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为已之学传统及其现代意义(一)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0817269 上传时间:2022-09-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7.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儒家的为已之学传统及其现代意义(一)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儒家的为已之学传统及其现代意义(一)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儒家的为已之学传统及其现代意义(一)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儒家的为已之学传统及其现代意义(一)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儒家的为已之学传统及其现代意义(一)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儒家的为已之学传统及其现代意义(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家的为已之学传统及其现代意义(一)(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儒家的为已之学传统及其现代意义(一)摘要:儒家的为已之学传统是一以贯之的,从先秦孔孟荀到宋明朱子 王阳明甚至现代新儒家都坚持了“学者为己”的为学宗旨。为已之学的含 义似可包括:为学性质上的学做人与为学内容的道德性;为学动机的 为已性与为学目的的成已性;为学过程的涉已性与为学效果的已为性 儒家的为已之学传统,其价值导向的精神实质是:第一,是成人成圣 的心性之学,而非功名利禄的事功之学,旨在强调一种道德价值而非 功利价值。第二,是对人的自我完善、安身立命的内在价值的弘扬, 是对人不受外在的功名利禄所役的独立精神和人的主体性的肯定。第 三,是对为学的正确学风的倡导,对功利的、虚浮的不良学风的贬抑。

2、其现代意义体现为:第一,对于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提升价值理性、弘 扬人文精神,克服工具理性与功利主义思潮过于膨胀的偏频有积极的 借鉴意义。第二,在当代民众的精神生活的价值趋向上,对于引导民 众注重修德成善、安身立命的内在价值,提高国民道德素质,提升民 族精神气质有积极作用。第三,对于端正学风教风,克服学术与教育 中过于功利化、工具化的偏频和不良社会风气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儒家为已之学现代意义 儒家的为已之学传统是一以贯之的,那么,其含义和其价值导向的精 神实质是什么?其现代意义何在?这是本文欲加以探讨的。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在论语•宪问中说:“古之学者为已, 今之学者为人。”“古”

3、象征着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今”代表着当时 的社会现实。孔子所谓“为已”即自我完善或自我实现,“为人”则是迎合 他人以获得外在的赞赏。以为已否定为人,意味着儒家将为学的重点 指向自我。完善自我,成就理想人格,达到理想的人生境界,正是儒 家哲学的价值取向。“为己”思想由孔子提出后,作为儒家思想的基本前提为后期儒学流派所 继承,“为己之学”得到进一步展开。孔子以为已反对为人,孟子以天爵 反对人爵。“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 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 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又弃其天爵。(孟子告子上)。荀子持论 与孔孟相同。“古之学者为己

4、,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美其身,小 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苟子劝学)这里的“美其身”,就是“为己, 相当于孟子的“修天爵”,指人格的提升;而所谓“以为禽犊”,是说以学 问知识取悦于人,不是用以改造自己的品质,而是“为人,相当于孟子 的“要人爵,即把“学作为追求名利的手段,这是儒家大师们最为反感 的。汉代以后,儒学流于章句之学。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对空守章句的形 式主义学风进行批判。“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 大,凌乎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 损,不如无学也。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 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

5、修身以求进 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 身利行,秋实也。(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颜之推认为,学习 是为了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品行和修养,有的人读书仅数十卷,便顿时 恃才自傲,哗众取宠,这实际是“以学自损”。颜之推把学比作种树,学 以修身,尤春华秋实也。宋代以后,心性儒学复兴,为己之学得以显扬。诸多儒家学者对此多 有论述。二程说: “古之学者为己,其终至于成物。今之学者为物,其 终至于丧己。 ”(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五)成己成物虽为一事,但 次序不可颠倒,否则一无可成。胡宏说: “古之学者求天知,今之学者 求人知;古之仕者行己,今之仕者求利”(胡宏集知言纷华。“求天

