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八校2012届高三年级联考语文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0822889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安八校2012届高三年级联考语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西安八校2012届高三年级联考语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西安八校2012届高三年级联考语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西安八校2012届高三年级联考语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西安八校2012届高三年级联考语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安八校2012届高三年级联考语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安八校2012届高三年级联考语文(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2012西安八校高三年级联考语 文 试 题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上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5若做选考题时,考生应按照题目要求作答,

2、并在答题卡上对应的题号后填写,第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一3题。关于五月五日吃棕子是为了祭祀屈原的记载,最早见于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端午龙舟竞渡是为了表达抢救屈原愿望的传说,最早见于南朝梁代宗懔的荆楚岁时记。端午节源于纪念伍子胥或曹娥的传说最早见于汉末邯郸淳写的曹娥碑。这些传说的产生表明,先秦两汉时期与端午节有关的数字、五行、阴阳等信仰此时已经淡化了,人们开始对早期端午节的一系列避邪习俗感到莫名其妙,就编出一些历史人物传说来解释。也就是说,一方面端午节的早期传承动力弱化了,一方面又出现了新的传承动力,这就是纪念历史人物。关键是后一种传承动

3、力是否足够强大,是否能使得端午节很兴盛地传承下去。在封建社会占据主流文化位置的儒家文化的核心是维护皇权、族权、神权,整个社会文化系统就按着这条主线整合、传承,不合于这条主线的文化就会受到抑制,趋于衰退。早期端午习俗的兴盛就在于其相关原始信仰的盛行,到这些原始信仰淡化的时候,它能否传承下去以及传承的强弱就要看它在多大程度上合于主流的儒家文化了。屈原、伍子胥都是因向国君犯颜直谏而致祸的忠臣,对他们的纪念符合民众的意愿,也是一种爱国忠君思想的教化,是符合儒家伦理的。这种犯颜直谏的做法虽然受到提倡,但是在封建社会,历代君主大都并不真地喜欢这种臣子和做法,屈原和伍子胥也没有获得皇权应给予的更大尊荣,这也

4、限制了端午习俗的更好传播。屈原因为同时是伟大诗人的缘故,借诗文的传播而有更大的名声,使得端午节习俗源于屈原的传说影响越来越大,逐渐超越原楚地范围而有全国性的影响,成为端午节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屈原的诗歌言辞古奥,普通老百姓很难读懂,虽知屈原之名,而鲜有能口诵其诗者,所以屈原在端午习俗中的影响也是有较大局限的。而端午节习俗源于纪念伍子胥的传说则主要在吴越一带发挥影响。曹娥为孝女,虽符合儒家文化,但该人物在全国知名度不高,也主要限于吴越地方。不管怎样,靠这些历史人物传说所带来的传承动力,与其他传统节日所具有的家庭团聚、祭祀祖先等习俗相比,在切合儒家文化和获得民众认同方面都远远不及。但是由于

5、魏晋以后,我国民众的巫术、禁忌、术数、阴阳等观念虽然不像上古时期那样强盛,但还一直在民间自发地传习着;也由于端午节邻近夏至,气候处于炎夏马上到来的时候,契合了这一时令转换的显著关节,适应了民众生活与自然节律相配合的需要;加上后期注入的纪念屈原等新的文化内涵的传承动力,端午节习俗始终没有断绝,其大节地位得以勉强维系。节选自端午节的历史传承(新华文摘2011年第23期,有删改)1下列关于“端午节”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端午节竞渡是为了表达抢救屈原愿望的传说最早是在南朝时出现的。B端午节除了纪念楚大夫屈原之外,还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的说法,但后两者因影响有限,流传主要限于南方吴越一带。C端午节纪念屈

6、原、伍子胥的说法并不被历代君主看好,因缺乏皇权的支持,这一习俗未能更好地传播。D端午节的早期传承动力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弱化了,取而代之的新的传承动力是纪念历史人物的传说。2有关端午节的习俗、传说能够传承的原因,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屈原、伍子胥都是向国君犯颜直谏的忠臣,对他们的纪念既符合民众意愿,也符合儒家伦理的要求。B屈原不仅是政治家,也是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在民间广泛传播,扩大了端午习俗源于屈原这一传说的影响。C上古时期就已经形成的巫术、禁忌、术数、阴阳等观念进入封建社会后仍在民间自发地传习着。D端午节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邻近夏至,气候即将变化,这一节日适应了民众生活与自然节律配合的需

