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化拴马桩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0883403 上传时间:2023-12-2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55.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文化拴马桩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古文化拴马桩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古文化拴马桩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古文化拴马桩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文化拴马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文化拴马桩(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帝王建宫立华表,庄户人立拴马桩,其意大同小异。大户人家称拴马桩为望桩,望,是 指农历十五圆月,意在日月同辉,光景灿烂;望族世代富足, 在宅第门前立桩,意在“旌别淑慝,表厥宅里”,宣示“先人 有本事,后人有能耐”。站立在土墙土房林立的街巷间、站立在 老槐树老皂角树浓荫下的石桩,关中人把它叫作拴马桩。拴马 桩犹如村子的华表,主人的影子,面目有些生冷有些霸道,类 似看家狗,只懂得一心为主人的富足与尊严造势,一心替主人站岗放哨守庄护院。拴马桩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一大发明。它的苇问世与广泛应用,创造了一个运转顺畅的生产生活秩序,也创 造了一个文化艺术的新平台。拴马桩拴着主人的希望,寄托着甘主人的梦想。在庄户

2、人家心目中,拴马桩和门前的上马石、下*丁马石、过门石、石狮子一样,不仅炫耀着富有殷实,而且主掌 着辟邪镇宅。而捉襟见肘的家庭,只能把犊牯拴在树上或木桩 上,只能在门口放块了无灵性的顽石或豁豁碴碴的片石歇坐纳 凉。拴马桩不仅拴的是牲畜,也拴着主人的心、稳着主人的神。 拴马桩就像挑灯笼的竹棍,这家人红红火火的日子要靠门口的 这个“望桩”挑着才行。拴马桩又像日夜燃烧不尽的香烛,这家人亮亮堂堂的光景要靠这根 “高香”点着才行。拴马桩又像系船的铁锚,这家人颠颠簸 簸的船靠岸,要靠这颗“铆钉” 钉住才行。拴马桩是庄户人的“压舱石”,是庄户人的“撑天柱”。据说,拴马桩起初并非用 于拴马拴驴,而是像门牌一样的

3、氏族居所标记,后来才从点缀门第、拔高身份、炫耀富足, 逐渐转到一物二用上。从一些桩上镌刻“福有攸归百世昌,常念祖创兴守成”或“大清道光 某年某月某日立”等 楷书字样看,很可能是为记录新院建成,也可能是为标明族规家训以 示后人。拴马桩雕刻得如此精美文气,如果仅仅为拴马拴牛拴驴,显然有违节俭、实用的古 训。在漫长的农耕时代,拥有马驴骡这三样长腿子牲畜,相 当于我们今天买了一辆兼有耕 种、收割、打捆、运输功能的拖拉机。车有车库,狗有狗窝,马有马桩。拴马桩是农村石器 家族的劳动模范,与忠于职守的门墩石、沉 默不语的石槽石缸、敢于碰硬的石碾碌碡一样, 是我们祖先“实打实”过日子的遗痕和折射,而雕刻在拴马

4、桩上的每一朵花、每一枚果、每 一只动物、每一个线条, 都体现着农人美滋滋的理想、兴冲冲的追求、乐悠悠的期盼,也 是庄户人审美观的洋溢倾泻,更是乡土文化沃土绽放的奇葩异卉。我们欣赏老外“巴黎广场” “罗马 花园”美轮美奂的石雕手艺时,看到的只是个别艺术家的经典之作,而遗落于中国 大地上的拴马桩,虽是乡野石匠不经意间为“稻粱谋”雕出的,却有着大美、有着 大巧、 有着大智与说不尽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拴马桩的造型寓意拴马桩的形状浑然一体,外形以四棱为主,结构上可分为桩头、 桩颈、桩身、桩根四个部分。桩头为圆,桩体为方,象征天圆地方, 也寓意直曲相兼、刚柔相济,从 而使冷冰冰硬邦邦的石头活生生热腾 腾

5、。桩顶犹如人的头部,一般为圆雕造像,或刻着狮子灵猴,或凸现 胡人驯兽,定格“代代封侯”。仅胡人驯兽的造型就有几百 种,有胡 人骑狮、胡人骑马、胡人骑象,他们肩上或卧着蟾蜍,或站着雄鹰,或趴着猴子。他们有的双眉如剑、眼若铜铃,怒气冲天;有的身着长袍、脚穿高靴、手 握 烟斗,悠闲自在;有的眼若放电、神情庄重,右手抓狮耳,左手抠狮嘴,一副力拔山兮气盖 世的傲慢样子。他们一律的高鼻梁深眼窝,一律的冷峻滑稽,或满面虬 髯,或长须垂胸, 或胡髭上翘,仅头上戴的帽子就有尖顶帽、瓜皮帽、筒子帽、缠头帽、幞头帽狮子在他 们的胯下成了乖巧的猫、遵命的狗,再烈的骡马看到怒 目金刚般的胡人,看到血口大张的 狮子也会胆