6、 知”即提升精神境界,也就是为已, “求人知”即炫耀于人也就是为人。 朱熹在父亲朱松的影响下,很早就把“为己之学”作为人生的方向来接受 了。朱熹多次明确地表达了此意。 “自幼记问言语不能及人,以先君子 之余诲,颇知有意于为己之学。 ” (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八答江元 适)这说明, “为己之学”作为终极关怀,已深深植入朱子心中。 朱熹与陆象山虽然在为学之方上存在“尊德性”与“道问学”的分歧,但是 两人在承认“尊德性”的主要问题上,都坚持了儒家的传统一贯的立场, 都把为学理解为学做人。陆象山说: “凡欲为学,当先认义利之辨。今 所学果为何事?人生天地间,为人自当尽人道。学者所以为学,学为 人而已,非有

7、也。 ”(陆九渊集卷三十五语录下)。为学只在于 学习如何做人,没有其他功利目的。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 然后推己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辞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 也。”(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四)朱子所说的义理之学,就是为已之 学,意在修身;辞章之学也就是为人之学,沽名钓誉而已。朱子不但 讲学者应该为己,而且讲学者如何为己。“入道之门,是将自家身己入 那道理中去。渐渐相亲,久之与己为一。而今人道理在这里,自家身 在外面,全不曾相干涉。”(朱子语类卷八)入道之门在于人与理 相亲为一。王阳明把儒家成圣之学归结为“为己之学”。“仁者以天

8、地万物为一体, 莫非己也。.君子之学,为己之学也。为己故必克己,克己则无己。 (王阳明全集卷八书王嘉秀清益卷)在王阳明看来,“为已”的真 实意义是指儒家学说不是一套理气的命题和体系,不是没有生命的章 句训话,本质上是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那就是通过为已之学,实现 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者境界。王阳明不仅 讲为己之学,还十分重视确立为已之心。 “人有言古之学者为己,今之 学者为人。今之学者须先有笃实为己之心,然后可以论学。不然,则 纷纭口耳讲说,徒足以为为人之资而已。 ”(王阳明全集卷二十七 与王节夫书)为已指向自我的充实与提高,为人则将自我降为他人 的附庸去认同外在的标准,从

9、而失去独立的人格。传统儒家从先秦孔孟荀到宋明朱子王阳明,坚持了“学者为己”的为学宗 旨。 “为己之学”反映了儒家对主体自我的肯定,体现了对个体内心精神 世界的关切。在当今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面对人役于物、工具理性 凌驾于价值理性之上的人类的尴尬境地,现代新儒家杜维明对传统儒 家的“为己之学”赞赏有加,认为在人类现代化的进程中,儒家的为已之 学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他说:“在儒家的传统里,学做一个完善的人 不仅是一个首要关切的问题,而且是终极关切和全面关切的问题。 ”i 学者为己是儒家的一贯之道。二 那么,为已之学具体是什么含义?它在价值导向上的精神实质是什么? 以笔者浅陋之理解,其含

10、义似可包括:为学性质上的学做人与为学内 容的道德性;为学动机的为已性与为学目的的成已性;为学过程的涉 已性与为学效果的已为性。“在儒家看来,学就是学做人。”ii 真正的学问就是学做人,而不是出自其他的考虑。诚然,如果从生物学的意义上看,我们无一例外地都可 以称是人,这是我们与生俱有的权利。但是,如果从伦理学或哲学的 意义上看,成为一个人必须有一个学的过程。因此,学做人意味着道 德上的完善,人格的确立及精神境界的升华。儒家之“学”虽有认识论的 意义,包括知识经验的积累,但更多更主要地应理解为自我道德修养, 自我修养是儒家之学的焦点所在,儒家把它们的学问称为“圣人之学”, 它所关注的焦点是人如何成

11、就德性完善人格的问题。“儒家学做人的观 念表明,通过个人努力,人类有可能变得神圣。”iii学做人的圣人之 学也就是为已之学。或者说学做人是为已之学的性质,而学道德或道德修养是为已之学的内容。儒家虽然并不排斥智性甚至主张“尊德性而 道问学”,“必仁且智”的,但却是以尊德性为优先价值,以仁为本的。 为已之学的起点必然是为学动机的为已性,这里的“为已”并不是我们今 天所理解的个人主义意义上的为了自己的某种利益,而是说作为人际 关系中心的自我,是道德修养的主体和核心和为学即修养的起点。按 照儒家的思维方式,自我是处于各种关系的核心。因此,要外王必然 要内圣,要实现天人合一、社会和谐,均要以个人的自觉修

