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运营六~九章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0810109 上传时间:2022-12-1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3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铁运营六~九章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地铁运营六~九章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地铁运营六~九章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地铁运营六~九章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地铁运营六~九章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铁运营六~九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铁运营六~九章(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六章 车站行车组织 第一节 车站概述 一车站的性质、作用与主要任务 1性质、作用: (1)它是供列车到、发、折返的线路分界点; (2)它是办理客运业务、企业内各工种联劳协作进行运输生产的基地; (3)它是乘客旅行的起始、终到、换乘的地点,是企业与乘客的联系环节。 2主要任务: (1)行车组织工作:接、发列车,办理列车折返; (2)客运组织工作:售、检票,组织乘客乘降、换乘,以及文化生活等其他方面的服务。 3车站的主要设备、设施: (1)导向系统; (2)广播系统; (3)售、检票系统; (4)照明系统; (5)火灾防护系统; (6)站台屏蔽门系统; (7)通风与噪声控制系统; (8)空调系

2、统。 二车站的分类 1按客流量的大小来分: (1)大车站:高峰小时客流量 大于等于 3万人次/ 小时; (2)中等车站:高峰小时客流量 23万人次/ 小时; (3)小车站:高峰小时客流量 小于 2万人次/小时。 2按运营功能的不同来分: (1)终点站(始发站):位于线路终点,可供折返、停留和临修; (2)中间站:主要供旅客乘降,有的设有折返线、渡线、存车线; (3)换乘站:两条以上线路的交叉点的车站;乘客可在计费区内从一条线路换乘到另一条线路。 3按车站设置的位置来分: (1)地下车站:又分浅埋式,深埋式。 (2)地面站; (3)高架站。 4按车站的站台型式分: (1)岛式; (2)侧式; (

3、3)混合式。 三行车工作的要求和制度 1行车工作的要求:制度化、程序化、标准化; 2行车工作的主要制度有: (1)行车值班员岗位责任制; (2)行车作业联系制度; (3)交接班制度; (4)施工及检修登记制度; (5)道岔擦拭制度; (6)巡视检查制度; (7)行车事故处理制度,等。 第二节 车站施工作业组织 一特点:由于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高度集中性,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它包括了轨道(工务)、供电(电力)、机电、信号、通信、给水、排水、防灾报警等十多个专业; 2各专业设备都要按照检修周期进行检修; 3检修工作都集中在同一个有限的时间、空间和工作平面内; 4在检修过程中有的需要停电、有的需要

4、工程车配合,有的需其他专业配合。因此,城市轨道交通的施工作业应该,有严格统一的计划、统一指挥、统一组织、统一协调,处理好调度、车站、行车、检修等方面的关系。 二施工计划的分类按施工作业地点和性质分:1A类:影响正线、辅助正线行车的施工。 其中,A1类:开行施工车的施工; A2类:不开行施工车的施工; A3类:车站范围内影响行车设备的施工。2B类:在车场线施工的。 其中,B1类:开行工程列车的施工; B2类:不开行工程列车的施工。3C类:在车站不影响行车的施工。 其中,C1类:影响客运服务的施工; C2类:不影响客运服务的施工。 三施工计划的分类管理1A类施工:须经行调批准,方可进行;2B类施工

5、:经车场调度同意方可进行(如影响正线,须行调批准);3C类施工:车站批准。 四施工计划编制原则1考虑均衡性,避免集中作业;2综合处理行车、施工等各方面关系,避免抡时,抡点,影响安全;3各项施工作业的内容应尽量详尽;4确保计划的严肃性,不随便更改。 五施工工作程序 包括登记、注销、施工延长、异地注销。等。第三节 车站行车工作 一行车工作的要求 1执行命令,听从指挥。行车工作实行单一指挥制,即: (线路)行车调度员车站行车值班员车站与行车有关工作人员。 2遵章守纪,按图行车; 3作业联系,及时准确; 4接发列车,目迎目送; 5行车报表,填写齐全。 二车站行车工作 1车站列车运行控制:根据整个系统(

6、线路)的列车运行控制方式来确定: (1)在调度集中控制方式下:监护列车运营状态; (2)在自动控制方式下: A监护列车运营状态; B中心调度放权时,由车站进行控制; (3)在半自动控制方式下:负责列车运行控制,人工操纵信号设备,并根据行调命令对列车运行进行调整;在非正常情况下,根据行调指令,按规定方法办理列车接发与调车。 2接发列车组织工作: (1)在调度集中控制和自动控制方式下:(如前1(1)(2); (2)调度监督下的车站控制(自动化行车时)(略); (3)调度监督下的半自动控制: A办理闭塞;B。发车;C。列车到达;D。取消闭塞,等。 第七章 运输能力及能力的加强 第一节 概 述运输能力

7、通过能力和输送能力的总称。一通过能力指城市轨道交通固定设备在单位时间内(通常是高小时)所能通过的最大列车数。固定设备主要有:1线路:由车站和区间构成的整体。2列车折返设备:指折返线、信号、联锁设备。3车辆段设备:其能力主要受车辆的检修台位、停车线等设备的数量和容量的影响。4牵引供电设备:其能力受变电所的个数、容量等的影响。 而上述各项设备的通过能力各不相同,城市轨道交通的通过能力受制于其中最小的一项。一般地,限制通过能力的设备为线路和折返设备。 更具体些,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列车运行控制方式及停站时间。 其中,列车停站时间又是主要因素之一。 在实际工作中,通过能力分为三个不同的概念: 1设计通过

