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关人理论在网络时代的变化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时代的到来,“把关人理论”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本 文首先传统的把关人理论的产生、演变及其发展进行梳理,然后对把关人理论在网络时代的 变化进行总结并分析其原因,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主题词:把关人理论 网络时代 变化的利与弊“把关人”和“把关理论” “把关人”又被称作“守门人”所谓“把关人理论”,指的是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对信息的 筛选和过滤把关人”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库尔特•卢因提出 的在二战期间,美国为节约战争开支开展了一场号召人们食用牛下水的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卢 因在对这次宣传活动的过程进行研究时发现,除非家庭主妇们接受了宣传,把牛下水买回家中并 做成菜肴摆上餐桌,否则她们的丈夫或孩子很难有机会接触并接受这种不习惯的食品的在这个 过程中,家庭主妇实际上起着一种“把关人”的作用1947年,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生活的 渠道》一书中再次论述了这个问题,认为信息的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这些人负责对信息 进行把关,过滤信息的进出流通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有可能 进入传播的渠道。
1950 年,美国学者怀特在《把关人:新闻选择的事例研究》一文中提出了一个简单的把关 过程模式他还对美国的非大都市报纸的电讯编辑,即把关者一周内的稿件选用情况作了研究 他的研究表明:(1)只有 10%的电讯稿被选用;(2)电讯稿在内容上比例失衡,国际性政治新 闻,全国性政治新闻和人情味、趣味性新闻占总用量的三分之二;(3)收入电讯稿比率和实际采 用比率大致接近通过研究,怀特指出,编辑在舍取稿件的过程中没有统一的标准由此,怀特 得出结论,这些电讯稿的编辑确实是名副其实的把关人,他们在相当程度上执掌着信息的“杀生 大权”不过,怀特在提出这个模式时并没有意识到“把关”是一种组织行为,而认为它主要是新闻 编辑基于个人主观判断的取舍选择活动,并且只强调了编辑的“把关人”作用何胥就曾批评过 怀特的观点:“怀特夸大了编辑的权限,其模式表明传播只有一个模式和一个把关人后来,麦 克内利在《新闻的国际交流中的中坚传播者》(1959)一文中认为,在新闻事件与最终接受者之 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中间传播者即把关人巴斯在《使把关人概念更趋完善》一文中对以前的把 关人研究提出了批评,认为最重要的把关行为出现在媒介组织内部,把关的过程应分为新闻采集 和新闻加工两个阶段。
新闻采集者——记者是最接近信源和最倾向于信源的人,新闻加工者—— 编辑是那些对流入的新闻内容进行挑选、修改或剔除的人,他们的工作最具把关意义盖尔顿和鲁奇在《国外新闻的结构》论文中打破了别人的思维定势,着重分析新闻内容或社 会事件具有怎样的特点和因素才可能被把关人选中他们认为,把关人在决定选择或拒绝新闻内 容时是有一定的标准的而且并非完全主观的,而是有一定的客观依据和系统性的,因而在一定 程度上这也是可以解释和预测的他们列举的新闻因素共九个:时间跨度、强度或界限值、明晰 /不含糊、文化接近性与相关性、一致性、出乎意料、连续性、构成、社会文化价值观据此提 出假设:上述新闻因素越多,这事件就越有可能成为新闻;某一因素偏低,但其他因素偏高,也 可以成为新闻;一个在所有因素上都偏低的事件,将不能成为新闻把关人”及“把关人理论”在网络时代的变化 一是“把关人”的变化在传统媒介中,把关人指的是大众传播媒介的内部工作人员,包括 记者,编辑,作家,出版公司的编辑,电视、电影制作人,影片剪辑,图书管理员等等(威尔伯•施拉姆),其中以记者和编辑为代表但是在网络时代,“把关人”的概念被泛化了参与信息把关 的,不仅仅有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媒介从业人员,普通网民在一定程度上也担任了“把关 人”的角色。
