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试到中试的方法(DOC 30页)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081016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试到中试的方法(DOC 30页)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小试到中试的方法(DOC 30页)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小试到中试的方法(DOC 30页)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小试到中试的方法(DOC 30页)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小试到中试的方法(DOC 30页)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试到中试的方法(DOC 30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试到中试的方法(DOC 30页)(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实验进行中试至少要具备的条件: 1、小试收率稳定,产品质量可靠。 2、造作条件已经确定,产品,中间体和原理的分析检验方法已确定。 3、某些设备,管道材质的耐腐蚀实验已经进行,并有所需的一般设备。 4、进行了物料衡算。三废问题已有初步的处理方法。 5、已提出原材料的规格和单耗数量。 6、已提出安全生产的要求。二、中试放大的方法有: 1、经验放大:主要是凭借经验通过逐级放大(小试装置中间装置中型装置大型装置)来摸索反应器的特征。它也是目前药物合成中采用的主要方法。 2、相似放大:主要是应用相似原理进行放大。此法有一定局限性,只适用于物理过程放大。而不适用于化学过程的放大。 3、数学模拟放大:

2、是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放大,它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此外,微型中间装置的发展也很迅速,即采用微型中间装置替代大型中间装置,为工业化装置提供精确的设计数据。其优点是费用低廉,建设快。 三、中试放大阶段的任务: 主要有以下十点,实践中可以根据不同情况,分清主次,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1、工艺路线和单元反应操作方法的最终确定。特别当原来选定的路线和单元反应方法在中试放大阶段暴露出难以解决的重大问题时,应重新选择其他路线,再按新路线进行中试放大。 2、 设备材质和型号的选择。对于接触腐蚀性物料的设备材质的选择问题尤应注意。 3、搅拌器型式和搅拌速度的考察。反应很多是非均相的,且反应热效应较大。在小试时由于物

3、料体积小,搅拌效果好,传热传质问题不明显,但在中试放大时必须根据物料性质和反应特点,注意搅拌型式和搅拌速度对反应的影响规律,以便选择合乎要求的搅拌器和确定适用的搅拌速度。 4、反应条件的进一步研究。试验室阶段获得的最佳反应条件不一定完全符合中试放大的要求,为此,应就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如加料速度,搅拌效果,反应器的传热面积与传热系数以及制冷剂等因素,进行深入研究,以便掌握其在中间装置中的变化规律。得到更适用的反应条件。 5、工艺流程和操作方法的确定。要考虑使反应和后处理操作方法适用工业生产的要求。特别注意缩短工序,简化操作,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最终确定生产工艺流程和操作方法。 6、进行物料衡算

4、。当各步反应条件和操作方法确定后,就应该就一些收率低,副产物多和三废较多的反应进行物料衡算。反应产品和其他产物的重量总和等于反应前各个物料投量量的总和是物料衡算必须达到的精确程度。以便为解决薄弱环节。挖潜节能,提高效率,回收副产物并综合利用以及防治三废提供数据。对无分析方法的化学成分要进行分析方法的研究。 7、原材料,中间体的物理性质和化工常数的测定。为了解决生产工艺和安全措施中的问题,必须测定某些物料的性质和化工常数,如比热,黏度,爆炸极限等。 8、原材料中间体质量标准的制订。小试中质量标准有欠完善的要根据中试实验进行修订和完善。 9、消耗定额,原材料成本,操作工时与生产周期等的确定。在中试

5、研究总结报告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基建设计,制订型号设备的选购计划。进行非定型设备的设计制造,按照施工图进行生产车间的厂房建筑和设备安装。在全部生产设备和辅助设备安装完毕。如试产合格和短期试产 稳定即可制订工艺规程,交付生产。 10、从实验室研究至中试生产。四、新药研究的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生产出质量合格的药品,供医疗应用。新药投入大量生产以前,必须研制出一条成熟、稳定、适合于工业生产的技术工艺路线。研制过程分阶段进行,包括:实验研究阶段,小量试制剂段,中试生产阶段,最后才能过渡到工业生产。各个阶段前后衔接,相互促进,任务各不相同,研究的重点也有差异,制备的规模逐渐由小变大。新药申请注册前应完成中