6、战心惊,也会俯首听命。狮子是外国产的,肯定要胡人调教,胡人又是养马的, 他们把汗血宝马也驯住了,管你这耕牛 驮马当然不在话下。桩头如植物的花蕊,是提戏的 板鼓,拴马桩值钱不值钱、好看不好看,全在桩头上。拴马桩的桩颈一般为双层,上层是狮 子和灵猴的风水宝地, 而猴子狮子的腿脚,都巧妙地凿出套缰绳的空隙。桩颈下层的浮雕 有鹿、羊、马、花、草、云、水点缀其间,更见人们对自然的敬重与回归。拴马桩的桩身也 如画家 尽情挥洒的宣纸,有的桩身素面朝天不讲雕工,有的在三面略刻有缠枝花云水纹, 有的图样简洁灵巧大方。而桩根呈方柱形,常埋入地下半人深。一个拴马桩就像一 个人一 样,有头有脸有脖颈,有身有腿也有脚。

7、拴马桩站在地上直挺挺、硬邦邦,越站越稳当,越 站越端庄,马驴再踢腾再发疯它也稳如泰山。而用木头做的粗桩,牛马用嘴会啃啮成火棍, 天长日久桩根也会朽烂,这大概是牲畜拽着木桩一次次跑得无影无踪的一大原因。拴马桩多狮子头,是因为狮子在佛教中被视为瑞兽。传说佛祖释迦牟尼诞生时,曾一手 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狮子也是菩萨、财神 的坐骑。从东 汉始,帝王陵墓常请狮子护陵,帝王宫阙常请狮子护驾,狮子也成为战无不胜、惩奸佑善的 仁兽,受到一代又一代百姓喜爱和推崇。传说雄狮与雌狮嬉 闹时,狮毛纠缠在一起会滚为 球,球内会生出小狮子,故“狮子滚绣球”也翻滚到石雕上去了。又因古代官制中有

8、太师、 少师,大狮小狮暗寓太师、少师,故有“大 狮背小狮”的各种石雕。于是石牌坊上有狮子 的身影,门墩石、寺庙中也有狮子的身影,拴马桩自然而然地烙上狮子身影。狮子虽是“舶 来品”,却成了赐福的化 身,要升官发财、要代代出人,非得请狮子保驾护航。让狮子替代 了“山大王”老虎的地位,显然是国人开放理念的折射,也是佛教在华夏大地扎根的体 现。这 种以物寄情、移花接木的手法,使中国雕刻掘取了万斛清泉,由此而大放异彩:蝙 蝠套麻钱,寓意“福到眼前”;白鹤立松上,寓意“松鹤延年”;三羊啃青草,寓 意“三阳 开泰”;凤凰戏牡丹,寓意“荣华富贵”;一鹤立江中,寓意“一品当朝”;老鼠吃葡萄,寓 意“多子多孙”有

9、这么多的吉祥物,有这么多的“中国 梦”, 我们的先人一定活得很滋润、很充实、很惬意。人与自然和谐相 处,从石雕中可窥一斑。以灵猴做桩头的拴马桩在石雕中为数不少,它更体现了一种 率真狡黠,一种灵动稚拙,像孙猴子的形象一样,让人难以忘怀, 灵感迸发。如果将这些猴桩集合登 场,就是活生生的“花果山” “猴王国”!拴马桩上的猴子或瞪眼挠耳,或勾头撅尾,或撮嘴 寻虱,或手捂腹部肩背小猴,或嘴噙鲜桃脖架幼子俗话说“好 马不 卧”,马是站着睡觉的动物,但有的马也会撒懒,卧圈打盹, 这是极易沾染病菌的。而人们委派机敏的猴子跳梁拍槽,如严师 督促贪玩的学子一样,想必牲畜也能领 会一二的。拴马桩中取材于神话人物故

