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真题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0783789 上传时间:2022-09-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80.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真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真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真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真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真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真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真题(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真题一、不定向选择题(30分)1、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2、教育目的的作用有()A、导向作用B、教育作用C、激励作用D、评价作用3、教师的一般角色有()A、传道者B、榜样C、管理者D、朋友4、新课程标准从()几个方面阐述课程具体目标。A、理想与爱好B、知识与技能C、过程与方法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属于我国古代学记中的教学原则有()A、教学相长B、“预”“时”“孙”“摩”C、因材施教D、“长善救失”6、个案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A、追因法B、临床法C、产品分析法D、跟踪法7、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有()A、教育人文化B、教

2、育化C、教育民主化D、教育多元化8、学校文化是由()几部分构成的。A、观念文化B、规范文化C、校园文化D、物质文化9、作为社会权利主体,青少年儿童主要享有的合法权利有()A受教育权B、身心健康权C、人格尊严权D、名誉权和荣誉权10、CIPP评价模式包括的步骤有()A、背景评价B、输入评价C、过程评价D、成果评价11、 ()是教育科学研究中广泛使用的、基本的研究方法。A、调查法B、问卷法C、观察法D、实验法12、 德育的体谅模式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为学校德育学家()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美。A、柯尔伯格B、班杜拉C、皮亚杰D、彼得麦克费尔13、衡量测验题目的质量指标主要有()A、信度B、效度C

3、、难度D、区分度14、把大班教学、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的这种教学形式叫()A、特朗普制B、道尔顿制C、分组教学制D、班级授课制15、教科书的编排形式通常采用()等几种形式A、铺垫式B、直线式C、螺旋式D、问答式16、 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原则有(A、儿童利益最佳原则C、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17、班会的特点主要有()A、协商性B、集体性18、班级管理总结一般分为()几类A、全面总结B、教师总结总结19、我国中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A、疏导原则C、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20、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主要有(A、生成性B、综合性B 、尊重儿童尊严原则D 、无歧视原则C、自主性D、针对性几

4、类C、学生总结D、专题)B、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D 、因材施教原则)C、自主性D、开放性21、课程设计主要涉及()几个层面教材功能。A、培养目标22、学校文化的功能主要有(A、导向功能23、人力资本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A、赞可夫24、教师劳动的特点有(B 、课程计划B、评价功能B、舒尔茨)提出的。C、学科课程标准C、凝聚功能C、布鲁纳D 、昆体良D、D 、规范A、复杂性B、创造性C、示范性D 、系统性25、 学记要求“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属于()教学原则A、循序渐进原则B、巩固性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直观性原则26、德育的特点主要有()A、观念性

5、B、社会性C、历史性D、相对独立性。27、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段教学法。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的是()A、赫尔巴特B、夸美纽斯C、洛克D、杜威28、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开设希腊文、拉丁文、逻辑、文法和数学等学科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这是()A、实质教育论B、素质教育论C、形式教育论D、应试教育论29、新课程的主要理论基础是()A、素质教育学习理论B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C、探究教学D、多元智能理论30、德育过程是由()几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A、教育者B、受教育者C、德育内容D、德育方法二、填空题(15分)1、20世纪60年代,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

6、郎提出了的理论。2、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教和佛教手中。3、泰勒在1949年出版的,被公认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之作。4、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5、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成为现代教育和古代教育的分水6、教师职业经历了非专业化兼职教师、到专业化专职教师三个阶7、在西方,对独生子女的看法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消极悲观的观点,二是积极乐观的观点,处于主导地位。8、说服教育法包括语言说服和两种。9、班会一般有三类:常规班会、生活班会和。10、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和学校教育。11、教师的新角色中,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1

7、2、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属于教学原则。13、一般说来,教育科学研究过程包括研究的构思与设计、成果的分析与总结三个大的环节。14、美国学者博比特确定了现代课程领域的范围和研究取向,提出了研究课程的。15、教师劳动的特点有复杂性和、示范性、系统性三、判断对错并做简要说明(25分)1、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2、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3、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4、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5、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决定作用。四、简答题(20分)1、学校文化是怎样形成的?2、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3、一个好的班集体

8、具有哪些特征?4、如何衡量一个问题能否成为研究课题?5、简述教师的作用。五、论述题(30分)1、结合实践试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对教育的要求。2、试分析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答案一、不定向选择题(30分)6、 ABCD1、ABCD2、ACD3、ABCD4、BCD5、ABD7、 CD8、 ABD9、 ABCD10、 ABCD11、 C12、 D13、 ABCD14、 A15、 BC16、 ABCD17、 BCD18、 AD19、 ABCD20、ABCD21、 BCD22、 ACD23、 B24、 ABCD25、 A 26、 BCD27、 A28、 C29、 BD30、 ABCD15分)1、终身

9、教育2、婆罗门3、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4、埃拉斯莫斯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6、非专业化专职教师7、前者8、事实说服9、主题班会10、环境11、学生学习的促进者12、启发式13、研究的组织与实施14、活动分析法15、创造性三、判断对错并做简要说明(25分)1、这是对素质教育倡导的“学生的主动发展”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误解。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是因为学生是主体与客体统一的人,因而是具有自主发展意识的人;素质教育强调“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因为学生具有与教师平等的独立人格。这种观点忽略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忽略了学生的特点。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在教育实践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发展

10、中的人,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客体,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这决定了教师首先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个性的塑造者、人生的引路人、潜能的开发者,其次才是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2、这是对考试的误解,考试包括百分制考试本身没有错,要说错的话,哪就是在应试教育中使用者将其看作学习的目的。考试作为评价的手段,是衡量学生发展的尺寸之一,也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手段之一。3、正确。具体看来:(1)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2)新课程标准为教科书编写的多样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3)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4)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4、正确。(1)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

11、人的活动(2)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3)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5、正确。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兴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生产力水平制约人才规格和教育结构。人才规格是对人才的素质结构的要求。生产力的发展尤其决定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规格。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四、简答题(20分)1、 (1)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原有文化的传承与改造的过程(2)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文化构成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3)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学校文化主体积极创建的过程(4)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良好行为的改造和积累过程。2、 (1)

1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这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标志之一。(2)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3、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4)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4、 问题必须具有研究意义。主要考虑两方面:一是课题的应用价值,即对教育改革的实践是否具有指导作用;二是学术价值,即对教育学科理论建设是否有贡献。问题必须有科学性;问题必须明确具体;问题要新颖;问题要有可行性。只有主观条件、客观条件、研究时机都具备时,才宜选定。5、 (1)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

13、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2)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3)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五、论述题(30分)1、(1)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在这一过程中,人的身心发展不仅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而且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这个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循序渐进地做好教育工作。循序渐进并不是消极地迁就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而是要向学生不断提出高于现有水平又能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以促进学生的发展。(2)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14、。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所谓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这个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与此同时,还应看到各年龄阶段又是相互联系的,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3)不平衡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前进的过程。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根据人的身心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发展期的现象,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教育教学工作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4)互补性: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如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对整个机体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这个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暂时落后或某些方面有缺陷的学生,通过其他方面的补偿性发展,都会达到与一般正常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