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案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0845812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荷塘月色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荷塘月色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荷塘月色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荷塘月色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荷塘月色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荷塘月色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荷塘月色教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荷塘月色教案一、导入新课朱自清是一位爱国知识分子,他积极参加民主运动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曾在一封信中写道:“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真实写照朱自清不愧是一位诗人,他的散文具有诗一般的意境,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荷塘月色的重点,即文中那静谧清幽的美流露出是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情与景在散文中达到完美的结合。二、解题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

2、亮的夜晚。三、请学生听朗诵带,并注意体会其中的语言、思考如何划分层次。提问:怎么划分层次,并归纳大意。解答:全文分三大段:一段(1): 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点明题旨)二段(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三段(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四、释义:幽僻:幽深、僻静。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踱:慢步行走。弥望:满眼。弥,满。袅娜:柔美的样子。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风致:美的姿态。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梵婀玲:小提琴。一例:一律。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碧:青翠欲滴的样子。大意:大概的轮廓。妖童媛

3、(yun)女: “媛”读音有两个:读“yun”时,为“婵媛”义,解释为“牵引,牵连”;读“yun”时,其释义为“美女” , “美女”有“美好”“美貌”的特征,根据词义引申的途径, “妖童媛女”中的“媛”应读作“yun” 。另一方面,从平仄的角度来说,虽然采莲赋是一首古体诗,但它是六朝时的古体诗,知道一点音韵学的人都知道,、古体诗虽然对音韵的要求不如近体诗的要求那么严格,但还是要遵守平仄规律的。如果“媛”读作“yun”,那么“于是妖童媛女”的平仄则为“仄仄平平平仄”,不仅给人一种不协调的感觉,而且读起来还感到拗口。倘若“媛”读作“yun”,那么这一句的平仄则为“仄仄平平仄仄”,不仅形式给人以和谐

4、的感觉,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能够更好的表达少男少女采莲时的欢乐的情景。五、课文分析让我们一起先阅读课文,初步了解一下文中作者的行踪哪位同学能复述出作者出家门,去荷塘赏月的行踪。(生: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晚上在院子里乘凉,想起白天常经过的荷塘,决定去看一看于是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经过一条小煤屑路,作者来到荷塘,观赏月下荷塘的美景,看完荷塘,作者又想起西洲曲最后作者回家,推门进去,发现妻已熟睡好久了)刚才这位同学复述作者行踪,还有哪些细节遗漏了呢?(生补充:作者观赏荷塘时,在荷塘边观赏荷塘里的荷叶、荷花等等,然后观赏的是月色,最后还观赏了荷塘四周的景色,这才引起联想,想到西洲曲,刚才没有把观赏

5、四周的景物交待清楚。)同学的发言很好,经过后几位的补充,我们更为完整了解了作者的行踪,请看作者是:带上门出去沿着荷塘是一条小煤屑路观赏荷塘月色看四周推门进去六、重点段落赏析(一)赏读4、5自然段赏读第4自然段刚才我们通过画面,陶醉在月下荷塘的美景,那么作者写月下荷塘,抓住荷塘中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作者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水,用了大量的比喻)回答十分准确,作者又是如何对其进行描写?(生:作者形容荷叶“田田”、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你能说说看荷叶与亭亭的舞女的裙有何相似点呢?(生:荷叶与裙子在形状上十分相似,都是张开着样子)除了张开的样子相似,还有没有呢?媒介显示:芭蕾舞片

6、断(生:噢,还有就是当舞女旋转起来裙幅舒展飘动,荷叶在微风吹拂下,也有起伏的动态美,相连的荷叶高出水面的姿态与亭亭的舞女的裙样)那么作者如何表现花的呢?(生:作者用“袅娜”、“羞涩”形容花,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袅娜”女子柔美,“羞涩”娇羞姿态写花像“明珠”、像“星星”,则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的洁白、明净、光亮)几个比喻连用,其中本体相同,喻体不同称为博喻媒介显示:星空图作者怎么描写荷香呢?(生:比喻,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个比喻把嗅觉范围的“清香”和听觉范围的“歌声”联系起来共同点:两者(花香、歌声)给人的感觉都是时断时续,似有似无,因为歌声在“远处”、“高楼”上,这个

7、比喻新鲜又能给人丰富的联想这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和转移称为通感。荷波和荷水又是怎么描述的呢?(生:“凝碧的波痕”比喻在月光下微风吹过密密的叶子的颜色和姿态,像凝聚起来的碧绿的波纹,静中有动,特别传神水:“脉脉”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荷水满怀感情)第4自然段采用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使眼前景物栩栩如生,柔美动人,给人以具体、生动、鲜明的印象景物由静态写到动态,这一段虽然没有提及一个“月”字,然而却处处写月,处处体现了月下荷塘的景物。这里用了许多比喻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先来看这一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动感的联