10、事的石雕更是栩栩如生。而这中 华文化大树上的一片小叶,竟让人如 此震撼,如此赞叹,哪个文明古国有这么多的民间石 匠?哪个文明古国又有这么多的宝物?在他的拴马桩阵中,还有象征和合万年的“和合二仙 拴马桩”,象征财源 滚滚的“钱币拴马桩”,象征吉祥平安的“仕女抱瓶拴马桩”,这真是拴 马桩中的极品,石雕中的奇葩!拴马桩的历史拴马桩中的胡人驯兽石桩,既有“文德怀远人”“王化布八方”的沾沾自喜,又有民族 大融合的陶陶自乐。“八蛮进宝” “胡人牵马”的图案雕刻于汉阙唐陵。自张骞出使西域 后“殊方异物,四面而至”;唐时吐蕃、波斯、蒙古人云集长安经商,与汉民融合,而拴马 桩就 像一张张老照片,永远定格了胡人形

11、象。金元二朝统治关中二百四十余年,但“野蛮 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较高文明所征服”。不论是谁入主中原,最后 说的都是汉 话,用的都是汉字。中国是驯养牲畜、车水马龙的古国,拴马桩便是驯化牲畜的必要手段之一。搜点历史, 西周、大秦、大汉、大唐的命运,从某种意义讲,都拴在拴马桩上。西周兴 起,与使用畜 力关系密切。周礼夏官载:“周天子有闲(御厩)十二,马六种(种、戎、齐、道、田、 弩)。一部诗经,里面人欢马叫,尘土飞扬。你 看,“古公亶父 ,来朝走马。率西水浒 , 至于岐下”;你看,“四牡騑騑,周道倭迟。岂不怀归?王事靡盬,我心伤悲”;你看,“皎皎 白驹,食我苗场;絷之维之,以永今朝”;你看

12、,“乘马在厩,秣 之摧之。君子万年,福禄 绥之”。而承袭西周遗产的大秦,原本是西周的牧马人,诗经里依然记载着他们的苦功: “有车邻邻,有马白颠。未见君子,寺人之 令”;“游于北园,四马既闲。 輶车鸾镳,载 猃歇骄”;“四牡孔阜,六辔在手。骐骝是中,騧骊是骖。”到了秦汉之争,群雄并起,刘邦、 项羽都是跃马扬鞭的马上英雄,尤其是有 了文景之治的强大国力,汉武帝刘彻决心以武力 扫荡匈奴,一边研究匈奴先进的骑兵突击战术,一边在内地、边郡设立马苑,重金购得汗血 宝马,改良马匹,也鼓励 百姓大量养马,数年间官府养马达 45 万匹,奠定了建设强大骑 兵集团的基础。汉武帝还创置了北军八校尉,其中四校尉都是为建

13、设骑兵而置。至此,汉朝 建立了一支 10 万至 15 万骑兵和数十万步兵组成的强大军队,从而为卫青、霍去病等率领 万千铁骑横扫匈奴提供了先决条件。而名曰“拳毛騧”“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 骓” “飒露紫”的这六匹战马,则是唐太宗李世民生死不忘的坐骑,后来令工艺家阎立德和画家 阎立本用浮雕描绘六匹战马列置于昭陵,史称“昭陵六骏”,堪称国 宝。到了唐玄宗时,大 唐专门在关陇的千水、渭水等地开辟了广大的养马区,谓之“八坊”,又设立了太仆寺,专 管马的选种、放牧、调教,那时,内厩有马 24 万匹,十几年后增至 40 万匹,可以想象, 40 万匹战马呼啸而来飘然而去,近看似山崩,远眺如云卷。正

14、是这“奔腾急,万马战犹酣”的 壮美画卷,激发了一代大画家曹霸、韩干画马的灵感,诗圣杜甫有 丹青引赠曹霸将军 及画马赞诗篇,高度赞扬了他们的艺术造诣。正是这万马奔腾,才有了数十万挺立千年 的拴马桩。所以说,马就是周秦汉唐的坦克飞 机大炮,要抵御外敌,一定要养好马,拴牢 马,这样才能天马行空,这样才有龙马精神!史册和古画中,也不乏拴马桩的踪影。北宋佚 名的百马图卷就绘有 13 个若巨型棒槌状的拴马桩;元代任仁发饲马图的槽头也绘 有六棱立桩。在民间,娃娃耳朵长有赘肉俗称拴马桩,就说这娃有福气,而一个大兴拴马桩 的民族 肯定也有威气。哈萨克人说:“无论走到哪里,最后总会回到曾经拴住它的马桩子, 无论这马桩多么难找!”实际上,女人是丈夫的拴马桩,孔子是中国人的拴马 桩,人是大自 然的拴马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