6、试生产。下面以合成药物为例,说明各个阶段的主要任务。 1、实验室研究阶段:这是新药研究的探索阶段,目的是发现先导化合物和对先导化合物的结构修饰,找出新药苗头。其主要任务是:合理设计化合物尽快完成这些化合物的合成;利用各种手段,确证化合物的化学结构;测定化合物的主要物理参数;了解化合物的一般性质,而对化合物的合成方法不作过多的研究。为了制备少量的样品供药理筛选,不惜采用一切分离纯化手段,如反复分馏,多次重结晶,各种层析技术等。显然,这样的合成方法与工业生产的距离很大。2、小量试制阶段:新药苗头确定后,应立即进行小量试制(简称小试)研究,提供足够数量的药物供临床前评价。其主要任务是:对实验室原有的

7、合成路线和方法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在改革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室批量合成,积累数据,提出一条基本适合于中试生产的合成工艺路线。小试阶段的研究重点应紧紧绕影响工业生产的关键性问题。如缩短合成路线,提高产率,简化操作,降低成本和安全生产等。 研究确定一条最佳的合成工艺路线 :1)一个化合物往往可以用不同的路线和方法合成,实验室最初采用的路线和方法不一定是最佳者,当时对反应条件,仪器设备,原材料来源等考察不多,对产率也不作过高要求,但这些对工业生产却十分重要,应通过小试研究改掉那些不符合工业生产的合成步骤和方法。一条比较成熟的合成工艺路线应该是:合成步骤短,总产率高,设备技术条件和工艺流程简单,原材料

8、来源充裕而且便宜。 2)用工业级原料代替化学试剂 实验室小量合成时,常用试剂规格的原料和溶剂,不仅价格昂贵,也不可能有大量供应。大规模生产应尽量采用化工原料和工业级溶剂。小试阶段应探明,用工业级原料和溶剂对反应有无干扰,对产品的产率和质量有无影响。通过小试研究找出适合于用工业级原料生产的最佳反应条件和处理方法,达到价廉、优质和高产。 3)原料和溶剂的回收套用 合成反应一般要用大量溶剂,多数情况下反应前后溶剂没有明显变化,可直接回收套用。有时溶剂中可能含有反应副产物,反应不完全的剩余原料,挥发性杂质,或溶剂的浓度改变,应通过小试研究找出回收处理的办法,并以数据说明,用回收的原料和溶剂不影响产品的

9、质量。原料和溶剂的回收套用,不仅能降低成本,而且有利于三废处理和环境卫生。 4)安全生产和环境卫生 安全对工业生产至关重要,应通过小试研究尽量去掉有毒物质和有害气体参加的合成反应;避免采用易燃、易爆的危险操作,实属必要,一时又不能解决,应找出相应的防护措施。尽量不用毒性大的有机溶剂,寻找性质相似而毒性小的溶剂代替。 药物生产的特点之一是原材料品种多,用量大,化学反应复杂,常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渣和废物,处理不好,将严重影响环境保护,造成公害。三废问题在选择工艺路线时就要考虑,并提出处理的建议。 3、中试生产阶段 :中试生产是从实验室过渡到工业生产必有可少的重要环节,是二者之间的桥粱。中试生产是小

10、试的扩大,是工业生产的缩影,应在工厂或专门的中试车间进行。中试生产的主要任务是: 1) 考核小试提供的合成工艺路线,在工艺条件、设备、原材料等方面是否有特殊要求,是否适合于工业生产。 2) 验证小试提供的合成工艺路线,是否成熟、合理,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是否接近生产要求。 3) 在放大中试研究过程中,进一步考核和完善工艺路线,对每一反应步骤和单元操作,均应取得基本稳定的数据。 4) 根据中试研究的结果制订或修订中间体和成品的质量标准,以及分析鉴定方法。 5) 制备中间体及成品的批次一般不少于 Times New Roman批,以便积累数据,完善中试生产资料。 6)根据原材料、动力消耗和工时等,初步

11、进行经济技术指标的核算,提出生产成本。 7)对各步物料进行步规划,提出回收套用和三废处理的措施。 8) 提出整个合成路线的工艺流程,各个单元操作的工艺规程,安全操作要求及制度。 4、天然药物有效单体的实验研究,小试研究和中试生产基本与合成药物相似,只是用提取、分离、纯化等工序代替各步化学合成反应。中试生产的原料药供临床试验,属于人用药物。中试生产的一切活动要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产品的质量和纯度要达到药用标准。美国规定,在新药申请()时要提供原料药中试生产(或今后大规模生产)的资料。 五、 设备的选择和工艺管路的改造: 1、根据小试的结果,在多功能、中试车间,对设备进行选择,首先应考虑