7、要。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早期端午节的重要主题是驱邪避疫,适应自然,这一主题符合当时百姓的信仰,成为端午节习俗的传承动力。B在封建社会,一种文化习俗要能传承,就必须符合旨在维护皇权、族权、神权的主流 文化儒家文化的要求。C区别于端午节,其他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一直传承着家庭团聚、孝亲敬祖的习俗,鲜明地体现了儒家文化思想,获得民众的普遍认同。D端午节纪念历史人物的传说使端午节的习俗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增加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提高了端午节的传承力量。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杨元琰,虢州阌乡人,隋礼部尚书希曾孙也。初生

8、时,数岁不能言,相者曰:“语迟者神定,此必成大器也。”及长,伟姿仪,以器局见称。初为平棘令,号为善政。载初中,累迁安南副都护,又历蕲、蒲、晋、魏、宣、许六州刺史,凉、粱二都督,荆府长史。前后九度清白升进,累降玺书褒美。长安中,张柬之代元琰为荆州长史,与元琰泛江中流,言及则天革命,议诸武擅权之状,元琰发言慷慨:有匡复之意。及柬之知政事,奏引元琰为右羽林将军。至都,柬之谓曰:“记昔江中之言乎?今日之授,意不细也。”乃结元琰与李多祚等,定计诛张易之兄弟。及事成,加云麾将军,封弘农郡公,食实封五百户,仍赐铁券,恕十死。俄而张柬之、敬晖等为武三思所构,元琰觉变,奏请削发出家,仍辞官爵实封。中宗不许。敬晖

9、闻而笑曰:“向不知奏请出家,合赞成其事,剃却胡头,岂不妙也。”元琰多须类胡,晖以此言戏之。元琰曰:“功成名遂,不退将危。此由衷之请:不徒然也。”晖知其意,瞿然不悦。及晖等得罪,元琰竞以先觉获全。寻加金紫光禄大夫,转卫尉卿。明年,李多祚等被诛,元琰以曾与多祚同立功,亦被系狱问状。赖中书侍郎萧至忠保明之,竞得免罪,又转光禄卿。景云中,抗疏请削在身官爵,回赠父官。中宗许之,乃追赠其父越州长史。睿宗即位,三迁刑部尚书,改封魏国公。开元初,拜太子宾客致仕。六年,卒于家,年七十九。子仲嗣,密州刺史;仲昌,吏部郎中。(选自旧唐书)注:革命:古代以天子受天命称帝,故凡朝代更替,君主改年号,称为革命。4对下列句

10、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今日之授,意不细也 细:很小B仍赐铁券,恕十死 恕:宽免C张柬之、敬晖等为武三思所构 构:交结D寻加金紫光禄大夫 寻:不久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杨元琰行事有成的一组是初为平棘令,号为善政 前后九度清白升进定计诛张易之兄弟 奏请削发出家元琰以曾与多祚同立功抗疏请削在身官爵A B 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杨元琰小时候说话迟,算命先生却预言他必成大器,果然等到他长大后,为官清白多次升迁,受到皇帝的嘉奖。B杨元琰与张柬之在江中泛舟游玩时,谈论起武则天称帝的事,慷慨激昂,深得张柬之的赏识。后来,与张柬之、李多祚等合谋诛杀了张易之兄弟

11、,受到加封。C杨元琰为了避祸,主动要求辞去官爵削发出家,受到敬晖的嘲笑,中宗才没有同意但却因为提前觉察武三思的计谋而获得保全。D受李多祚案牵连,杨元琰也被系狱问状,幸亏中书侍郎萧至忠极力营救,才幸免于死,先后担任光禄卿、刑部尚书,拜为太子宾客后退休回家。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议诸武擅权之状,元琰发言慷慨,有匡复之意译文:(2)功成名遂,不退将危。此由衷之请,不徒然也译文:(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临江仙 徐昌图饮散离亭西去,浮生常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

12、五更风。8这首词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结合上片赏析“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9请简要分析下片是如何处理虚实关系的。(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亦余心之所善兮, 。(屈原离骚)(2)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3) ,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4) ,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三、文学类

13、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雪夜日本星新一雪花象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啊!外面下雪了。”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于枯的手伸到火盆上。“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了一眼。“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体搞坏了。”“

14、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你就别操这份心了。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反而不好。”“也许你说得对。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我真盼望孩子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有人来。”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挤了进来。“谁啊?”“别问是谁。老实点,不许出声!”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你要干什么?”“少罗嗦,快老老实实地进去!

15、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老伴儿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陌生人手中的匕首在炭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但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房主人哆哆嗦嗉地说。“噢?楼上是不是有更贵重的东西?”陌生人眼睛顿时一亮,露出一股贪婪的神色。“不,不,是我儿子在上面学习呢。”房主人慌忙解释。“如此说来,我更得小心点。动手之前,必须先把他捆起来。”“别,别这样。恳求您别伤害我们的儿子。”“滚开!”陌生人三步两步蹿上楼梯。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