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成果公报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0865749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高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成果公报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提高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成果公报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提高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成果公报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提高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成果公报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提高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成果公报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提高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成果公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高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成果公报(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提高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成果公报提高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成果公报提高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成果公报灯盏小学课题组 【执笔 余文田】一、研究内容及方法(一)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1.提高课前准备工作有效性的研究功在课前(1)提高集体备课的有效性研究。(2)提高学生预习的有效性研究。2.提高课堂操作有效性的研究精在课堂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践行 “读思练”课

2、堂主体导学模式,教师只作导、引、评(语文)或引、拨、补(数学),则学生充分地进行读(疑)、思、练。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提出课堂教学“五精”,即精讲、精问、精论、精练.、精评。真正做到“精在课堂”。3. 有效性提高课后反思的研究思在课后备课【课前用功】 上课【精在课堂】 反思提高再备课【课前用功】 再上课【精在课堂】 再反思提高如此循环往复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而推动这个过程持续下去的不竭动力就是“教学反思”。(二)课题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 2.行动研究法运用这一方法调整课题计划,采取相应措施,不断观察、反思,逐步推进研究进程。3.调查研究法4.经验总结法

3、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反思,及时撰写教学后记、反思、经验总结、论文等,适时在一定范围内交流。5.测验研究法对教学效果的数据资料进行收集、研究、分析。二、研究结论及建议我们的结论: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探索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强化课堂教学管理,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优化课堂教学手段、善用课堂教学评价等措施,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了教学质量,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素质。总结出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论模式和操作模式。经过三年半的研究,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达到了预定的研究目标,效果显著。我们的建议: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和应用课题成果,同时希望得到专家的指点,同行的

4、交流与互动。三、研究影响及效果(一)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了1教育观念在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对学生的鼓励多了,批评少了;对犯错误的学生宽容多了,严厉少了;在对学生的评价时,全面评价学生的多了,仅以分数评价学生的教师少了;教师只会教书,不会教改的少了,师生喜欢探研的多了。2教学方式在转变通过研究,总结出了“课前用功”、“课堂精当”、“课后与反思”、“引、拨、补读(疑)、思、练”等适合本校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些课堂教学方式正在从注重知识和应试能力向注重方法和过程、情感和态度转变。3教师的研究能力在提高全校教师通过在教学实际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又带着问题在实践中研究,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规律,

5、掌握了教学和科研的方法,提高了教育科研能力。(二)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综合素质提高了1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了实验前,学生每堂课学习效率低,简单重复作业、考试,浪费时间、精力多,效果不佳。现在学生在堂课听讲时间缩短,其余时间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每天身体锻炼不少于一小时,每周课外活动时间不少于四小时。2学生的学习状态逐步好转(1)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探索。(2)学习行为由墨守陈规转变为敢于开拓(3)学习心理从压抑苦闷转变为轻松愉快3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扩展了知识视野,拓宽了解决问题的思路,能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问题。四、研究改进与完善我们的研究仍然停留在行动研究层面,理论的丰富还需进一步探讨总结提炼和升华。要从研究课堂的有效到研究课堂的高效,直至探讨高效课堂,从操作模式上升到理论模式。对于本课题,还要进一步完善理论模式,推广和应用探究成果,做到研究助推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二一二年十二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