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的具体方案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1018724 上传时间:2024-03-02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面推进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的具体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全面推进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的具体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全面推进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的具体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全面推进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的具体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全面推进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的具体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面推进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的具体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面推进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的具体方案(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面推进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的具体方案 煤矿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1、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简介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是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和神华集团于20XX年立项,组织中国矿业大学等国内6家研究机构共同研发,在百余个煤矿试点运行并取得较好成效的一套现代科学的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方法。这套管理体系以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为基础,以风险预控为核心,以不安全行为管控为重点,通过制定针对性的管控标准和措施,达到“人、机、环、管”的最佳匹配,从而实现煤矿安全生产。其核心是通过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明确煤矿安全管理的对象和重点;通过保障机制,促进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和风险管控标准与措施的执行

2、;通过危险源监测监控和风险预警,使危险源始终处于受控状态。经过神华集团等煤炭企业3年多的试点证明,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理念先进、行之有效,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体系总结构 aq/t1093-20XX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规范20XX年7月12日发布,20XX年12月1日实施。包含8个部分,46个要素和若干具体指标。 1、总体要求 2、安全预控管理总体方针 3、风险预控管理 4、保障管理 5、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 6、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 7、综合管理 8、检查、审核与评审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特点 1、通用性: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规范给出的一套煤矿安全管理的流程与规范,具

3、有通用性,不仅适应于地质条件好的的煤矿,也适应于地质条件差的煤矿。当然地质条件好、装备优良、人员素质高等有利因素更有利于满足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规范的要求,但面临安全诸多不利条件的煤矿,通过规范的实施,同样可以提高其安全管理的科学性、系统性,可以规范其管理流程,可以在既定的条件下提高其安全管理绩效。 2、针对性、特殊性: 规范提出目的就是为了减少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降低百万吨死亡率、提高我国的煤矿安全水平,因此规范的条款是针对煤矿的,不适应于其它行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特点 3、科学性、系统性: 整个规范是围绕“危险源管控”建立的,而危险源的辨识又是基于“事故机理

4、”展开的,因此规范是科学的;规范不仅强调危险源现场管控,还强调煤矿应明确安全管理方针与目标、应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与职责、应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等,以实现危险源的系统管控。 4、“本质”安全性: 规范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机”、“环”、“管”的本质安全、打造“本质安全”矿井。也就是即使“人”、“机”、“环”、“管”中的 2任何一个因素出现了安全问题,但由于另外其它三个因素的本质安全性,也不会导致伤亡事故的发生。当然这是一个终极目标,现阶段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煤矿还无法做到,但是通过规范的有效实施,将使煤矿逐步接近“本质安全”,最终实现零伤亡。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特点 5、全员、全过程

5、、持续改进、长久性: 与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管理体系等管理体系的理念一样,所有的员工都应参与,所有的过程都应覆盖,应确保方针、目标、管理流程、管理方法等持续改进,应确保通过规范的有效实施,建立煤矿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实现煤矿的长治久安。 为什么要推行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一、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1.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安全水平差距较大。目前,美、英、德、澳等国已基本消灭重大死亡事故,澳大利亚每生产1亿吨煤的事故死亡人数仅1人。同美国、南非、俄罗斯、波兰和印度相比,我们百万吨死亡率是美国的几十倍,是同样发展中国家印度的五倍。 2.当前国际国内对中国煤矿业的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在国

6、际社会眼中,矿难就是中国的代名词。国内民众和媒体对煤矿事故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党和国家对煤矿安全越来越重视。 煤矿从业人员及其家庭对煤矿安全期望越来越大。 二、影响煤矿安全的客观和主观因素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一)客观因素: 1.煤层赋存条件复杂,开采条件较美、英、澳、印等国家相比,差异 3较大,适合露天开采的储量仅占总储量的7%。 2.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小煤窑众多。 3.行业总体装备水平落后,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不高。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 4.安全监管相对薄弱。主要手段是依靠下达考核指标,以罚代管,没有过程控制。 (二)主观因素: 1、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没有落实到位。 2、管理工作缺少前

7、瞻性,缺少风险预控的管理意识。 3、管理手段与安全工作“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特征不匹配。 4、安全责任制不健全。 5、对人员的安全需求关注不足。不重视安全培训。 三、当前安全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 1、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不到位安全措施执行不到位。 2、人员安全意识不强,安全知识不足。 3、现场安全监督不到位。安全责任制严不起来,落实不下去等等。只要抓好重大系统性危险源管控,就能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只要将岗位风险控制措施执行到位,就能防止零打碎敲的事故发生 安全管理历程 安全管理的发展经历了经验管理、制度管理的阶段,现在上升到了风险预控管理的阶段。风险预控管理体现了现代安全管理的