8、能力:预计新线建成后或既有线改造后,线路所能达到的通过能力。2现有通过能力 3需要通过能力:一定时期内,线路所应具备的通过能力。二输送能力 1定义:指轨道交通系统在单位时间内所能运送的乘客人数。 2输送能力与通过能力的关系: A通过能力是线路所能开行的列车数,是输送能力的基础。 B输送能力是通过能力的最终体现。 C最终输送能力还与车站设备的设计容量关系密切。包括站台、扶梯、出入口、通道等。 第二节 线路通过能力的计算一计算原理因为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采用双线行车,车站一般不设置配线。因此,在计算固定设备的通过能力时,不必分别计算区间、车站的通过能力,可把区间和车站看成一个整体予以综合考虑,来进

9、行计算。二列车运行控制分析列车运行控制方式指:列车运行间隔;速度的控制方式;行车调度的指挥方式。上海的轨道交通采用了现代信号系统列车自动控制系统ATC。不论采用何种闭塞方式行车,在双线线路上,列车通常采用追踪运行方式。即在同一方向、现一区间中可以有两列或以上的列车运行。三线路通过能力计算11小时内线路能够通过的最大列车数 (其中追踪列车间隔时间,即最小间隔时间)。2车站列车间隔时间3双线双区间闭塞 第三节 折返设备通过能力一折返站的布景形式 1按折返线与站台的位置,可分为:纵列式、横列式、混合式三种; 2按折返线衔接方式,可分为:尽头式、贯通式二种; 3按折返方式,可分为:站前折返、站后折返二

10、种。二折返设备通过能力计算 列车折返设备通过能力 其中,n(折返)为1小时内列车折返设备能够折返的最大列车数(列); h(发)为列车折返出发间隔时间。第四节 通过能力与使用通过能力 一最终通过能力(略) 二使用通过能力 在日常行车组织工作中,因为列车运行时分偏离、设备故障、行车事故和其他外界影响,通过能力的损失是很难避免的。即实际通过能力达不到理想作业状态下的理论计算能力。 三输送能力输送能力是衡量轨道交通线路的服务水平和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轨道交通线路在单位时间内所能运送的乘客人数,在线路通过能力一定的条件下,主要决定于列车编组量数和车辆定员。线路在1小时内的最输送能力式中,1小时内线路通过

11、的最大列车数; 列车编组辆数; 车辆定员数。 四运输能力储备交通运输系统的特点之一,是不能象其他生产部门那样储备产品或半成品来增加生产经营系统的可靠性,只能靠储备生产能力来适应运输波动。交通运输系统储备能力可分为通过能力储备和输送能力储备。1通过能力储备是固定设备能力的储备,主要是运输线路上的通过能力储备,如在列车追踪间隔时间中预留一定的缓冲时间。2输送能力储备是活动设备的能力储备,如保有一定的备用车辆,以备急需。由于活动设备可以调拨,因此,能力储备一般都是指通过能力的储备。能力储备实质上是利用设备冗余或时间冗余提高运输系统的可靠性,使运输系统的发展能够适应不断增长的运输需求。 第五节 运输能

12、力与加强措施在一定时期内,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输能力通常是相对固定的,但客流通常是呈增长的态势。因此,运能不足的问题会逐渐凸现。主要体现在增加开行列车受限制、列车超载、服务水平降低。而站台上、下客拥挤,又会迫使列车延长停站时间,影响运行秩序,反过来使运能不能有效利用。一运能运量适应性分析是否要采取、何时采取提运输能力的措施,应根据高峰小时现有运力能否适应规划年度高峰小时需要运力来决定。高峰小时需要的运输能力 P需=P规划(1+r备)式中,P规划规划年度高峰小时线路单向最大断面客流量; r备考虑客流波动的能力后备系数。可取其为0.1。根据现有运输能力和需要运输能力可绘制运量适应图,如图7.7。从

13、运量适应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运量运能适应分析的结果,确定现有运输能力能否满足需要运输能力的逐年增长。现有运输能力和采用各种提高运输能力措施后所实现的运输能力可绘制成下表:绘制运量适应图数据表序号运能状态变化H(s)M(辆)P车(人)P(人)1现有运能(1)180 6 250300002扩能措施(2)180 8 250400003扩能措施(3)120 8 30072000二提高运输能力的途径1影响运输能力的因素较多,主要有:(1)线路:包括正线数目、路权、交叉口类型和交通控制方式等;(2)车辆:如型号、定员数、车门数等;(3)车站:包括站间距、售检票方式等;(4)列车运行控制方式:包括列车追踪间隔,信、联、闭,ATC等;(5)运输组织:包括列车编组、停站时间、折返站作业时间、客流的时空分布等;(6)其他交通:与其他交通的衔接形式、线路设置等。在上述各变量中,最重要的是:追踪列车间隔时间、列车编组辆数、车辆定员数、折返线的布置方式等。2运输能力加强的途径:运输能力加强的途径主要在于提高通过能力、增加列车定员。 (1)修建新线或线路改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