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特优新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总结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0814438 上传时间:2023-11-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特优新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名特优新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名特优新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名特优新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名特优新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名特优新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特优新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总结(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特优新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总结广西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2005年3月1日)2004年自治区农业厅下达的“名特优新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由我站和柳州、玉林、横县、荔浦、临桂、武宣共6市、县共同承担实施,现将项目实施情况总结如下:项目基本情况项目要求在柳州、玉林、横县、荔浦、临桂、武宣等6市、县建立标准化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12万平方米、示范区95万平方米、辐射带动360万平方米,在示范基地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探索不同栽培模式和栽培试验,发展不同食用菌优势区域,横县、北流、武宣3县(市)主要发展双孢蘑菇,荔浦县主要发展香菇,临桂县主要发展香菇和珍稀菇,柳城、融安2

2、县主要发展珍稀菇。项目经费安排如下表:项目资金安排表(万元)总计70一、本级合计15广西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15二、补助地市合计55、南宁市(横县)8、柳州市(市本级)8、桂林市合计16其中:荔浦8临桂8、来宾市(武宣)8、玉林(玉林市微生物研究所)15本级资金主要用于组织项目单位考察学习、培训项目单位分管领导和技术骨干、组织专家座谈和项目检查等,到目前为止共支出10.2万元,因为项目是跨年度的,还有4.8万元项目经费,主要用于继续对项目进行检查和项目技术交流等。项目单位资金主要用于示范基地建设补助、新品种引进、技术培训、印刷技术资料、开现场会、项目监督检查、考察调研等。建设项目进展情况及成效柳

3、州、玉林、横县、荔浦、临桂、武宣等6市、县实际建成标准化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15.86万平方米、示范区103.13万平方米、辐射带动443.84万平方米,分别完成计划任务的132.17%、108.56%和123.29%。举办各种培训班108期,培训2.36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4.92万份。(一)提高了鲜菇商品率和经济效益。由于统一使用良种和规范了栽培技术,示范基地和示范区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如横县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和示范区种植面积17万平方米,到2月23日,已采收鲜菇1666吨,其中建立房式大棚18个,种菇9000平方米,到2月23日,已采收鲜菇132.3吨,商品率达到95%

4、,比大田“人”字棚架栽培的高15%左右,每公斤价格高0.40.8元。临桂县南方食用菌研究所草菇周年栽培标准化基地,63个标准保温棚,平均日产250公斤鲜草菇供应市场。荔浦县在荔城镇岭松村丘家屯建立了200亩“早稻(菜)杂交稻制种蘑菇”万元田种植模式示范,取得了良好的效益:早稻平均亩产稻谷400公斤,折合640元,杂交稻制种平均亩产250公斤,折合2000元,每亩种植蘑菇200400平方米,收入700010000元,年亩产值超万元。在花篢镇建立的香菇反季节种植示范点,也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如南源村坳背屯,全村29户人家中有24户种植夏季香菇,面积12亩,总产量近10万公斤,平均亩产800多公斤,每

5、公斤3到6元,亩产值一般在20000元左右,全屯种植夏季香菇的收入可达20多万元,平均每户产值1万1.2万元,人均年纯收入近千元。(二)蘑菇二次发酵、食用菌周年生产模式和代料栽培等试验取得初步效益。各地在做好示范基地和示范区建设的同时,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和项目要求,积极探索了不同栽培模式和代料栽培等试验,有些试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武宣县在武宣镇和桐岭镇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内开展了“夏季草菇、高温平菇秋季巴西菇、鸡腿菇、大球盖菇、平菇冬、春季双孢蘑菇、金针菇”的生产模式,同时还进行简易大棚架式栽培试验示范和光能升温、蒸汽升温及简易二次发酵试验示范。夏季草菇生产试验于5月208月10日进行,栽培面积

6、总计800平方米,收获鲜菇总产2400公斤,平均每平方米单产3.0公斤。高温平菇于8月20日至10月20日进行栽培菌棒300个,收获鲜菇620公斤。秋季中温型鸡腿菇生产示范面积1000平方米,收获鲜菇4100公斤,平均每平方米单产4.1公斤,秋季巴西菇试验示范结合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进行,平均单产6.7公斤;荔浦县进行了象草种植蘑菇的试验,种植面积20平方米,2004年11月6日堆料上床,经二次发酵,12月17日开始采菇,截止到2005年2月23日止,共收菇165公斤,预计到菇期结束,可收菇200公斤,平均每平方米产菇10公斤,比常规种植方法增产0.5到1公斤,而且质量比较好(菇厚、大);临桂县

