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5篇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0790425 上传时间:2023-09-0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9.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5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2022年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5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2022年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5篇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2022年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5篇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2022年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5篇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5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5篇(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5篇在所有的学科中,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掌握了必备的语法知识,才能有条件去学习其他学科。为了大家学习方便,笔者特地准备了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5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欢迎借鉴学习!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1教学目标:1、能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迷恋、随心所欲、运转自如、绞尽脑汁、一本正经、不怀好意”等词语。能用比较的方法,体会“几乎”、“似乎”在句子中的作用,并能运用。2、学习抓住文章主线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作者的探索精神。3、引导学生交流生活中的发现,在训练表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发现

2、与探索的兴趣,并懂得只有在不断的探索中才会有新的发现的道理。教学重点:学习抓住文章主线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意思。教学准备:老师多媒体课件。学生1、 读课文,并理解下列词语:迷恋、随心所欲、运转自如、绞尽脑汁、不怀好意。2、 查找资料(任选其一):a有关人类起源的资料b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美好的童年生活中,我们在不知不觉地成长着,我们的小脑袋中会有奇思妙想,会有层出不穷的问题,我们也会不懈地探索那些有趣的疑问前苏联有一位叫费奥多罗夫的天文学家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写了一篇文

3、章童年的发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齐读课题)从课题中,你最想了解什么?说明从课题入手,学生提出自己最想了解的问题,然后确定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如:“我”的发现是什么?是怎么发现的?即明确了本课学习的重点。二、初读课文 理清脉络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根据提示给课文分段提出问题请教问题发现规律得到证实2、联系课文第1、2节,理解“几乎”,并说说“我”探究了一个什么问题?说明借助全文的线索整体进入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明确“我”所提出的疑问,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三、再读课文,了解探究过程1、默读课文,思考:“我”是怎么一步步探究的?我对人体起源这个问题的认识是怎么变化的?哪些地方

4、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集体探讨交流。(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第1节)“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随机理解 “似乎”)说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优美的语句,想象这段话描写的情景,体会“我”在梦中飞行的快乐。同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是否有类似的经历,启发他们进行大胆的想象和补充。(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第29节)“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那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人怎么会是鸟呢?”说明让学生想一想,

5、这些问题之间有什么关系,明白后一个问题都是对前一个问题的追问,从一个又一个的追问中,感受到“我”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象当时的情景,师生分角色朗读对话,读出人物的一次次提问的语气,加深对人物的认识。(3)“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第10-11节)我绞尽脑汁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想啊想啊,嘿!终于想出了眉目:“这就跟正好九个月。”(随机理解“绞尽脑汁”)说明理解“绞尽脑汁”使学生能够感知到“我”求知若渴的心情、执着探索的精神。四、抓住“发现”, 精读深究1、学习第11节,明白“发现”的具体内容(1)指名读第11节,理解“眉目”,划出“眉目”的具体内容。(2)交流所划的句子,想

6、想童年的发现究竟是什么?(3)引读相关句子,了解“我”是如何进行推算的。“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理解句子意思,并带上自己的理解转述这几句话。(从生物最简单的单细胞开始,我将每一百万年折合成一个月,从细胞变成小鱼,大概经过一百万年,这是胚胎在母体中的第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经过一万年,这是胚胎在母体中的第二个月,以此类推,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这就是我的发现。)联系整段话,反复朗读,体会当“我”发现这个规律时,是怎样的心情。(格外高兴、得意)说明引

7、导学生将前后几句连起来理解,抓住“绞尽脑汁”、“想啊想啊”、“嘿”等词语体会这发现的来之不易,从而更能体会到发现后的兴奋之情,才会发出“竟如此简单明了”的感慨。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2、学习第12节,明白“我”的发现哪些得到了证实。(1)听了生物老师的讲课,我为什么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一致,因此,“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这里丝毫没有恶意。)(2)“我”的发现与达尔文的理论有哪些异同之处?(可结合课文和课前搜集到的有关人的起源的资料谈一谈)说明关于人的起源进化论的知识,“我”作为一个儿童只能根据

8、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有限的知识去推论、去思索,得出的结论难免幼稚、简单化、绝对化,那位低年级的老师为了让9岁的学生听懂,对这个问题作了通俗化的解释,有些话就不十分精确了。而这位生物老师引用的达尔文的话是比较缜密的、科学的,学生通过比较应该可以感受到。3、学习13节,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意思。(1)结合自己的实际回忆讲述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2)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通过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用自己的话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3)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说明“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

