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工匠精神的传承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0929456 上传时间:2022-09-3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期工匠精神的传承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新时期工匠精神的传承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时期工匠精神的传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期工匠精神的传承(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时期工匠精神的传承今年的两会上,“工匠精神”第一次出现在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令人耳目一新。这无疑是对“匠人”这一行业的社会价值的肯定,也是在引导国人走出对技能型人才的一个理解误区,推崇“工匠精神”注定将会成为这个社会的常态。古有“庖丁解牛”、“鲁班精神”家喻户晓、广为流传,说明上千年来,中国人的骨子里一直都流淌着“工匠精神”的血液。那么为什么到了今天,“工匠精神”的传承却陷入了一个如此尴尬的境地?古语有云,“君子不器”。重视大学教育,轻视职业技术教育,多数家长不愿让孩子成为产业工人。在“职业教育无用论”的影响下,选择走职业型教育的孩子已经是少之又少,而现在八零、九零年代的孩子又多半是

2、独生子女,怕吃苦、没毅力是他们共同的标签。但“工匠精神”的灵魂却在于耐心、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他们身上这些优良品质的缺失,是“工匠精神”传承的一道障碍。在这个快节奏生活的社会环境下,人们更多的是推崇工业化的批量生产。他们甚至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落后的小手工业思想,对于制造业来说,是一种思想倒退。试想一下,一个工人,他每一件产品都耗费大量功夫打磨,精益求精。但他的领导只用“合格与否”而不是“完美与否”来评判产品质量。因此,他的绩效是厂里最差的、不被领导待见、拿着最低的薪水。他还会恪守“工匠精神”吗?如此浮躁社会背景下,“工匠精神”还如何顺利传承?除了国家提高产业工人的地位和待遇外,我们作为有

3、经验的老同志,如何对徒弟进行积极地引导,对“工匠精神”能否顺利的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是我从为徒到为师,近三十年来做出的几点经验总结。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经验传递模式,主要体现在这三个方面:传承、帮助、带领。首先,是传承。向徒弟传授技术那一层面自是不必多言,而往往容易被忽视的恰是最重要的信念与精神的传递。新同志刚走上岗位,从课堂到工作单位,环境的改变一时间可能会让他们产生恐惧。作为师傅,要向他们传递一种坚定的信念:成功需要经历一个学习成长的过程,只有端正自己的态度,勤奋好学、踏实肯干,从心里热爱这份工作,才能克服重重的障碍,最终在自己的岗位上大放异彩。其次,是帮助。不只是授人以鱼,我们

4、更应该授人以渔。作为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两个方面的前辈,当徒弟遇到工作上或是心理上的问题时,我们都应耐心地与他沟通,给予解答和帮助,引领他们树立信心,最终目的是提高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是带领。起到模范先进的带头作用,换句话说,便是以身作则,给徒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操守。作为师傅,即使再有经验也不能荒废基本功的练习,要在总结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提高手工技术娴熟度的同时,理论学习的节奏也要跟上,多多组织徒弟与同事、师傅间的讨论,互相取长补短。当然,以上几点还远远不够。中国人喜欢说:“要做事,先做人”。先教会徒弟做人,磨炼和培养他们的个人意志、修养,对他们今后的发展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工作中最不可缺少的品质就是责任感。培养责任意识,责任重于泰山,成功在于用心。约凯恩曾说“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引导徒弟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对他们的工作,乃至整个人生,都十分关键。树立精品意识,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不生产不合规定与要求的产品,以个体质量保证整体质量,以过程优化求得结果优化。让“工匠精神”渗透进各个行业中,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扭转一代人的思想观念,更需要国家从战略上真正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弘扬技能文化,为技能型人才提供更优厚的福利待遇。我们老同志,在要求后辈提高自身领悟力的同时,再加以上述正确的方式来引导,才能将这一宝贵的“工匠精神”真正地传承下去,实现我们的强国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