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留给医药市场格局四大猜想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080720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改”留给医药市场格局四大猜想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医改”留给医药市场格局四大猜想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医改”留给医药市场格局四大猜想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医改”留给医药市场格局四大猜想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医改”留给医药市场格局四大猜想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改”留给医药市场格局四大猜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改”留给医药市场格局四大猜想(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医改留给医药市场格局四大猜测_中国医改红灯区_新浪博客博客首页 排行榜 点播单(0) 热议?我的团长我的团? 注册 博文综合 博文 博主 图片 音乐 视频 播主 论坛 新浪吧 圈子 中国医改红灯区 :/blog.sina /cnyr订阅中国医改红灯区博客 相册 音乐 播客 个人中心 首页博文收藏博客圈字体大小:大中小 正文 “医改留给医药市场格局四大猜测(2021-02-27 15:01:52)标签:中国医改红灯区 中国医改 医改红灯区 医改 医药 财经 分类:中国医改和“红灯区独立评论2021-2-25戴天岩 陈健 ?销售与市场?渠道版2021 02 网友评论 简洁版背景:中国医改方案出台

2、的路线图2005年7月,由国务院开展研究中心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撰写了?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研究报告。2006年8月,国务院批准由国家发改委、卫生部等14部委(后增加至16部委)成立医改协调小组,标志着中国式医疗改革方案制订工作正式进入起草阶段。2007年年初,医改协调小组决定委托海内外第三方研究机构参与制订医改方案,包括北大、复旦大学、北师大、人大、国务院开展研究中心、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麦肯锡咨询公司、清华大学联合哈佛大学,共有9套医改方案呈交到医改协调小组上报国务院,供决策层参考。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针对中国未来医疗体制改革不仅提出“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

3、公益性质,更明确了要“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2007年10月17日、18日,国家发改委牵头,分别在南昌、天津召开了南北两大片区的“医改座谈会(即“1017会议),卫生、财政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各省区市的主管副省(市)长均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确定:医改方案将在融合9家独立机构草拟的医改方案的根底上,形成一套中国式的医疗改革新方案,并向社会征求意见。同时,中国式医改的原那么性问题得以初露端倪,即以“一个总体目标、四个主要原那么和八大改革方向为导向:一个总体目标:到2021年建立一个覆盖中国城乡全体居民的根本医疗卫生效劳制度;四大原那么:即公共卫生、医疗保障、医院管理、根本医疗效劳;

4、八大改革方向:主要包括医疗管理、运营、投资、监管体系、科技人才、信息等方面内容。2007年10月24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今年我国第四季度经济社会开展工作,把抓紧完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作为重点。2007年12月26日,卫生部部长陈竺代表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了关于城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报告,重点报告医改的根本思路和框架以及下一步的工作部署。至此,社会各界空前关注、一直难产的“医改方案框架方案最终确立。当前确立的“医改框架思路,实质内容是推倒了沿袭多年的医改市场化道路,回到了医改方案经济道路。这个思路是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牌,随着它的执行和推进,必将带动中国医药市场的联动变化。

5、猜测一:从市场化制度管理转为卫生局长精英战略公益化、政府主导的医改方案大调子决定了医改的内容。政府主导派的“方案左倾在击败西方拿来主义的“市场右倾以后,政府将执掌卫生经济的大旗,而卫生厅局将成为左右卫生经济的“铁腕。于是,公众提出“政府主导派、“方案时代、“一夜回到解放前思潮缺乏为奇。从医改实践看,卫生部根本是以资源整体调控、收支总量控制、宣教活动、制度政策制定为主要目标,而目前医改方案框架及即将出台的医改方案,只会制定一些原那么性、纲要性的指南,很难细化到操作层面,于是,各省卫生厅也责无旁贷地会成为医改的试验、实践执行和推广的主导者。2007年12月10日举行的卫生部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