9、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一语双关,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经历和科学家的故事从两个角度去理解:其一,它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真实情况,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其二,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世界上的大科学家尚且如此,我为我的发现被轰出教室又算得了什么呢?这句话也是作者对童年发现一事的评说与纪念。五、联系课文内容,感悟人物形象从“我”探究“人究竟是怎么来的”过程中,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找出相关的句子来理解,并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1、“我”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孩子“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

10、人,正好是九个月。”2、“我”是一个富有好奇心、求知欲强、执着探索的孩子“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六、概括主要内容 总结课文1、根据板书,把课文的内容说给大家听一听。说明要求学生思维缜密,条理清晰地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定难度,在表达时让学生借助板书进行概括,可以使他们在逻辑上更有条理,表达更准确。2、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说明鼓励学生多角度地理解、体会,如:“童年很美好,可以漫无边际的幻想”、“发现童年的胡思乱想,异想天开也是一种发现、创造”、“我们也要

11、对身边的事物有探索和发现的兴趣”“因为作者敢于提问、留心观察、反复思考、大胆想像才有了这样的一个发现”3、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和大家交流交流。板书设计:提出问题 梦里飞行童年的发现 请教问题 追问探究胚胎发育的规律 发现规律 折合推算得到证实 达尔文的观点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2教学目标:1、能辨析“卜”、“瞥”、“藉”等字的读音、字形,重点理解并积累“慰藉”、“扫荡”、“神奇”、“真切”等词语。2、从“天窗是什么样的”和“天窗成了孩子们的慰藉”两个方面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天窗的神奇以及给孩子带来的慰藉,通过质疑、解答,领会“无”中看出有”,“虚

12、”中看出“实”的含义。3、体会课文中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的作用。培养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根据“说写双通道”的练习,开展说话训练。背诵课文第7节。4、理解作者对天窗的喜爱之情,感受想象的乐趣。教学重点:从“天窗是什么样的”和“天窗成了孩子们的慰藉”两个方面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的含义。教学难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中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的作用。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进行说话训练。教学准备:老师课件学生1、读课文,自学下列词语:“慰藉”、“扫荡”、“神奇”、“真切”等2、依据“阅读新体验”要求预习课文3、查找资料:认识作家茅盾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

13、,揭示课题1、演示:天窗(1)启发学生思考:“天窗”的特别之处(2)出示:于是乡下人在屋面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齐声读2、在许多年前的中国农村,这样的窗户随处可见。给在那里的活泼好想孩子带去了不一般的生活。一位作家也对它留下深刻印象,写下了文章天窗。板书课题说明通过图片引入加深学生对天窗的感性认识,使思考更直接,直奔主题,为感知环节的学习做好准备。二、整体感知,概括课文内容过渡:天窗为什么要开在屋顶上呢?这样一扇简陋的天窗对孩子们意味着什么,究竟有什么魅力吸引作家写下这篇文章呢?(一)自读课文思考天窗是什么样的?天窗在什么情况下成了孩子们的慰藉?1、交流问题一,出示课文1-3节(

14、1)师引读:乡下的房子只有碰到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于是(2)出示句子,再读:乡下人为了采光在屋面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板书:一个小方洞2、交流问题二,学习词语“慰藉”出示句子: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的慰藉。(1)“藉”的读音、字形(与“籍”区分),“慰藉”的意思课文中“慰藉”指的是?板书:慰藉(2)理解:“这时候”是什么时候?(3)读句子(二)从课文的这两个方面,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说明“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课后的一个练习要求,此环节帮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即“天窗的样子”“天窗是孩子们下雨天,晚上不想睡时的慰藉”。这样的指导才有层次,学生的概括才会有条理,使老师的指导体现

15、过程。三、结合朗读,学习感受(一)文中两次提到“天窗是孩子们惟一的慰藉”,请你默读第四节,用因为所以说说夏天阵雨时,为什么天窗是孩子们的慰藉?1、出示比喻句:“孩子们跟着木板窗的关闭,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读一读讨论:这句话是怎么写的?写出了什么?(用比喻的手法,把屋子比作地洞,写出了关闭木板窗后,屋子一片漆黑,四周严严实实的情景。)想象一下孩子此时此刻的心情(沮丧、孤寂、无奈)朗读指导,体会当时的情景。小结:屋子四周严严实实的,活泼好动的孩子只有通过天窗看世界,因此天窗成了孩子们的慰藉。2、学习第五小节这时,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怎样的慰藉?(小组合作学习,出示要求)(1)出示比喻句:透过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你会看见带子似的闪电一瞥。体会“卜落卜落” (声音轻巧) 闪电“带子似的、一瞥”(动作快捷、利落)在作者的眼里雨点是可爱的,会跳跃,闪电像顽皮的孩子似的看了一眼就逃走了,天窗外面多么有趣啊!指名读(2)出示句子:你想象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烈地扫荡了这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