7、以基础较好的菇农为试点,进行传统工艺改革,严格要求菇农按照标准化技术规程操作,如采用专用催熟剂对培养料进行处理,将蘑菇的堆料由传统的翻堆5次,发酵时间25天,缩短为只翻堆2次,发酵时间1415天,发酵效果接近二次发酵,工艺简化了,成本降低了,得到菇农的认可。从试验的5100平方米情况看,经催熟剂处理后,再装袋灭菌,灭菌时间可缩短,成品率非常高;北流市在甘村建成1万平方米的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除生产用种大部分使用蘑菇AS2796良种外,还大力推广二次发酵大棚栽培技术,与常规栽培技术相比,二次发酵栽培每平方米产量达到1012.5公斤,比常规栽培增产13公斤,而且蘑菇个大、肉厚、均匀、菇脚大,

8、不易开伞,收购价格高,每公斤比常规栽培的蘑菇高0.50.8元,而且容易销得出去。(三)产业化生产探索取得初步成效。各项目区都积极引进企业进行带动,初步形成了一些产业化生产模式,对项目区和全县食用菌的发展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如武宣镇基地和示范区以“科丰”公司、桐岭镇基地和示范区以“刘氏”公司为龙头,与农户签订了最低2元/公斤的保护价收购的生产订单,促使示范基地内农户由小规模的分散生产向规模化、规范化生产转变,走产业化生产路线;融安县通过与广融公司协同合作,向农户以保护价收购鲜菇,消除农民后顾之忧,逐步形成订单农业,公司与农户相互合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实现双赢,初步实现产业化生产;荔浦县通过“

9、协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由荔城镇食用菌协会等统一提供优质菌种及配套的技术服务,实行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提高食用菌质量,畅通了产品销路。(四)优良品种引进工作有了初步进展 各项目区都引进了适合本地生产的食用菌优良品种。如玉林市微生物研究所对全国各地优良品种进行考察,选择引进了蘑菇系列、金福菇、杏鲍菇、巴西菇、大球盖菇、灵芝等十多个名特优品种进行了选育。为广西区内外提供母种150多株、原种2万多瓶、栽培种6多万袋,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三、主要措施(一)加强领导,组织好项目的规划和实施。食用菌生产作为各地秋冬菜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各级领导、各部门的充分重视,把食用菌的生产发

10、展作为一项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经济繁荣工作来抓。各项目区都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和技术攻关小组,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加强对项目的组织管理和实施。如荔浦县成立了由县财政、农业及相关乡镇分管领导组成的领导小组和技术骨干、种植能手组成的技术攻关小组,与项目乡镇、村、农户签订合同,加强对项目的组织管理和实施,明确责任,专人管理。(二)财政资金引导,群众积极自筹,多渠道增加投入。有些项目区争取到了地方财政的支持,并引导菇农增加投入,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如荔浦县除自治区拨款8万元,县财政配套12万元外,共引导项目区群众投入资金46万元,确保了基地建设和项目的顺利实施;临桂县不但给予菇农产前、产中和产

11、后的技术服务,而且还给基地菇农菌种补贴7.6万瓶,每瓶补贴0.6元,补助金额共计4.56万元;武宣县争取到了县、乡(项目所在乡)财政的支持,采用大棚栽培及应用二次发酵技术的示范户得到一定的资金支持,基地农户亦加大了资金投入,确保用种、用料能按标准进行实施。(三)积极探索产业化生产路线。以加工企业为龙头,通过“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生产模式,实行生产“五统一”:统一生产技术标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菌种供应、统一原材料标准、统一收购加工销售。如荔浦县通过“协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由荔城镇食用菌协会等统一提供优质菌种及配套的技术服务,实行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提高食用菌质量,畅通了产品销路。(四)

12、加强技术宣传培训、指导工作。 层层开展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工作,重点培训种植大户、示范基地农户、专业户和管理人员,通过强化技术培训,加深技术人员和菇农对食用菌形势的认识,提高技术人员和生产者的技术水平,确保了项目实施的高质量完成。 (五)高标准生产,多元化结合。项目按照高质量、高标准的要求,建立生产示范基地,规范生产的环境选择、农药、化肥的使用和控制,以及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等,实行标准化生产,做到以点带面,充分发挥样板的示范作用。荔浦县还将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与“万元田”模式结合,实行“稻种菇”、“菜种菇”等栽培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四、建设项目存在问题和改进建议(一)、存在主要问题

13、1、名特优新食用菌大面积栽培品种太少,面上大量生产的还是传统地双孢蘑菇。2、由于资金不足,项目区的食用菌示范规模太小,辐射带动效果不显著。3、食用菌方面人才,特别是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缺乏。4、缺少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程度低。5、菇农对标准化生产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影响推标工作。(二)建议1、抓住食用菌产业被列为广西优势产业的契机,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2、拓宽融资渠道,多方筹集资金,增加产业投入。3、加大名特优新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的推广力度。4、积极引进老板,形成产业化经营。5、落实责任制,依托主管部门及当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强相关宣传培训指导工作,提高基层技术人员和菇农的整体素质。6、通过协会,充分发挥社会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