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第三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0842633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揭阳市第三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广东省揭阳市第三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广东省揭阳市第三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广东省揭阳市第三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广东省揭阳市第三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揭阳市第三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揭阳市第三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揭阳三中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级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一、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周天子分封王族、功臣及先贤,以家长的面目“作民父母,以为王天下”,对国家进行统治。这反映了当时A. 国家结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B. 人伦秩序巩固了中央集权统治C. 宗法政治与伦理政治相结合D. 分封制实现了地方的有效管理【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作民父母,以为王天下”,可知周天子利用了宗法关系和伦理关系来巩固自己的统治,C正确。周天子与功臣及先贤没有血缘关系,A错误。中央集权政治是秦代确立的,B错误。分封制下地方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2、,没有实现对地方的有效管理,D错误。2.下表是汉高祖刘邦在位时期的诸侯王,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汉高祖时期西汉初年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耳、燕王藏茶、长沙王吴芮刘邦晚年齐王刘肥、淮南王刘长、燕王刘建、赵王刘如意、梁王刘恢、代王刘恒、淮阳王刘友、楚王刘交、吴王刘澎、长沙王吴芮A. 有效防止割据分裂因素B. 剪除异姓王加强了集权C. 大封同姓王以屏藩朝廷D. 皇权存在新的潜在威胁【答案】D【解析】依据图表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刘邦晚年剪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主观目的是确保“刘家天下”,但客观上形成以后的割据势力,形成了对抗皇权新的潜在力量,D项正确;刘邦在位时期尽管没有出现

3、割据分裂,但这种因素已经存在,A项错误;BC两项不能反映出剪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的变化的主要影响,均排除。3.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A. 中央集权弱化B. 流民问题严重C. 土地兼并缓和D. 自耕小农衰退【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变迁,旨在考查比较分析相关所学的能力。A项的表述与两宋时期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不符,故排除;B项的表述与两宋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史实不符,故排除;C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不抑兼并”不符,故排除;宋代“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自耕农经济也随之衰退,故本题

4、应选D项。4.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使民间技术的传习也成为顽固的传统。直至当今各地仍有所谓“祖传秘方”的说法。产生这种传习方式的原因是A. 为避免技术竞争而采取的保护措施B. 手工业发展促使专利保护意识增强C. 商品流通领域形成了市场垄断现象D. 政府引导社会力量重视工商业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祖传秘方”的传习方式的原因主要是手工业市场狭小,手工业劳动者为防止技术竞争而采取自卫措施,A项正确。“祖传秘方”的传习方式不等同于专利保护,排除B。“祖传秘方”的传习方式的原因主要是手工业市场狭小,没有体现市场垄断现象,排除C。中国古代政府以农为本,大多数都忽视工商业

5、发展,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5.“(雅典)使普通公民成为精英政策分歧的裁决者,从而为解决领袖之间的政治冲突找到了一个相对和缓的办法。”下列选项最能诠释这一观点的是A. 一位雅典公民在公民大会上控告官员盗取神庙财产B. 五百入议事会声讨并剥夺战神山贵族议事会的权力C. 雅典连续三年通过陶片放逐法流放僭主的支持者D. 雅典进行了抽签选取执政官的选举方式改革【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A项体现不出“政治冲突”,故错误;B项体现不出“普通公民成为精英政策分歧的裁决者”,故错误;D项体现不出“政策分歧”,故错误;C项陶片放逐法流放流放僭主的支持者,这

6、体现了普通公民解决政治冲突的信息,故正确。6.公元前462年,罗马平民保民官提出编纂成文法,却遭到贵族反对。由于平民持续不断斗争,公元前454年政府派遗考察团去希腊考察立法。参考两年的考察情况,罗马组建十人委员会编纂出十个铜表法。由于平民仍不满意,第二年在十表以外又制定了两表,作为对前者的补充。十二铜表法的由来,表明当时A. 罗马法以希腊法律精神为标准而获得迅速发展B. 罗马人重视运用法律和借鉴外部文明调整社会矛盾C. 罗马社会在学习希腊民主制度基础上完善了成文法D. 罗马平民和贵族之间的矛盾已经变得日趋尖锐【答案】B【解析】“参考两年的考察情况,罗马组建十人委员会编纂出十个铜表法。由于平民仍

7、不满意,第二年在十表以外又制定了两表,作为对前者的补充”表明罗马人重视运用法律和借鉴外部文明调整社会矛盾,故B正确;ACD材料未体现,排除。7.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写道:“民主是人们通过许多妥协来完成的,而任何成功的妥协,都既需要足够的气度,也需要高超的技巧。事实上,整个现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协的产物。因此,一个民族不善于妥协,就不可能走向真正的民主。”材料的深层含义是A. 妥协是实现民主的唯一途径B. 政治妥协比暴力革命更重要C. 坚持理性妥协才能实现民主D. 妥协对民主政治实现的重要性【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一个民族不善于妥协,就不可能走向真正的民主”来看,论者是强调妥协对于实现

