。唐宋至明清帝都京师, 入夏即有皇家赐冰之举。 宋代朝廷从初伏日开始,每日赐近臣冰,人四匣。明代还会在立夏日,赐冰给文武大臣。明代文学家钟惺夏冰即是对此事的记载。当时在京城有敲击冰盏、沿街叫卖凉冰的小贩,直到清代仍存,冰盏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史料记载其清冷

4、可听,亦太平之音响也。至晚清,北京仍有赐冰之举。从暑伏日到立秋,各衙门例有赐冰,按照官员等级不同发放冰票,人们凭借冰票自行领取。沿湖赏荷花,亦是古人消暑的佳趣。盛夏六月荷花盛开,无论北京、 杭州、 南京, 人们在傍晚时分, 出门欣赏新开的荷花。 相较而言,北京什刹海“荷花最盛”,旧时每至六月,士女云集。而杭州西湖自唐代以后开始种植青莲,文人雅士暑日则泛舟其上;而南京的莫愁湖、玄武湖是盛夏赏荷的胜地。暑月游船也是当时民俗之一。旧时南京人在大暑时节,乘船夜游秦淮,呼茗清谈,赏月观景,风光无限。大暑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很多的习俗也流传至今,你们当地过大暑有哪些习俗呢?不妨与大家分享一下吧。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