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社会性的培养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0791051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幼儿社会性的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谈幼儿社会性的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谈幼儿社会性的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幼儿社会性的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幼儿社会性的培养(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幼儿社会性的培养今天的儿童是未来21世纪的主人。他们的健康倍受社会、家庭的高度重视。当前,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能打动父母心弦的一句话,那就是:让你的孩子更健康,更聪明。健康,聪明的孩子的确惹人喜爱。但是我们怎样理解健康的含义呢?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了一个比较完整,具有概括性的定义: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心理健康主要体现在人的社会性行为方面。良好的行为,能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常常听到老师或家长抱怨,说某某小朋友爱打架、某某小朋友爱说谎、某某小朋友拿走了幼儿园漂亮的玩具。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幼儿的社会性行为。目前,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培养,已经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

2、组成部分。怎样才能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性行为呢?一、保护幼儿心灵的健康成长,是幼儿社会性行为发展的首要条件在培养幼儿社会性行为的过程中,不能采用威胁恐吓、哄骗利诱、讽刺挖苦,甚至体罚、变相体罚等方法。这会给幼儿身心成长带来创伤,不仅没有培养良好的行为,而且还会染上一些坏毛病:胆小、不自信、自卑等等。比如:有的孩子比较胆小,不愿意与人打招呼,甚至交往。见到陌生人不敢说话,感到害怕!针对这种情况,如果成人对孩子进行批评指责,怪孩子没有出息,甚至训斥说:怎么象哑巴呀?不会说话呀?见到人怎么不叫人呀?在这样子,就不要你啦!或者对孩子说一些恐吓的话,那么孩子就会越来越胆小,甚至以后还会出现自闭的症状!为了

3、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要用榜样、说服、鼓励的方法,坚持从正面向幼儿讲情道理,进行引导。二、创设良好的育儿环境,是幼儿社会性行为发展的重要条件俗话说:龙生龙,凤生风,老鼠的儿子打地洞。这句话就充分体现了环境的重要性。幼儿具有爱模仿的特点,许多攻击性行为是模仿所致。电视节目中有许多暴力、复仇的镜头,甚至一些卡通片也带有暴力的情绪,幼儿分辨是非能力差,爱模仿,对孩子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如:在我班的一项调查活动中显示,在家经常看奥特曼碟的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远远大于看猫和老鼠碟的孩子。看奥特曼碟的孩子经常模仿碟中奥特曼与怪兽搏斗的动作,在和同伴相处中,只要有一点不愉快就会打架。打架的动作全是奥特曼碟上的动作。蒙

4、台梭利说:“在孩子的周围,成人尽量以优美的语言,用丰富的表情去跟孩子讲话。”幼儿的行为习惯是在成人的影响和帮助下形成的。所以面对幼儿,成人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给幼儿一个学习的榜样。在生活中,如果成人用良好的行为去影响孩子,那么孩子也会养成良好的行为。如:家长素质高的孩子基本不会主动打骂其他孩子;反之,满嘴脏话的家长,孩子也会出口成“脏”。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是幼儿社会性行为发展的重点有的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怕孩子受一点点伤。例如:孩子在家玩,不小心被椅子绊了一跤,哭了。姥姥看见了连忙过去打了打椅子,说:打死你,打死你。以这种方式来安慰孩子。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就形成以暴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习

5、惯。只要谁让他不开心,他就会打谁。孩子是生活在社会里的,也要长大的,他们以后也需要面临种种困难和挫折,不能一辈子依靠成人,在家人的庇护下成长。以后的孩子竞争更为激烈,他们不仅比才能,会弹钢琴、会画画、会英语,还要比心理素质和社会性能力,要能面对困难,挫折和与种种人地交往。所以,成人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从幼儿期开始培养良好的社会性行为,教孩子学会正确地处事方法,要告诉孩子:不要怕,要勇敢,想想看怎样才会成这样的,该怎么办才能解决?。在一次次挫折中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使他们在未来社会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四、耐心教育,讲究艺术,是培养幼儿良好社会性行为的有效途径要求幼儿做什么,不做什么时,常会发生“危机”,即幼儿任性,无理取闹等,这就需要我们耐心地教育。说服并不是枯燥的说教,向幼儿一本正经地说大道理,幼儿不爱听也听不懂,要使说明有成效,就需要讲究教育艺术。如:运用故事,儿歌等形式。不能强行要求,否则教育事半功倍。幼儿是他们自身情感的主体,在教育影响下,幼儿可以逐步做到情绪稳定,并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心境。这样,幼儿良好的社会性情感就会产生并发展起来。作为教育者,我们应更好地学习和应用有关社会性发展的理论,促进幼儿素质全面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