8、核心,是安全管理向最高级阶段文化管理迈进的基石。 经验管理低级阶段制度管理目前的管理手段 4风险预控管理科学管理手段文化管理安全管理的最高境界 风险预控管理与制度管理的对比 制度管理是传统管理模式,风险预控管理体系(风险预控管理)是现代管理模式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内涵是。以危险源辨识为基础,以风险预控为核心,以“冰山理论”为理论基础,以pdca闭环管理为运行模式的一种科学的、系统的、可持续改进的管理体系。其理念为“所有意外均可避免,所有危险均可控制”,每项工作首先关注安全,通过风险评估,排查不安全因素,制定最合适的风险管理措施,把风险切实、有效、可行地降低至可以接受的程度 一、制度管理体系特点

9、是经验式的管理、是反映式、被动的管理、是“处方”式的管理,注重最终效果,发生事故后深度严厉追究管理者的责任。 二、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特点是源头管理、未遂管理、是在做全面的体检,是超前预控管理、突出事前、事中的过程管理、注重风险、过程和效果,依靠机制、依靠流程、突出科学、系统、完整、闭合性;突出全员、全过程、持续改进、长久性,是主动管理、全员参与的自主管理、是闭合管理、持续改进管理,更具有针对性、简单性通过危险源辨识,可以明确管理的对象;通过风险评估,可以明确管理的重点; 通过危险源的监测和预警,可以明确管理的薄弱环节;通过标准和流程,可以明确管理的依据和途径; 5通过安全文化的引领,可以有效地促

10、使员工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我会安全、我能安全”转变; 通过严格考核,能够解决责任制落实不到位的问题。 科学的考核评价标准和信息化管理,能够保证管理的持续改进,形成长效机制 通过危险源的辨识与评估、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可以实现对危险源的控制和消除,达到风险预控的目的 有人说这上千条危险源怎么来管理。感觉难度很大,管理起来也很复杂。实际上涉及到某个岗位的危险源并不是很多,比如说皮带司机这一岗位的危险源仅有十几条,他只需要知道这十几条危险源的管理标准和措施,并严格执行,便可保证作业安全煤矿风险预控管理系列培训煤矿风险预控管理风险管理引言引言 2.1煤矿风险预控管理概述什么是风险

11、。 2、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 2.1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概述2.2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工作流程管理体系相关术语 1、危险源: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的根 6源或状态。 2、风险。某一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的组合。 3、危险源辨识。对煤矿各单元或各系统的工作活动和任务中的危害因素的识别,并分析其产生方式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 4、风险评估。评估风险大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进行估计和衡量。此过程往往伴随着对风险的排序、分级。 5、风险预控。根据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的结果,通过制定相应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控制或消除

12、可能出现的危险源,预防风险出现的过程。 6、危险源监测。在生产过程中对已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监测、检查,并及时向管理部门反馈危险源动态信息的过程。 7、风险预警。对生产过程中已经暴露或潜伏的各种危险源进行动态监测,并对其风险大小进行预期性评价,及时发出危险预警指示,使管理层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的活动。 8、不安全行为。不安全行为又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不安全行为主要是指可能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类行为,如员工的违规行为;而广义的不安全行为是指一切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类行为,既包括可能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类行为,也包括可能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类行为,如管理者的违章指挥行为、不尽职行为。对煤矿的

13、安全管理来说,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属于狭义的不安全行为,而管理者的不尽职行为则属于广义的不安全行为。 9、煤矿本质安全文化。煤矿本质安全文化是以风险预控为核心,体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精神,并为广大员工所接受的安全生产价值观、安全生产信念、安全生产行为准则以及安全生产行为方式与安全生产物质表现的总称,是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灵魂所在。 10、煤矿本质安全管理。是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在煤矿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对系统中已知的危险源进行预先辨识、评价、分级,进而对其进行消除、减小、控制,实现煤矿人-机-环系统的最佳匹配,使事故降低到人们期望值和社会可接受水平的风险管理过程。 11、管理对象。是

14、管理对象单元的一种划分,是对危险源的总结和提炼,是通过管住管理对象实现对危险源的控制或消除。 12、管理标准。是一种标尺,是管理对象管到什么程度就可以消除或控制危险源的风险的最低要求。管理(对象)标准可以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行业有关标准和企业标准从严制定。 13、管理措施。是指达到管理标准具体方法、手段。 14、pdca:是戴明提出的一种循环管理模式,包括计划、实施、检查和改进,从管理的计划到改进是一种闭环的管理。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组成主要包括: 1、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 2、管理对象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 3、人员不安全行为管理与控制; 4、组织保障管理; 5、煤矿本质安全管理评价和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2.1.2煤矿风险管理的内涵 煤矿风险管理是指通过对煤矿生产或生活中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识别、风险评估、并在此基础上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危险源实施有效的控制,达到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由此定义可以看出煤矿风险管理由危险源识别、评估、控制等环节组成。其中危险源识别和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的基础,风险控制是风险管理的关键和目的。 2.1.3煤矿风险预控管理的目标 煤矿风险预控管理的理想目标是实现煤矿生产的本质安全化,将风险降到最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