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0927733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烛之武退秦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烛之武退秦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烛之武退秦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烛之武退秦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烛之武退秦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烛之武退秦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烛之武退秦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一第二单元古代记叙散文第一课时复习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理解把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文言句式。3、熟读成诵,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及写作技巧。【重点难点】文言知识梳理【教学内容】一、课前检测1、文学知识填空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所作。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称为“”。春秋时期有、五等爵位。2、字音(给加点的字注音)氾南;佚之狐;夜缒而出;共其乏困;阙秦;杞子;逢孙;不知3、字形(填空)b、帚自珍;遮;端;xi、瑜互见;自顾不;迩闻名二、课文内容复习1、结构梳理课文按

2、故事情节的发展分为四段(填空)第01段:;第02段:;第03段:;第04段:。2、内容探究郑伯说服烛之武使秦和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有何异同?同:异:郑伯:;烛之武:晋文公最终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缘由退兵,你如何看待晋文公的退兵? 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评价。3、语段赏析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

3、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曲折委婉,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本段的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庄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曲折委婉,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十分优美的外交辞令。“,。”坦言知亡,避其锐气。“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君之所知也。”说明。“夫晋,何厌之有?”至“唯君图之。”指出。三、文言知识归类(填

4、空)1、通假字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夫晋,何厌之有。秦伯说,与郑人盟。失其所与,不知。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2、古今异义且贰于楚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亦去之。3、词类活用烛之武退秦师。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夜缒而出。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越国以鄙远。共其乏困。既东封郑。若不阙秦。阙秦以利晋。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4、一词多义(实词和虚词)封、既东封郑。肆其西封。之、唯君图之。子犯请击之。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臣之壮也。其、君知其难也。吾其还也。以其无礼于晋。以、以其无礼于晋。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越国以鄙远。而、今急而求子。 夜缒而出。若亡郑而有益于

5、君。 朝济而夕设版焉。焉、子亦有不利焉。焉用亡郑以陪邻?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5、文言句式、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 “也”表示判定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定、宾语前置句夫晋,何厌之有?、状语后置以其无礼于晋。 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省略句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省略主语“烛之武”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四、练习和作业1、完成“文言知识归类”填空2、翻译下面句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3、见资料必修1第二单元烛之武退秦师一、课前检测1、文学知识填空编

6、年;左丘明春秋三传公、侯、伯、子、男2、给加点的字词注音3、字形二、课文复习1、梳理结构2、内容探究3、语段赏析三、文言知识归类1、通假字:已,通 “矣”;共,通 “供”gng);厌,通 “餍”说,通“悦”yu;知,通 “智”zh;“阙”通“缺”2、古今异义古义:动词,从属二主古义:把作为;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古义:使者,出使的人;古义:那个人; 古义:离开3、词类活用:退,使动用法,使撤兵。军,名词作动词,驻军。)夜,名词用作状语,在晚上。亡,使动用法,使衰亡。)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使动用法,使为

7、疆界)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减弱。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敝,形容词用作动词,侵害。4、一词多义封、以为疆界,做疆界,动词;疆界,名词之、代词,指阙秦以利晋;代词,代秦军;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其、此事,代词;语气副词,表示商量希望;郑国,代词以、连词,由于;介词,拿;介词,用;表顺承,连词;而、连词,表顺承;表修饰,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连词焉、语气词,表陈述;疑问副词,为什么;疑问代词,哪里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一 教学目标1、知识教育目标 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德育教育目标: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

8、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二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难点: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三 知识链接1、左传其书及写作背景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

9、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本文相关写作背景见名校联盟。2、史书体例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3、中国古代纪年法我们现在用的纪年方法,是公元纪年。

10、这是现在世界上通行的纪年方法,它是以耶稣诞生这一年起算的。在我国古代,有两种主要纪年方法。一种是以封建皇朝的年份来纪年。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叫贞观,他在公元627年做皇帝,这一年叫贞观元年。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思宗(朱由俭)登基时年号为崇祯,思宗(即崇祯皇帝)自缢死亡的一年,是崇祯十六年。从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另有一种比较科学的纪年法:干支纪年。如“甲午风云”、“辛亥革命”,这里的“甲午”、“辛亥”都是年份的名称,是由干支纪年法而来的。“干支”是天干与地支的合称。甲、乙、丙、丁、戌、己、庚、辛、壬、癸叫天干(又称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地支(即十二地支)。天干

11、地支依次搭配组合,其方法是以天干的单数配地支的单数,天干的双数配地支的双数,从甲子始,至癸亥终,正好60年,这就是人们平时说的六十甲子。古人用这种方法纪年、纪月、纪日、纪时。四 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五 学习过程(一)通读全文,把握情节1、生概述本文的故事。(12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师引导大家概述)2、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各段段落大意。(用四字短语概括)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二)小组合作归纳字词意义和用法。1、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3)夫晋,何厌之有(4)秦伯说,与郑人盟(5)失其所与,不知2、词类活用: 烛之武退秦师 且贰于楚也 晋

12、军函陵,秦军汜南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越国以鄙远 阙秦以利晋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3、古今异义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 今义:古义: 今义: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 今义: 亦去之 古义: 今义: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 今义:4、文言句式 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结构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烛之武)辞曰 省略句 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句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句 (晋)许君焦、瑕 省略句5、解释每组句子中加点的词,归纳一词多义 (重要虚词)(1)以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2)而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3)焉子亦有不利焉。(语气助词,表陈述) 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