此外,由于普通网民的介入,“把关人”的概念也被淡化、弱化了,每个人都有发 布信息的权利,专业的“把关人”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名存实亡;二是传播流程的简单化网民作为信息的提供者其本人就是“把关人”,他们可以直接向社 会发布言论这种模式省略了传播中间最为关键的环节,即由“把关人”把持着的信息流动“关 口”,使信息能直接从信息源传递给受众,进一步简化了信息的传播流程这就提高了信息的利 用率,同时也符合现代社会人们追求办事简单、高效的生活节奏;三是使得信息的发布由“精英化”走向“平民化”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者作为传播的主体, 是传播行为的发起人,始终处于传播过程的首端他们对信息的内容、流向、流量以及受传者的 反应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是传播特权的拥有者,也就是所谓的“精英”阶层对于“精英阶层” 传达的信息,受众只能被动的接受而逐渐沦为社会发展中的弱势群体而网络使得网民成为信息 的接收者的同时,也使网民兼具信息发布者的权利,这就使得信息的发布走向平民化;四是使传播的内容由“大众化”走向“个性化”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信息是经过专 业的“把关人”筛选和加工之后才呈现给受众的,内容广而杂,是大众化的,满足的市场是整个 区域的人,但是不同的个体的需求不同。
经过“把关人”筛选的信息并不适合每个人进行阅读或 观看,其间有很多个体并不需要的内容,这就增加了受众接受的难度,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 网络时代的到来则顺应了人们喜欢表达,乐于张扬个性的天性,很好的解决了解决了“大众化” 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因为科技的进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二是因为信息爆炸的时代特征由于 现今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信息来源的选择也是多样的,并且,信息 成本的廉价性也大为增强,一切种类信息的价值标准第一次掌握在了受众手里;三是因为传播由 单向向双向的转变传播方向的转变使得受众与媒介的界限变得模糊,网民既是信息的接收者, 又是信息的发布者,传播的互动性增强;四是因为民主化进程的推进民主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我国国家宪法规定,公民有言论、出版等自由,这就使得公民在网上发布信息合法化网络时代的到来固然使得媒介对信息把关的垄断而滋生的腐败现象得到遏制,也解决了传统 媒介的一些不合理的问题,但是,对“把关人理论”造成的冲击,也对信息的传播造成了相当严 重的负面影响一些网站片面追求商业利益,片面提高访问量、点击率,制造轰动效应,喜好捕风 捉影,把未经核实的虚假信息、传闻编发上网;一些网站也惯用于一些“标题党”来吸引受众的 关注来提高点击率;通过匿名形式在虚拟空间中传播,一个人现实的政治、经济、社会、性别等 身份均不复存在不利于国家的和平安定和政治民主化进程;在受者与传者界限模糊的环境下,受 众身份的隐匿性直接造成了信源的普遍匿名性。
这种匿名性带来的不仅是信息发布的权力失控, 也为主观歪曲带来了机会;同时,因技术上对受众发表言论没有相应的管理机制,面对广泛、复 杂且专业知识不具备、社会责任意识单薄的传者来说,他们只知满足自身的传播欲望,并不具备 大众传播中一个传播者应该具备的要求;信息安全无保障,有些网络媒电影等私自播放电影和供 电影下载的行为都主张以收费的形式进行;抄袭、盗窃他人劳动成果,未经授权随意转发等等的 现象频发,知识产权无法得到保护虽然网络时代的到来对“把关人理论”造成了冲击,使得“把关人理论”发生了改变,但是, “把关人理论”并没有消失在一定程度上,个人也充当了“把关人”的角色,网站的编辑同样 是大众传播媒介的“把关人”之一,而大众传播媒介背后的政府则是最有力度的把关人如何强 化把关人的作用,进而规范信息市场是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要在信息的传播上把好关,需要各方的不懈努力就传播体制来说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政府作为最有力的把关人就应在政策上把好关;就传播技术来说,网站要运用技术手段对信息进 行取舍和加工,同时,网站也要加强对网民的规范、约束和指导;就传播模式来说,网民是最广 泛的把关人,作为网民,应加强自律,遵守相关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