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油系统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0816876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1.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供油系统的结构与工作原理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供油系统的结构与工作原理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供油系统的结构与工作原理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供油系统的结构与工作原理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供油系统的结构与工作原理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供油系统的结构与工作原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供油系统的结构与工作原理(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供油系统的结构与工作原理近代所使用的自动变速器都离不开液压系统,而液压系统的液压油是由供油系统所提 供的,因此,供油系统是汽车自动变速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一)供油系统的基本组成及作用供油系统的结构组成,因其用途不同而有所不同,但主要组成部分基本相同,一般由 各分支供油系统、油泵及辅助装置,压力调节装置等部分组成。供油系统的作用是向变速器各部分提供具有一定油压。足够流量、合适温度的液压油。 具体作用是:(1)给变速器(或偶合器)供油,并维持足够的补偿压力和流量,以保证液力元件完 成传递动力的功能;防止变矩器产生的气蚀,并及时将变矩器的热量带走,以保持正常的工作温度。(2)在一部

2、分工程车辆和重型运输车辆中,还需向液力减速器提供足够流量及温度适 宜的油液,以便能适时地吸收车辆的动能,得到满意的制动效果。(3)向控制系统供油,并维持主油路的工作油压,保证各控制机构顺利工作。(4)保证换挡离合器等的供油,以满足换挡等的操纵需要。(5)为整个变速器各运动零件如齿轮、轴承、止推垫片、离合器摩擦片等提供润滑用 油,并保证正常的润滑油温度。(6)通过油料的循环散热冷却,使整个自动变速器的发热量得以散逸,使变速器保持 在合理的温度范围内工作。(二)供油油泵的结构与工作原理油泵是自动变速器中最重要的总成之一,它通常安装在变矩器的后方,由变矩器壳后 端的轴套驱动。在变速器的供油系统中,常

3、用的油泵有内啮合齿轮泵、转子泵和叶片泵。由于自动变速器的液压系统属于低压系统,其工作油压通常不超过2MPa,所以应用最广泛的仍然是齿轮泵。1、内啮合齿轮泵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内啮合齿轮泵主要由外齿齿轮、内齿齿轮、月牙形隔板,泵壳、泵盖等组成,图1-20所示为典型的内啮合齿轮泵及其主要零件的外形。液压泵的齿轮紧密地装在泵体的内腔里, 外齿齿轮为主动齿轮,内齿齿轮为从动齿轮, 两者均为渐开线齿轮; 月牙形隔板的作是将外齿齿轮和内齿齿轮隔开。内齿和外齿齿轮紧靠着月牙形隔板,但不接触,有微小的间隙。泵体是铸造而成的,经过精加工,泵体内有很多油道,有进油口和出油口,有的还有阀门或电磁阀。泵盖也是一个经精加工

4、的铸件,也有很多油道。泵盖和泵体用螺栓连接在一起。图1-20典型的齿轮泵1-月牙形隔板2-驱动齿轮(外齿轮)3-被动齿轮(内齿轮)4-泵体 5-密封环 6-固定支承 7-油封 8-轴承。内啮合齿轮泵的工作原理如图1-21所示。月牙形隔板将内齿轮与外齿轮的之间空出的容积分隔成两个部分,在齿轮旋转时齿轮的轮齿由啮合到分离的那一部分,其容积由小变大,称为吸油腔;齿轮由分离进入啮合的那一部分,其容积由大变小,称为压油腔。由于内、外 齿轮的齿顶和月牙形隔板的配合是很紧密的,所以吸油腔和压油腔是互相密封的。当发动机运转时,变矩器壳体后端的轴套带动小齿轮和内齿轮一起朝图中顺时针方向运转,此时在吸油腔内,由于

5、外齿轮和内齿轮不断退出喷合,容积不断增加,以致形成局部真空, 将油盘中的液压油从进油口吸入, 且随着齿轮旋转,齿间的液压油被带到压油腔;在压油腔,由于小 齿轮和内齿轮不断进入啮合,容积不断减少,将液压油从出油口排出。 油液就这样源源不断地输往液压系统。2 1576图1-21内啮合齿轮泵1-小齿轮 2-内齿轮 3-月牙形隔板 4-吸油腔 5-压油腔 6-进油道 7-出油道。油泵的理论泵油量等于油泵的排量与油泵转速的乘积。内啮合齿轮泵的排量取决于外 齿齿轮的齿数、模数及齿宽。油泵的实际泵油量会小于理论泵油量,因为油泵的各密封间隙处有一定的泄漏。其泄漏量与间隙的大小和输出压力有关。间隙越大、压力越高