6、毛群安介绍,医改方案将在2021年预计两会期间出台,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卫生部医改方案出台没有问题,但是,作为各省卫生厅的配套改革方案也应在医改方案出台前完成,并报卫生部审核,否那么,医改大政策出台了,而省卫生厅配套操作方案还没有,操作实践就很容易与大政策脱节。从各省具体操作方案的制订到投入实践,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如今又要回到方案管理为主的时代,考验政府智力和企业家才能的时候到了。各省卫生主管部门将面对三大考验:1.管人:医改方向无疑明确和强化了卫生主管部门的集权地位,对干部调整和配置是调配资源的主要途径,他们根本手握省内各级医疗机构领导班子的命运。不难想象,各级医疗机构的院长必然加强对卫生厅局

7、的“公关,甚至将之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而医院趋利和内务管理会有所弱化。回到方案经济年代看一看,省各级卫生厅局都会花费大量时间应付公共关系,市场制度的力度逐渐减小,医疗机构政府色彩抬头和效劳意识低下,将使省各级卫生厅局陷入两难困境。2.管钱:医改前,卫生管理系统针对医疗机构的考核指标主要是经营业绩收入,而医改后,将以公益化和政府主导为思路,尽管不会完全抛弃收入指标,但收入考核权的比重会有明显下降,考核标准变化导致医院的经营方向和工作重点发生逆转,考核最多的不是经营收入,而是工作质量和工作量。不管收支政策如何设计,既然统收统支思路已经敲定,那么统收统支如何搞?中国地区的差异化那么大,很难按照一个规矩

8、办事,如果不能设计一个完善的制度体系,各地统支难度甚大,拖、欠、转、挪等局面也很容易发生。3.收管资产:医改后,院长对医疗机构的对外出租经营权、转让、托管、合并重组等行为都会有所收敛,医疗机构对外出租行为、民营医疗集团扩张、国外医疗的国内资本化梦想,都将像肥皂泡一样一个个破灭。对于各级医疗机构的资产,卫生厅局一定会全面接管,医疗机构的院长对这些资产只有使用权,当然,院长也不会对医院管理的效率低下承当责任。医疗机构的最大演变方向将是准公务员机构。猜测二:中国药品集中采购演变为更彻底的调节运动由于没能抑制药品价格的增长,更没能缓解看病难和看病贵的现象,招标采购制度存在很大异议,尽管集中采购模式做了

9、很多创新先后出现过“四川挂网限价模式、“上海闵行模式、“南京药房托管模式、广东挂网限价、海虹控股医药电子商务模式等,但目前依然走进了低谷阶段。而医改方案确立之后,该如何判断药品集中采购走势?2007年12月26日,卫生部部长陈竺代表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了关于城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报告。报告中强调:“将积极推行医疗机构属地化全行业管理。所有医疗机构,不管所有制、投资主体、隶属关系和经营性质,均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这一调整思路,显然是在为集中采购政策铺路。结合医改方案的思路和中国药品集中采购的长期实践,笔者认为集中采购制度演变有以下趋势:1.中国药品集中招标采购

10、规模升级。因为卫生厅局是医疗机构集权化的管理者、“收支两条线的执行者,又是采购方案的拍板者,所以,集中招标采购根本上会以省卫生厅为主体展开。换句话说,由医疗机构上解给省卫生厅的局部收入是不下解的,这局部政策收入就专门用于医疗机构的集中采购,对卫生行政部门而言,将有更大更多的自主权,参与采购的医疗机构数量和采购的品种剂型、覆盖地域、单一采购工程规模都会得到扩大,更多的省卫生厅可能会租用集中采购中介的电子商务平台,或者委托集中采购中介来操作,也可能会自行组织集中采购。药品集中采购必将迎来历史上的黄金阶段。2.队员和裁判:一手两角色。按照加强“政府主导的思路,卫生厅局直接介入药品集中采购的可能性增大

11、。而卫生厅局对集中采购中介的遴选更加严格,集中采购工程数量也会大大减少。集中采购中介效劳的市场在医改后无疑会扩大,但中介数量会减少,寡头垄断产生,这是医改选择政府主导的必然趋势。如果把省卫生厅和所辖医疗机构看做一个“虚拟医疗集团的话,采购的实质已经演变为集团的内部采购了。卫生厅局既是采购方、集中采购的中介机构,又是采购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这种既是运发动又是裁判员的格局,导致过程难以监管的局面也在所难免。3.医疗机构交权。中国多年的集中采购实践证明了一点:零散采购方医疗机构太强势、太霸道,三个月甚至半年账期都缺乏为奇。而在政府主导医疗机构之后,“收支两条线将改变分散医疗机构支付格局和医疗机构的

