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大道之行也公开课教案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088406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4大道之行也公开课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4大道之行也公开课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4大道之行也公开课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4大道之行也公开课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4大道之行也公开课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4大道之行也公开课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4大道之行也公开课教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反复朗读,借助注释理解大意;读准字音,正确断句。2. 归纳、整理重点字词;理解文意,准确翻译;争取当堂背诵。3. 对比桃花源记 ,联系当今社会生活,理解“天下为公”和“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理解文意,归纳、积累文言重点字词;背诵课文。2. 难点:抓住“天下为公”,领会、理解“大同社会”的丰富内涵。 教学方法:1. 朗读与背诵。联系现实生活,有感情地朗读,以读促解;文章简短,力争当堂背诵。2. 合作探究。把课堂学习任务分层次梳理,学生合作探究,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充分发 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恰当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

2、先学后教。 课堂学习以生生互动为主, 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组织学生讨论解决学习问题, 对学生解决不了的, 集中归纳,点拨指导。4. 课堂训练。以适量、有效为原则,进行当堂训练,通过训练,查缺补漏,反馈教学效果。 教学准备:1. 学生课前根据课下注释,熟读课文,初步理解文意;标出自己有疑难的地方。2. 依据预习情况,提出自己的问题,包括字词理解,文意理解;完成背诵。3. 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I 【辅助环节】 (5 分钟)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 2 分钟) 同学们,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有一个著名的“天下为公”的题词,这一社会 理念是从哪儿来的呢?

3、我们刚刚学过桃花源记 ,桃花源里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 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 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 和平、富足、文明的美好社会中,人们安居乐业,和睦相处,诚信相待。那只是 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呢?其实早在在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给出了答案,他称之为“大同”社会。那么, 大同社会到底是怎样一种社 会呢?今天,我们就走进大道之行也 ,共同找一找以上两个问题的答案吧。板书:大道之行也( 礼记)二、出示教学目标 ( 1 分钟)同“教学目标”。三、自学指导 ( 2 分钟)1. 朗读课文,同桌相互听读,指正读音。 检测措施:指名朗读;齐读;教师做朗读指导。2. 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

4、书,整理重点字词;理解课文大意;完成背诵。 检测措施:指名学生按照字词类型做归纳、梳理;翻译 课文。其他同学指正或补充,教师做总结。翻译课文;根据提示背诵课文3.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 就课文所描述的“大同社会”,结合桃花源记所学,联系当今的生活现实, 谈谈自己的理解。 检测措施:分组或自由提出自己关于 “大同社会”的理解或问题,其他同学解答,教师引导梳理问题, 适度深化引导。n【核心环节:先学后教,合作学习】(30分钟)四、完成学习目标 1 :读-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正确断句(用时 8 分钟)1. 学生朗读课文,同桌相互听读,注意断句1 遍)和节拍;指正错误读音(各课文有一些字的读音需要注

5、意: 选贤色(j U)能(通“举”,选拔) 讲信和睦 _(mu) (和睦) 幼有所长( zh a ng )( 成长) 矜( gu a n) 寡、孤、独、废弃者(通“鳏”,老而丧妻的人) 男有分) f e n( 货恶) wu) 其弃于地也2. 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教师做朗读指导(用时 3 分钟)“故人不独亲其亲”中,“故”,它是表示提顿的,“所以”的意思,这里有一个小的停顿。“人”是使动者,统领以下两句,也有一个小的停顿。所以这一句应这样读:“故/ 人/ 不独亲其亲”“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个“者”也是表示提顿,也要停顿一下。读成“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货/恶其弃于地也,

6、不必藏于己;力 /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货”和“力”也是应该强调的,所以“货”和“力”后面要有小的停顿。“是故”表示承上总结的,也要停顿,“是故/谋/闭而不兴”;下一行的“故”也是一样,“故/外户而不闭”。3. 指名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指正) 2-3 人)4. 齐读课文一遍,教师再指导是否存在问题五、完成学习目标 2 : 译一一梳理重点字词,准确理解文意(用时 10 分钟)(一)借助课下注释,按照类型梳理、归纳本课的重点字、词;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重点实词。同时把自己不理解的字词标示下来。1?先由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其他同学帮助解答,教师点拨。 2?师生共