6、,泄漏量就越大。内啮合齿轮泵是自动变速器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油泵,它具有结构紧凑、尺寸小、 重量轻、自吸能力强、流量波动小、噪音低等特点。各种丰田汽车的自动变速器一般都采用这种油泵。2、摆线转子泵的结构与工作原理摆线转子泵由一对内啮合的转子、泵壳和泵盖等组成(如图1-22所示)。内转子为外齿轮,其齿廓曲线是外摆线;外转子为内齿轮,齿廓曲线是圆弧曲线。内外转子的旋转中心不同,两者之间有偏心距 e。一般内转子的齿数为 4、6、8、10等,而外转子比内转子多一个 齿。内转子的齿数越多, 出油脉动就越小。 通常自动变速器上所用摆线转子泵的内转子都是 10个齿。出油口 进油口图1-22摆线转子泵1-驱动

7、轴 2-内转子 3-外转子4-泵壳 5-进油腔 6-出油腔e-偏心距发动机运转时,带动油泵内外转子朝相同的方向旋转。内转子为主动齿,外转子的转速比内转子每圈慢一个齿。内转子的齿廓和外转子的齿廓是一对共辗曲线,它能保证在油泵运转时,不论内外转子转到什么位置,各齿均处于啮合状态,即内转子每个齿的齿廓曲线上总有一点和外转子的齿廓曲线相接触,从而在内转子、外转子之间形成与内转子齿数相同个数的工作腔。这些工作腔的容积随着转子的旋转而不断变化,当转子朝顺时针方向旋转时,内转子、外转子中心线的左侧的各个工作腔的容积由大变小,将液压油从出油口排出。 这就是转子泵的工作过程。摆线转子泵的排量取决于内转子的齿数、

8、齿形、齿宽以内外转子的偏心距。齿数越多, 齿形、齿宽及偏心距越大,排量就越大。摆线转子泵是一种特殊齿形的齿形的内啮合齿轮泵,它具有结构简单、尺寸紧凑、噪 音小、运转平稳、高速性能良好等优点;基制点是流量脉动大,加工精度要求高。3、叶片泵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叶片泵由定子、转子、叶片、壳体及泵盖等组成,如图 1-23所示。转子由变矩器壳体 后端的轴套带动,绕其中心旋转;定子是固定不动的,转子与定子不同心,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偏心距。B图1-23 叶片泵1-转子 2-定位环 3-定子 4-叶片 A-进油口 B-出油口。当转子旋转时,叶片在离心力或叶片底部的液压油压力的作用下向外张开,紧靠在定 子内表面上,并

9、随着转子的转动,在转子叶片槽内作往复运动。这样在每两个相邻叶片之间便形成密封的工作腔。 如果转子朝顺时针方向旋转, 在转子与定子中心连线的右半部的工作 腔容积逐渐减小,将液压油从出油口压出。这就是叶片泵的工作过程。叶片泵的排量取决于转子直径、转子宽度及转子与定子的偏心距。转子直径、转子宽 度及转子与定子的偏心距越大,叶片泵的排量就越大。叶片泵具有运转平稳、噪音小、泵油油量均匀、容积效率高等优点,但它结构复杂, 对液压油的污染比较敏感。4、变量泵的结构与工作原理上述三种油泵的排量都是固定不变的。所以也称为定量泵。为保证自动变速器的正常 工作,油泵的排量应足够大, 以便在发动机怠速运转的低速工况下

10、也能为自动变速器各部分 提供足够大的流量和压力的液压油。定量泵的泵油量是随转速的增大而正比地增加的。当发动机在中高速运转时, 油泵的泵油量将大大超过自动变速器的实际需要,此时油泵泵出的大部分液压油将通过油压调节阀返回油底壳。由于油泵泵油量越大, 其运转阻力也越大,因此这种定量泵在高转速时, 过多的泵油量使阻力增大,从而增加了发动机的负荷和油耗,造成了一定的动力损失。为了减少油泵在高速运转时由于泵油量过多而引起的动力损失,上述用于汽车自动变速器的叶片泵大部分都设计成排量可变的型式(称为变量泵或可变排量式叶片泵)。这种叶片泵的定子不是固定在泵壳上,而是可以绕一个销轴作一定的摆动,以改变定子与转子的

