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应用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0817403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应用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应用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应用(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 文章为因材施教原则的综述性研究之三, 即在充分认识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在 历史上和现实中的积极作用的基础上, 进一步探讨如何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运用好这一教学原则。 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 具有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观念、知识和能力, 热爱、了解、信任学生,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根据学生的个性才具给予启发引导; 需要多学科教师群体协同配合, 探索分班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等全新的教学模式,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教学 方法, 并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氛围。 关键词 因材施教; 素质教育; 分班教学; 小组教学; 个别教学

2、; IT 与教育个人化; 社区与家 庭参与; 评价和考试 一、 因材施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总法则 ( 一)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 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材施教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在今天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现实意义, 都已经得到广大教师和教育家的确认。尤其是当前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建构素质教育全新模式的时候, 在批判地继承我们历史悠久、积累丰厚的教育文化遗产的过程中, 在学习借鉴世界先进教育思想方法的过程中, 在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 在以课程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的实验过程中, 人们都重新认识了因材施教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重新肯

3、定了这一教学原则的价值。 正如柳斌同志在 三谈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 中所说:“转变教育思想应着重提出两方面: 以德育人是大根本, 因材施教乃总法则。 ” ( 二) 之所以把因材施教称为“总法则” , 原因就在于它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已经被赋予全新的含义, 成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尊重每一个国民的受教育的权利、有助于每一个国民发展个性和养成健全人格的必须遵循的一条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教学原则。 那么,如何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 自觉地、有效地、 创造性地运用好因材施教原则, 就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就 这些实践性的问题展开探讨。二、 因材施教原则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

4、 一) 实施素质教育, 应用因材施教教学原则, 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 这是因材施教的前提。 学生的“材”由先天遗传的与生俱来的禀赋, 加以后天教育熏陶、 社会家庭环境影响等等, 长期共同作用而综合形成。 就禀赋而言, 现在人们都广泛赞同这样一些智能, 在不同时代、 不同国家、 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民族文化、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经济条件、不同教育经历等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 表现在学生个体身上, 即每一个学生的体质、理想、道德、教养、性格、意志、兴趣、特长、能力等等, 是丰富多彩的, 又是千差万别的。 面对数以十计、数以百计的各具灵性的、互不雷同的学生, 如果只是简单划一地去规范他们、约束他

5、们,当然是违背教育规律的。而量才定向、因材施教, 不是一种可以机械重复的简单劳动, 也不是一种单纯的技术性的工作。 首先, 就施教者自身来说, 就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教师的综合素质,我国通常认为,包括职业理想 ( 如事业心、责任感、工作热情等)、知识(含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 条件性知识等)水平、能力素质 ( 如掌握运用教学大纲和 教材的能力、 教学的组织监控能力、 语言文字 表达能力、 实验操作能力、教学科研能力等) 、个性心理素质 ( 包括科学正确的世界观、 健康的个性品质、健全的心理素质、人际共处协调能力) 等要素。 西方教育观念, 则认为包括个性品质、教学能力、知识结构、教育

6、观念等方面的内容。东西方的标准, 基本上是一致的。 这里所说的综合素质, 人们也常常称为人格。 据丰子恺先生回忆, 李叔同先生“是实行人格感化的一位大教育家”,李先生博学多才, 对学生却那么慈和善教, 以至于 “几句话, 便确定了我的一生”。夏丏尊先生缅怀李叔同先生 。 时说过:“李先生教图画、音乐, 学生对图画、音乐, 看得比国文、 数学等更重。 这是有人格作背景的原故。 因为他教图画、音乐, 而他所懂的不仅是图画、 音乐; 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教的更好, 他的书法比习字先生的更好, 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的更好这好比一尊佛像, 有后光, 故能令人敬仰。 而在丰子恺先生看来,“这话也可说是 夫子自

7、道。夏先生初任舍监, 后来教国文。 但他也是博学多能, 只除不弄音乐之外, 其他诗文、 绘画 ( 鉴赏) 、 金石、 书法、 理学、 佛典, 以至于外国文、 科学等, 他都懂得。 因此能和李先生交游, 因此能得学生 的心悦诚服。 ( 丰子恺 ” 李叔同先生夏丏尊)先生)丰子恺先生对李叔同先生和夏尊丏先生的高尚人格, 即既全面而又优秀的综合素质,作出的高度评价, 至今对我们仍有启迪意义。 在旧时代, 要想成为一个好教师, 尚且需要具备博学多能的综合素质; 在知识经济时代, 教师如果不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将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 二) 教师必须广泛通晓多学科的基础知识,构建起符合现代教育要

8、求的合理的知识结构。这是因材施教的凭借。教师必须密切关注当代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动态,关注人文科学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关注教育领域的和本学科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富自己的科学文化素养,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就教师执教的本学科(以及能够兼教的多门学科)来说, 教师所掌握的知识技能, 应当保持领先于学生 5 年 至 10 年的距离。 一般来说, 这个领先距离可能与学生的年龄成反比,即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 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与教师的差距越小。另一方面,社会文明发展程度越高,青少年学生信息渠道越多,身心才智成熟越早,与教师的学识差距就可能

9、越小,而师生之间的“代沟”就可能越大。如果按西方的说法,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社会就已经进入了“后喻文化时代”即由年轻一代反过来将知识传递给 与他们生活在一起的年长一代的时代。 而就当今中国的师生关系看, 我们的中小学教师同样面临着不得不向学生学习某些知识或技能的客观现实。比如电脑操作、上网冲浪、流行文化等等,我们往往不如学生;甚至宇宙天体、兵器船舰、史前生物 ( 如恐龙) 等等知识, 学生们也常常使得老师自愧不如。 教师必须善于反思, 善于自省, 通过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等途径,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例如上文提到的七种智能, 作为教师, 应该大体具备,其中语言表达智能、逻辑推理智能、人际关