7、同按类型梳理出重点字词,由学生完成解释,教师补充明确。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古今异义 大道之行也。大道:古,政治上的最高境界;今,宽阔的路。 男有分,女有 归。归:古,女子出嫁;今,返回,回来。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古,造反;今,杂乱,捣乱等。贼:古,害人;今,小偷,窃贼。一词多义是名词,“父母 不独亲其亲。前一个“亲”用作动词(名词意动用法),以 为亲,引申为“奉养”;后一个“亲,以为子,引申为“抚育”,后一个 不独子其子。第一个“子”是用作动词(名词意动用法)子是“子女”的意思 闭:谋闭而不兴;闭,杜绝。外户而不

8、闭;闭,用门闩插门词类活用 选贤与能。贤、能: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引申为抚养 故人不独 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亲、子:名词活用为动词,以为亲,引申为奉养;以为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养。老、壮、幼: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老年人,壮年人,幼童。重点实、虚词 大道之行也,天下 为公。道,理想,王道;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行,施行,推行;为,是。 男有分,女有归。分,职分,指职业、职守;归,女子出嫁。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 作。兴,发生;作,兴起。 是谓大同。谓。动词,叫做。(二)尝试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遵守“信、达、雅”的要求,灵活采用直译加意译

9、的方法。1?先由 1-2 名同学完成翻译,其他同学指正,最后教师补充明确。(注意一些采用意译方式的语句,教师要给学生解释清楚。)2. 多媒体给出参考译文,学生再次通译课文人人)天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参考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因此人们不仅仅奉养自己的父母,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终养力,使孩子顺利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 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 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

10、己谋私利。因此 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 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就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闭,这就是大同社会。(三)在掌握字词,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争取当堂背诵 学生根据多媒体提示,试背课文PPT演示:大道之行也 ,, ,。故人 , , 使 , 矜、寡、孤、独、废疾者 , , 。货恶其弃于地也,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是故 , 故 , 是谓大同。大同社会”的丰六、完成学习目标 3 : 悟一一结合所学桃花源记,联系当今社会生活,理解 富内涵(用时 10 分钟)1. 文 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1 )学生首先找出对应描写的语句“老有所终皆有所养”“男有分,女

11、有归”对应桃花源记中的(学生背诵对应语句)( 2)然后根据对应描写,谈谈自己的认识。点拨:基本一致,都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民安居乐业,淳朴善良,平等相待的社会生活。可以说,桃花源就是陶渊明按照孔子“大同”社会的模式,勾画的一幅鲜活的理想社会的生活画卷。2. 联系生活实际,用自己朴实的语言表述一下,你心中的理想社会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开放性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理想,自由阐释)参考观点:互帮互助,互相关爱。没有战争,环境优美 生活富足,人尽其能 没有贫穷,没有欺诈,没有战争 人人有饭吃,有衣穿,有事做 幵发山区,使贫穷的孩子也能像我们一样,在温暖的大教室里读书七、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12、2 分钟)同学们,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概念,习近平 总书记对“中国梦”基本内 涵的表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可以说这和大道之行也的社会蓝图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一致的。同学们,我们是新时代的接班人,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就让我们齐心协力,发奋图强,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加倍努力川【检测环节】 (10 分钟)八、当堂训练,效果反馈1. 解释加点的词( 3 分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 . 公。 选贤与能。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 . 其子。 男有分,女有归。 是故谋闭而不兴。2. 翻译下列句子 (5 分钟)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3. 填空( 1 分钟):出自本课的两个成语分别是:鳏寡孤独、夜不闭户。4. 填空(1 分钟) :所谓“大同”社会,用自己的话回答即是: 板书设计(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