11、偏心距,如图1-24所示。从而改变油泵的排量。9 810图1-24 变量泵1-泵壳 2-定子 3-转子 4-叶片 5-进油口 6-滤网 7-回位弹簧 8-销轴 9-反 馈油道 10-出油口11-卸压口在油泵运转时,定子的位置由定子侧面控制腔内来自油压调节阀的反馈油压来控制。当油泵转速较低时, 泵油量较小,油压调节阀将反馈油路关小,使反馈压力下降,定子在回位弹簧的作用下绕销轴向顺时针方向摆动一个角度,加大了定子与转子的偏心距,油泵的排量随之增大;当油泵转速增高时,泵油量增大,出油压力随之上升,推动油压调节阀将反馈 油路开大,使控制腔内的反馈油压上升, 定子在反馈油压的推动下绕销轴朝逆时针方向摆动

12、, 定子与转子的偏心距减小, 油泵的排量也随之减小,从而降低了油泵的泵油量,直到出油压力降至原来的数值。定量泵的泵油量和发动机的转速成正比,并随发动机转速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变量泵 的泵油量在发动机转速超过某一数值后就不再增加,保持在一个能满足油路压力的水平上, 从而减少了油泵在高转速时的运转阻力,提高了汽车的燃油经济性。(三)调压装置自动变速器的供油系统中,必须设置油压调节装置,一方面是因为油泵泵油量是变化 的。自动变速器的油泵是由发动机直接驱动的,油泵的理论泵油量和发动机的转速成正比, 为了保证自动变速器的正常工作,当发动机处于最低转速工况(怠速)时,供油系统中的油压应能满足自动变速器各部分

13、的需要,防止油压过低使离合器、制动器打滑,影响变速器的动力传递;但如果只考虑怠速工况,由于发动机在怠速工况下的转速( 750r/min左右)和最 高转速(6000r/min左右)之间相差太大,那么当发动机高速运转时,油泵的泵油量将大大 超过自动变速器各部分所需要的油量和油压,导致油压过高,增加发动机的负荷, 并造成换挡冲击。另一方面是因为自动变速器中各部分对油压的要求也不相同。因此,要求供油系统提供给各部分的油压和流量应是可以调节的。自动变速器供油系统的油压调节装置是由主油路调压阀(又称一次调节阀)、副调压阀(又称二次调节阀)、单向阀和安全阀等组成。图1-25所示为一种油压调节阀装置的结构图。

14、筒布用穆清同 日手动闾白冷却器图1-25油压调节装置1-一次调节阀 2-油泵 3-安全阀 4-二次调节阀 5-单向阀1、主油路调压阀主油路调压阀又称一次调节阀,它的作用是根据汽车行驶速度和化油器节气门开度的 变化,自动调节流向各液压系统的油压,保证各系统液压的稳定, 使各信号阀工作平稳。主油路调压阀一般由阀芯,阀体和弹簧等主要元件组成。图 1-26所示为油压调节阀的结构简 图。来自油墓图1-26油压调节阀的结构简图1-阀芯 2-阀体 3-弹簧 a-来自油泵的压力油进口b-输往选挡阀的出油口c-和a连通的进油口 d输往变矩器的出油口e-泄油道 f-节气门调节压力的进口来自油泵的压力油液从进油口a

15、进入,并作用到阀芯的右端,来自于节气门调节阀和手动阀倒挡油路的两个反馈油压则经进油口f作用在阀芯的左端。当发动机负荷较小,输出功率较小时,此时的节气门调节压力也较低,作用在阀芯右 端的油液压力较高,油压所产生的作用力大于阀芯左端弹簧预紧力和节气门调节压力对阀芯 的作用力时,弹簧将被压缩,阀芯向左移动,阀芯中部的密封台肩将使泄油口露出一部分(来自油泵的油液压力越高则泄油口露出越多),来自油泵的油液有一部分经出油口b输住选挡阀,有一部分经出油口 d输出往变矩器,还有一部分泄油口流回油盘,使油压下降,直至油液压力所产生的推力与调压弹簧的预紧力和节气门调节压力的合力保持平衡为止,此时调压阀以低于油泵输入压力的油压输出;当节气门开度增大,输出功率增大时,此时增大了的节气门调节油压将使阀芯向右移动,阀芯中部的密封台肩将堵住泄油口,泄油口开度降低, 泄油道减小或处于封闭状态, 使油压上升,调节阀以高于油泵输入压力的油压输出。节气门开度越大,调压阀输出的压力越高, 输往选挡阀和变矩器去的油液压力将随所要传递的功率的 增大而增大,则时可使油液压力保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通常为0.5MPa1MPa)内。在阀芯的右端还作用着另一个反馈油压,它来自于压力校正阀。这一反馈油压对阀芯 产生一个向左的推力,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