10、系智能等,是每一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或许,某个教师的音乐体验智能不如音乐特长学生, 体能智能不如体育特长学生, 逻辑推理智能不如数学特长学生, 等等。但因材施教, 并不意味着由一个教师全部包办, 事实上也 不可能要求每个教师都是全才。 这里要强调的是: 作为教师,不仅必须精通自己专攻的学科, 还必须具有“通才”型的知识结构,对社会各行业的基本情况、各学科的基础知识, 都有大致的了解。 对自己确实不曾通晓的知识, 起码能告诉学生到哪里去查找, 或者可以向谁请教, 或者用什么方法去检索。只有具备这样 的“全天候”的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才有可能获得引导者的资格,在对学生实行因材施教的培养和诱导的时候

11、,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赢得学生的信赖。 ( 三) 必须热爱学生, 了解学生, 信任学生。这是教师具有崇高职业道德的表现, 也是因材施教的基础。爱,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只有具备 “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的博爱情怀, 去爱护每一个学生, 欣赏每一个学生, 对每一个学生都“视同己出”地扶掖呵护, 才有可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热爱学生, 包括爱“后进生”。“后进生”在人格上与其他学生都是平等的, 他们接受教育的权利也是平等的; 但他们又是身心发育还存在某些缺陷的孩子,对待他们,应该就像对待受伤生病的孩子一样,不应该歧视或排斥他们,而应该给他们以更多的关爱和照顾。 正如湖南汨罗提出的:“爱

12、后进生是 教师最大的德性。 热情帮助 “后进生” ,积极转化 “后进生” ,是对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这一要义的落实和体现, 而且还可以检验一个教师是否真正具有博爱胸怀, 验证一个教师是否真的具备哲学素养。 正如孔子所说: “后生可畏。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 ( 论语.子罕)中国古代俗语固然有“三岁看八十” 这样机械武断的说法, 但流传更广的是“宁欺老, 莫欺少” 、“宁欺白须公, 莫欺少年穷” 等等比较客观辩证的经验之谈。 从教育的对象看, 孟子认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是人生的“三乐也” ( 第三大乐事) , 这固然是应该肯定的; 但孔子以 “有教无类” (不论对哪一类人都给以

13、教育) , 岂不是更能体现教育家的博大胸 怀? 如果从教育过程的角度看, 人的成长发展, 道路漫长曲折,早慧的儿童未必都能成大器, 而历史上大器晚成的例子不胜枚举。 如果在“大器” 尚未铸成的时候就过早地判断它必不成器, 那就不仅会毁了后来成为“万世师表”的孔子, 还会毁了中年之后成为 “发明大王” 的爱迪生。了解学生, 包括熟悉学生的品德个性、智力状况、素质优势, 乃至家庭背景、社区环境、学习轨迹、发展走势等等。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 所说:“及时地发现、培养和发展我们学生的才能和素质, 及时地了解每一个人的志趣, 这一点正是当前教学和教育工作中要抓的一件主要的事。了解学生,还要具备丰富的想象力

14、、预测力, 能够慧眼识才, 看出眼前这个黄口小儿或黄毛丫头将来可能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要相信学生都具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素质, 抱着希腊罗马神话传说中的匹克美梁 ( 皮格马利翁) 热切希望自己的雕塑作品变成活的少女那样的期望, 热诚地期待学生成才,甚至预见学生超过自己。如明代的左光斗初遇史可法, 读了他的文章, 立刻意识到他 就是能够继承自己的事业、为支撑晚明残局作出贡献的人才, 从而倾尽心力培养他, 保护他, 提携他, 甚至“馆之于官邸中, 月给薪米以供其母。每遇公余,即悬榻以俟, 相与抵掌时事, 辩论古今, 啻家人父子之欢”在左光斗的言传身教之下, 史可法终于成为名垂青史的英雄人物。

15、 在热爱、了解学生的同时, 还要信任学生, 尊重学生的学习劳动 ( 学习也是一种脑力劳动, 有时可能还是体力劳动) , 理解学生心理、生理发展中的需求和困惑, 体谅学生学习的困难,分享学生成功的快乐。北京通州二中的李圣珍老师, 就是这样以博爱胸怀帮助学生们摆脱噩梦、以对学生的信任重建学生的自信的典范。一个装疯、 自虐, 甚至想自杀的所谓“笨孩子”马王月,经过李圣珍老师的耐心诱导, 不仅恢复了常态, 而且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6年中,先后有 50 多个被人们认为是 不可救药的“坏孩子” 、“笨孩子” 、“傻孩子” ,被送到李圣珍老师身边。 这些孩子中, 有的曾经进过精神病院,有的曾经一度得过失语症

16、、孤独症等,是李圣珍老师帮助他们摆脱噩梦的纠缠,使他们找到了自信, 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从炼狱回到了天堂。( 吴苾雯 让孩子摆脱恶梦 中国青年报 , 2000 年 3 月 17 日 ) 如果对学生缺乏真正发自内心的、持之以恒的爱, 就无法满腔热情地对学生进行耐心的富有激励作用的教育; 如果对学生缺乏准确深入的了解和充分的信任, 就无法对学生的潜在能力和发展方向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预测,那么, 因材施教是难以取得预期的成效的。( 四) 必须多学科教师共同配合。 这是因材施教的方式。 正如世界教育改革中达成的共识那样: 教育基本上是一个公共过程。 这个过程的公共性质,与个别教育、因材施教的原则并不矛盾;不仅不矛盾, 因材施教还必须依赖教育过程的公共性才能完成。 因为尽管我们希望教师是立体型的“通才”但事实上不,可能每个教师都能达到这个境界。从学生的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