8、民主政治的重要性。故答案为D项。A、C项说法绝对,材料没有反映,均排除;材料没有将政治妥协与暴力革命进行比较,排除B项。8.这个条约撕开了一个专制政权的铁幕。战前清廷朝野普遍认为民主国家决策程序复杂,不能尽快作出决定;人民拥有权利,不会拼死作战。但无情的战争把这些谎言扔进了垃圾箱。条约签订后,“民主”“共和”“立宪”的思潮迅速的在中国蔓延开来。这个条约是A. 南京条约B. 天津条约C. 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答案】C【解析】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冲击的是清廷,对普通民众的思想影响不大,排除A、B;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民众改变了对民主国家的看法,从此民主、共和和立宪成

9、为主流,随后中国掀起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C正确;辛丑条约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的工具,其签订之前,“民主”、“共和”、“立宪”的思潮早已宣传开来,排除D。9.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到:洋务工业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但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终究是一种畸形物。以下对于洋务工业“是一种畸形物”的理解正确的是A. 有利于西方列强的侵略 B.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C. 促使封建经济开始瓦解 D. 抑制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以及腐朽的官场习气,由此而产生了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深刻

10、矛盾,它所带来的垄断性抑制资本主义自由竞争,这又造成了民族资本主义萌生和发展的困难,排除B,D项正确。洋务工业一定程度上抵抗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排除A。鸦片战争后,封建经济开始瓦解,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10.1942年10月,美英两国政府公开声明,将与中国政府谈判,放弃在华治外法权,订立平等条约。1943年5月,中国与美、英正式交换批准文本,新约开始生效。其主要内容有美、英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废除辛丑条约等。中国外交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南京国民政府外交努力的结果B. 美英通过外交行为打击汪伪政权C. 中国遭受沦陷,美英特权形同虚设D. 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地位提

11、高【答案】D【解析】【详解】中国坚持抗战,抵御日本法西斯侵略,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地位提高。美英作为反法西斯同盟国,出于对中国抗战的肯定和进一步支持中国抗战,废除了一些不平等条约。故答案为D项。A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中国坚持抗战,没有完全遭受沦陷,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11.1911年12月,孙中山提出“内阁制乃平时不使元首当政治之冲,故以总理对国会负责,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至1913年春,其又说“现就中国情形论之,以内阁制度为佳。我的国民,莫不主张政党内阁”。这一变化根本原因在于A. 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性B. 顺应了当时中国的国情C. 代表了社会主流的民意D. 受国内

12、政局的变化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1913年孙中山主张内阁制,是由于当时中国处于袁世凯政府统治之下,实行内阁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袁世凯的专制独裁趋势。因此可以看出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受国内政局变化的影响,故答案为D项。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1911年孙中山主张总统制,1913年主张内阁制,这一变化与中国国情无关,排除B项;这一变化与社会主流民意无关,排除C项。【点睛】本题的解答需要注意的是题干所问“这一变化根本原因”。联系所学可知,1911年孙中山主张总统制,是因为当时革命党人掌握领导权,即将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主要由革命党人把持。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专制倾向越

13、来越明显。孙中山希望通过责任内阁制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从而出现材料信息反映出的变化。12.1973年1月,英国成为欧共体第七个成员国。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一改早前支持英国加入欧共体的态度,在后来欧共体都柏林峰会上豪言:“把我的钱还给我!”,要求欧共体减少英国需给付的预算份额。上述现象反映了A.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B. 欧洲一体化损害了英国的国家利益C. 英国希望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 一体化深化与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欧洲一体化,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英国从加入欧共体到脱欧的历程反映了欧洲一体化深化与国

14、家利益之间的矛盾,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都与题意不符,故排除。二、非选择题(共52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代自宣德以后,我国大部分省区发生过规模巨大的流民浪潮。这些流民的出现,其根本原因是皇族、勋戚、官僚地主通过赐田、投献、圈占等手段,侵占小农土地;苛重的赋役,使农民不堪重负而逃亡。其直接诱因是全国范围内大部分地区不时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迫使无数失去土地的农民扶老携幼、背井离乡,汇集成一股洪流,对当时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在此基础上,社会力量发生了新的洪流影响。在此基础上,社会力量发生了新的分化,传统的四民之说已经无法规范社会大发展下社会各阶层力量的新变化。正是在这种前提下

15、,明人姚旅才重新提出了“二十四民”之说。所谓“二十四民”,就是在士、农、工、商、兵、僧之外,新添了“十八民”,有道士、医者、卜者、星命、相面、相地、小唱、优人等。这新增的“十八民”,全都是“不稼不穑”之民。“四民”或“六民”向“二十四民”的转化,显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明代社会大流动的一种格局。摘编自陈宝良明代社会流动性初探材料二 英国在1618世纪是一个社会流动尤其显著的社会。英国社会各个阶层在社会流动中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贵族的开放式单向度的;中间阶层向全社会成员开放,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社会阶层;社会下层逐渐向无产阶级过度,没新社会准备了一个重要的部件。这种频繁社会流动的一个主要表现是贵族构成发生变化。伊丽莎白统治时期,一共任命了18人,虽然贵族的总数基本不变,但是贵族的构成却发生了变化。伊丽莎白任命的18名贵族中,只有两人出生于老贵族家庭,绝大部分贵族都是新贵族。他们有非贵族阶层跻身贵族阶层,甚至一跃而成贵族。摘编自刘贵华近代早期英国的大学教育与社会流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人口流动的主要特点及引起人口流动的原因。(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人口流动的原因。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口流动对中英两国产生的共同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