12、强势地位,因为实际采购方和付款方已经由医疗机构转变为卫生厅局了,医疗机构只是对采购品种和数量有申报权而已,卫生厅局在掌握财权条件下,采购更便于执行到位。同时,卫生厅局不但会通过集中采购降低药品和耗材本钱,也同样会对医疗机构普遍需求的通用产品和效劳进行集中采购,包括办公用品、医用设备、医疗效劳等。当然,采购原那么仍然会采用“抓大放小的政府惯常做法,对于个性化比拟强、金额比拟小、不具有普遍性的商品,那么可以完全由地方性卫生厅局或医疗机构自行采购。4.投标方遭压。医改后,集中采购的目标注定是保护采购方、打击投标方主要是医疗产品的生产和经营企业,通过限价、比价、竞价等手段,极大降低药品价格,进而投标企

13、业的白热化竞争将更加剧烈,大多生产企业将会直接投标或与采购方直接交易,医药产业快速分化,寡头垄断出现,大型医药研发和生产、物流集团由此产生,中国的4000多家生产企业也会迅速减少,这正是政府愿意看到的演变方向。与之俱来的是,在政府主导的条件下,投标、临床推广、沟通变得简单多了,药品供给链的中间环节似乎也变成了多余,尽管“以药养医观念淡化和医院还存在用药结构、用药量多寡、临床维护等问题,但这些或许缺乏以支撑药品经营业的开展,随着卫生厅局对配送方的遴选、配送价格比率的限定,城市药品物流配送工作很容易被大型物流集团包揽,社、乡医疗机构的药品配送只能由那些小型的药品经营公司或配送公司承当。在一定时间内

14、,或许正是这些效劳于社、乡医疗机构的配送公司还有生存的余地。不难设想,大局部药品经营企业、“药虫子、“药老鼠将难寻活路,百万医药代表大军也将逐渐会退出“统方、临床推广、“公关的舞台。猜测三:药监系统为医改开路自2006年之后,“郑筱萸地震,加上“齐二药、“奥美定、“欣弗等重大医疗事件的发生,暴露出了GMP认证、药品注册审批等环节的诸多问题,动摇了药监系统的根基。毋庸置疑,在整个医改工作中,SFDA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辅助地位。卫生部作为医改大局中的主导者,负责着医改中的医院考核变化、收支分配、财政补贴管理、集中采购制度、社区首诊和社乡卫生经济复兴。从医疗供给链看,卫生部管理

15、的是需方,SFDA管理的是供方,需求发生了变化,供方不可能不变化、不调整。SFDA要做的是医改当中的配套工作和配套政策,为医改开路。从这点来看,GMP认证、药品审批、注册及医疗器械管理等很多制度可能会再调整、再洗牌,调整幅度之大,或许会超乎药企的想象。举例来说:社区首诊制和社乡卫生经济复兴,决定着社乡医疗机构的用药结构必将有所变化,药物品种数量、范围都将扩大,而从SFDA“三网(监督网、供给网、信息网)建设来看,以前的管理重心在城市,现在的管理重心是在社、乡,无论监管工作量还是监管难度,都使人员编制有限的SFDA难以负重。为了适应医改之后的集中采购制度的变化,GMP认证、药品审批、注册等制度也将有所调整。中国有着4000多家制药企业、1.7万多家药品经营企业,根本上缺乏自主研发却具备运作仿制药的能力,要改变这个状况,也只有从审批或重新审批、重新认证上下工夫了。照此推理,中国医改越是推进一步,医药产销企业距离暴风骤雨般的血腥竞争也就越近一步。猜测四:医改后利益集团的分化1.药品生产企业掀起重组风潮。医改后,卫生行政部门愿意见到的结果是老百姓受益,这是和谐社会的民意表达,另外一个结果就是中国拥有更多自主研发医疗品种的大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