8、想。这一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由此可见,贴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起加深印象的作用。我们再来看这一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提问: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解析: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

9、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但在运用这种比喻时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间在感官的感觉上的相似之处,或在特定环境下有这种沟通一气的感觉,做到妙不可言却不是故弄玄虚。提问:这种修辞手法以前的课也出现过,试举些例子。解答:1、“他滑滑的明亮着,象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绿)2、“绿茸茸的草板,象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长江三峡)解析:作者不仅描绘了叶子、花、荷香的静态美,还描绘了它们动态的神韵。用了“颤动、闪电、霎时、传过”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一刹那间,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这是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板书:田田(多)荷叶 亭亭(美)零星点缀、白(色) 形态美荷

10、 荷花 如明珠、如星星(光)袅娜、羞涩(态)塘 荷香 缕缕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动态美像闪电(快)荷波 凝碧(色)流水 脉脉(态) 静态美赏读第5自然段对月下荷塘的美景介绍完,作者笔锋一转到了荷上月色,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媒介显示:配乐朗诵第5自然段继荷塘之后,文章着重描写月色是如何展开的?(生:叶子和花上的投影灌木丛和柳树上总写在荷塘中的投影)用了哪些动词?好不好?为什么?(生:“泻”、“浮”、“洗”、“笼”、“画”泻:月光充沛,从高处落下浮:雾十分轻,扩散慢洗:花颜色十分洁白,鲜润笼:朦胧不可捉摸画:具有创造性的美感)分析的很好,朱自清不愧为语言大师,精练的动词,传神地写出景物的特点

11、文章还连续用了三个比喻各突出月光的哪些特色?(生:“月光如流水一般”,这里刻画了月光流动、明净的样子“叶子和花仿佛在牛奶中洗过一样”,写出了月色中叶、花呈现出洁白、鲜润的特点“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写出月光照射下的叶和花的朦胧之美月光在灌木丛中和杨柳上的投影为什么一个用“黑影”,一个用“倩影”?(生:因为灌木丛浓密,在月光下显得黑糊糊一片杨柳条稀疏,在月光下显得很美,这两个词准确写出了不同形象的特点)“月光”与“小提琴”有何共同点?如何体会这句话?(生:这里运用通感把视觉和听觉沟通起来,它们的共同点是月色有明有暗,光与影相互配合,琴色有高有低,有急有缓,两者都给人以和谐的感觉,)第5段着力描写月

12、色,先是正面写,后是反衬,光与影相互衬托,月色美与荷塘美巧妙结合,明与暗十分协调通过比喻、博喻、通感等修辞手法,描绘了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而作者苦闷的心绪,也在这迷人的景色中暂时得到了解脱。先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五节,其他同学思考作者如何写荷塘的月色。提问:作者写月色时用了哪些动词?解答:泻、浮、洗。提问:假如把“泻”改成“照”,把“浮”改成“升”,好不好,为什么?解析:当看到“照”字你不会想到流水,而“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照”字就显不出这种效果,只有呆板的分。“浮”同样写出一种轻柔的动态,“升”则失之轻柔。讲解:在这里作者用了静态动写的描写,把

13、画面写活了。“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泻”下来,这具有一种恬静的力度美,而青雾则是薄薄地浮起在荷塘里,朦朦胧胧地四处泛散开来,呈现迷茫空朦的景象,一上一下交结在一起,便是成了牛乳和轻纱。大家想象一下,牛乳和轻纱,自上而下的月光,自下而上的轻纱,是不是很美又很形象? 板书:如流水流动(正面)月光泻轻柔月色 青雾:浮、轻纱的梦 光与景的和谐(反面)(侧面)黑影、倩影(二)赏读第6自然段这一节重点在写树,从方位、距离、高低几个角度来写,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树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这是总写四周,接着写近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树梢上的远山、又回过头写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

14、和水里的蛙声,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胧、宁静深远的环境特点。最后一句“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笔锋一转,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空虚与哀愁。讨论:文章中有一句话“这时侯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似乎真的很热闹,而在刚才的分析中却说,这是个“宁静”的环境,这两者是不是互相矛盾?解答:(在讨论的过程中拿一支笔从半空扔下,再请全班学生不要发出一丝响声,拿起一支笔从半空扔下。)问:哪一次声音清晰?(答案当然是后者。)问:刚刚大家是不是很安静,笔落地的声音是不是很响?(是)那刚才那个问题还是不是自相矛盾呢?这是用了反衬的手法,与王维的“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提问:请同学们在这一段中继续找出运用反衬手法的例子。解答:文中用两个“漏”字,借月光、灯光衬托四周的灰暗,以蝉蛙的热闹衬托内心的烦恼。板书:树:重重、阴阴(沉郁)远山:隐隐约约四周 灯光:没精打采(月色迷离)(自远而近) 蝉鸣、蛙叫总结:第二段着重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有勾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