12、养为基础。 因此就不难理解,这里的为已一方面是为学的的起点与核心,另一方 面,在为学动机上每个人必须是为已的,但这里的为已就是要实现在 道德与人格上的成已即自我完善。学者为已的启发意义,也许可以被 理解为自我修养的一种命令,内在的认识自己是在外部世界正确行为 的前提。“为已,欲得之于已也。为人,欲见之于人也。”(四书集注 •宪问)为已之学指向自我以实现圣贤人格为指归;为人之学 以求人知,追求声名利禄,是一种功利价值。明儒陈白沙说:“为学莫 先乎为已、为人之辨,此是举足第一步。”(明儒学案白沙学案• 语录)因此,儒家所言之学就是在于强调修已成圣的优先性与根本性 起点与核心

13、是人自身,那么在为学的过程中必然是始终涉已的,这种 为学过程要有效果、取得成就,也必须依赖于自己的努力。既然学做 人,进行道德修养是为已之学的内容,那么,这种学的过程必然是一 种价值认识或道德认识的过程而非事实与科学认识,后者要尽量避免 主观性参与,才能达致对客观真理的接近,而前者恰恰要结合主体的 需要、情感、意志、行为等才能进行。道德思考或道德思维,就是一 种切已或涉已的思维,即对自己如何处理与周围其他人的关系,采取 何种手段或行为,以及关于这一系列行为、手段的意识进行思考,道 德思维的实质,就是解决自我的意识、思想、情感、行为是否应当的 问题。以应当为实质内容的道德思维,是为已切已的,所谓

14、“为已”,是 指所思维的应当首先是为自己立法而不是为人立法,就是在日常为学 和行为实践中,时时存有“为我”的思维,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 想一想我应当不应当如何如何。事事处处联系自身的思想、行为而进 行反思,因而必然时时处处涉已。学与切已自反相结合,是儒家道德 思维的一个鲜明特色,道德思维就是要把所获得的知识同已身相联系, 从中明了做人的道理。道德思维总是离不开主体自身“我”,总要以 “我”为整个思维的支点。舍弃了“我”,其思维则不具有道德的意义,或 者说不属于道德思维。在道德思维中,“我”是轴心、是重心。道德思维 的目的,就在于使“我”有所得,在于通过自省,来陶冶情感、磨炼意志、 增进理

15、性、完善人格。学做人或道德修养不仅要在思维上把自己放进 去,同时也要在实践与行为活动中使自己参与进去,否则知而不行、 坐而论道、空谈义理也是不能提高自己的人格境界的,因此,为已之 学不仅在思维中是切已的,而且在实践中也是涉已的。既然道德修养 或为已之学要切已涉已,那么要在学习过程中有成就即使自己的人格 境界有所变迁和提升,那么这只能*自己的作为和努力。孔子说: “君 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论语 卫灵公)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在自 身之内,不在自身之外,如何实现出来,这是自己的事,不是别人的 事,只能依*自己,不能依*别的什么力量,因此,儒家所讲的为已, 只能是自为,而不是他为,是*自己的躬身践

16、履。儒家认为,自我修养 不是一个能不能的问题,而是一个为不为的问题,这就需要自我承担、 自我做主,也必须从自我做起。“为人由已,而由人乎哉?(论语颜 渊)“我欲人,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 ”(论语泰伯)“仁以为已任就是说这是做人的责任,完全是自己的 事,只能*自己去实现。那么,儒家的为已之学传统,其价值导向的精神实质是什么?我们认 为:第一,儒家的为已之学是成人成圣的心性之学,而非功名利禄的事功 之学,旨在强调一种道德价值而而非功利价值。这一方面是指为已之 学的内容是德性心性,如湛若水把学者为已理解为存养自己的心与性。 “古之学者,为已是也。三代之学,皆所以明人伦也。明人伦者,尽为 人之道也。尽为人之道者,尽已也。心,已之心也;性,已之性也。学问思辨笃行,皆以存已之心,养已之性,是无所为而为。心又不为 人而存,性又不为人而养,这便是古之学者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