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旅夜书怀》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0812067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岳阳楼》《旅夜书怀》(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Gswhywxx007 文华高中高二语文选修登岳阳楼旅夜书怀导学案(教师版)编制人:陈红 审核人:高二年级组 编制时间:2016、11/25教学目标1、认识杜甫,了解杜甫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熟读全诗,梳理并概括诗歌大意。 3、结合写作背景,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并背诵全诗。 重点难点 1、熟读全诗,梳理并概括诗歌大意。 2、结合写作背景,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并背诵全诗。 学习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2、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心系苍生,胸怀国事。他是位现实主义诗人,其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2、相关知识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古城西门城墙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与湖北武昌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唐开元四

3、年,中书令张说任职此州,常与才士登楼赋诗,遂使之声名骤增,成为天下文化名楼。洞庭湖位于湖南北部,长江南岸,面积3968平方千米,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是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基地之一。现已分割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目平湖和七里湖等几部分,湖外有湖,湖中有山,风景迤逦,景色优美。3.文学常识:“诗眼” “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它是读者窥探诗歌内容的窗口。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登岳阳楼一、背景介绍授课:XXX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自觉身体不佳,想回到老家河南。他先到江陵,因河南兵乱受阻,后改道

4、而行。漂泊到湖南岳阳楼下,借此登楼有感而发,于是写下了这首登岳阳楼。 二、 自主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坼( ch ) 乾坤 ( qin ) ( kn ) 戎马( rng ) 涕泗( t )( s )2、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1)坼: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2)无一字:音讯全无。字,指书信。(3)老病:年老多病。(4)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三、合作探究1、翻译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诗句中流露了怎样的情感?此联在全诗中有何作用?明确:翻译: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登上了岳阳楼。 感情有“喜初登也”和“悲伤沉郁之情”两种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作用:总领全文,为下

5、文描写洞庭湖的气势做铺垫。2、 想象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画面,说说这两句中哪两个字最具表现力,并分析其好在哪里?明确:“坼”字描写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边的气势。“浮”字,诗人笔下的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3、 品读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当时的处境是怎样的?明确:孤独、年老、多病、漂泊(“亲朋无一字”,诗人身处异地,没有与亲朋来往,甚至连书信也没有,内心孤寂。“老病有孤舟”,写自己年老多病,无家可归,只能生活在一

6、条破船上,自伤漂泊,更添凄凉之感。)4、 分析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在抒发感情上发生了什么变化?明确:由抒发个人悲苦转到担忧国家命运、人民生活上来,将个人身世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抒发了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四、拓展运用 本诗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都是以岳阳楼为题材的,它们的内容、结构有何异同?明确:两篇都写了岳阳楼周围的景色,也都用了借景抒怀的方法。两篇的开头都交代写作原因:登是慕名登临而作,记是应约有感而发。两篇中间都是写景。登:“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气魄宏大,意境广阔。记中的“衔远山,吞长江”也有着同样的气势。 不过记在写阴雨、睛明景色时,情景相生;而登诗颈联写自身经历“亲朋无一字

7、,老病有孤舟授课:XXX”与颔联写景没有直接联系,两篇最后都抒怀,但记是在与前文的“悲”“喜”之情对比中提出了“先忧后乐”的主张,显示了作者志趣的高远;登诗是由自己的遭遇联想到吐蕃入境,边境不宁,百姓遭战乱而流离。“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同样于忧时伤乱中见其忧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 所以,可以说范仲淹与杜甫这两位不同时代的人,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诗、文),大致相同的结构(述因写景抒怀),写同一对象(岳阳楼),表达了大致相同的思想境界(与民同忧乐)。旅夜书怀一 背景介绍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折回成都,投奔严武。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

8、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二、自主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 危樯( qing ) 月涌( yng )沙鸥( u)何所似(s)2解释词语 旅夜: 旅途之夜 危樯:高高的桅杆。危,高。墙,船上挂风帆的桅杆。 著:著名,显赫。 应: 认为是、是。 三、合作探究1、请找一下首联和颔联中提到了那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意象有:细草 、微风、岸、危樯、舟、星 、平野、月、江 画面:(近景)孤弱的细草在微微的风中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着

9、漫漫长夜。 (远景)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2、前两联勾勒的画面中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艺术手法? 答:远处,星辰低垂,平野开阔;近处,月影翻涌,大江流动。在这苍茫的背景下,诗人所处的一叶扁舟,显得更加的渺小与孤寂;在大自然雄伟瑰丽的景象之前,人生命运更显孤单凄凉。 此处用“平野阔”、“大江流”与“孤舟”形成对比,突出孤舟的孤单与渺小,这也正是诗人命运的写照。诗人这时已到了垂暮之年,他的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等在近几年里相继去世,这使他的孤独感与日俱增。现在,“五载客蜀郡,一年在梓州”的生活刚刚结束,而将来的生活如何又难以预料。3、颈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10、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 答:这两句诗运用了反语的表现手法。一句否定,一句肯定,其实意思正好相反,即“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授课:XXX”。 作者志向未酬,反而因文章而扬名,实非己愿,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读来令人心沉。“官应老病休”看似自我解慰,实乃牢骚之语。这里用含蓄的方式吐出了胸中块垒,虽然此时作者确已老病,但休官主要原因是被排挤。以此暗示作者心中的不平,揭示作者晚年孤凄飘泊的主要原因。立意含蓄,悲愤更深。 艺术手法:直抒胸臆4、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答:用比喻的手法,触景而情发,景以自况;以沙鸥自比,自伤飘泊;广阔的“天地”,映衬一微小

11、的“沙鸥”,愈显出自己漂泊孤零的可悲与可叹。四、课文总结 此诗前半部分极力渲染描绘旅夜江上壮伟之景,后半部分尽意宣泄孤舟漂浮的悲怀。 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主旨:通过旅夜所见星变、月涌的壮阔景象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怀才不遇,漂泊无依,老境凄凉的感慨。自主赏析通过登岳阳楼的赏析,我们又一次学习运用了诗歌鉴赏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下面请运用这种方法自主赏析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完成后面的几个题目。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背景点击】开元二年

12、(759) ,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楼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1 颔联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2 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

13、,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3 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幺 ? 抒发了诗人的什幺情感 ? 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情感是欢乐喜悦,超脱豁达。4 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你认为本诗第二联的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诗眼”分别“引”“衔”。“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授课:XXXGswhywxx007 文华高中高二语文选修登岳阳楼旅夜书怀导学案 班级: 组名: 姓名: 教学目标1、认识杜甫,了解杜甫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熟读全诗,梳理并概括诗歌大意。 3、结合写作背景,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并背诵全诗。 重点难点 1、熟读全诗,梳理并概括诗歌大意。 2、结合写作背景,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并背诵全诗。 学习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