12、设备容量是否适宜,设备材质、管路材质与工艺介质的适应性,是否耐腐蚀,加热、冷却和搅拌速度是否符合要求。 2、物料输送的方法(投料、出料、各步之间的流转),如何防止跑料、凝固和堵塞等。 3、物料的计量和加料的方法,如滴加如何有效控制? 4、反应有无气体生成?会否冲料?如有必要,应加气液分离器,安装回流管。 5、离心,压滤等分离条件是否满足? 根据以上情况和其他工艺要求,对设备,管路进行适应性改造。六、 投料前的准备: 1、 对设备,尤其是新安装和技改过的设备或久置不用的设备要进行试压、试漏工作,要结合清洗工作进行联动试车,以确保投料后不用再动火,在无泄漏的前况下,进行设备管道保温。 2、 做好设

13、备的清洗和清场工作,确保不让杂物带入反应体系,防止产生交叉污染和确保有序的工作。 3、 根据工艺要求和试验的需要核定投料系数,计算投料量做到原材料配套领用,质量合格,标志清楚,分类定置安放。 4、 计划和准备好中间体的盛放器具和堆放场所。 5、 生产条件的检查:蒸汽、油浴、冷却水和盐水是否通畅(可用手试一下阀门开启后的前后温差),阀门开关是否符合要求。 6、 物料是否均相,搅拌是否足以使他们混合均匀,固体是否沉积在底阀凹处,尤其固体催化剂或难溶原料的沉积,如何采取避免沉积的措施。 7、 各种仪表是否正常?估计整个过程(物料浅满发生变化和投料偏少时)温度计是否能插到物料里。 8、 写好操作规程和

14、安全规程。 9、 对职工进行培训,工艺培训(尤其要讲清楚控制指标和要点,违犯操作规程的危害和管道走向,阀门的进出控制,落实超出控制指标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进行安全培训和劳动保护培训。 10、明确项目的责任人,组织好班次,骨干力量安排好跟班,明确职工与骨干与上级领导之间夜间沟通联络方法。 11、做好应急措施预案和必要的准备工作。 七、中试放大与生产工艺规程 :中试放大的目的是验证、复审和完善实验室工艺所研究确定的反应条件,及研究选定的工业化生产设备结构、材质、安装和车间布置等,为正式生产提供数据,以及物质量和消耗等。 (一) 中试放大的研究内容 1、概述 工艺过程在生产过程中凡直接关系到化学

15、合成反应或生物合成途径的次序、条件(配料比、温度、反应时间、搅拌方式、后处理方法和精制条件等)统称为工艺条件。其它过程则成为辅助过程。 2、中试放大的重要性和形状 当化学制药工艺研究的实验室工艺完成后,即药品工艺路线经论证确定后,一般都需要经过一个比小型试验规模放大50100倍的中试放大,以便进一步研究在一定规模装置中各部反应条件变化规律,并解决实验室阶段未能解决或尚未发现的问题。 新药开发中也需要一定数量的样品,以供应临床试验和作为药品检验及留样观察之用。根据该药品剂量大小,疗程长短,通常需要210kg数量,这是一般实验室条件所难以完成的。 确定工艺路线后,每步化学合成反应或生物合成反应不会

16、因小试、中试放大和大型生产条件不同而有明显变化,但各步最佳工艺条件,则随试验规模和设备等外部条件的不同而有可能需要调整。 中试放大的方法有经验放大法、相似放大法和数学模拟放大法。1)经验放大法主要凭借经验通过逐级放大(试验装置、中间装置、中型装置、大型装置)来摸索反应器的特征。在合成药物的工艺研究中,中试放大主要采用经验放大法,也是化工研究中的主要方法。2) 相似放大法主要应用相似理论进行放大。使用于物理过程,有一定局限性。3)(非线性) 数学模拟放大法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放大法,它是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数字工厂) 3、中试放大的研究 1)生产工艺路线的复审 一般情况下,单元反应的方法和生产工艺路线应在实验室阶段就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