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泊酚过敏抢救案例Microsoft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0782880 上传时间:2022-11-1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4.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丙泊酚过敏抢救案例Microsoft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丙泊酚过敏抢救案例Microsoft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丙泊酚过敏抢救案例Microsoft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丙泊酚过敏抢救案例Microsoft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丙泊酚过敏抢救案例Microsoft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丙泊酚过敏抢救案例Microsof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丙泊酚过敏抢救案例Microsoft(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丙泊芬过敏致休克1例【一般资料】患者,女,24岁,56 kg【现病史】早孕,拟于静脉全身麻醉下行无痛人流术。【既往病史】既往身体健康,无药物过敏史,心电图、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无异常。【辅助检查】术前开放左上肢静脉通道,用10%葡萄糖500ml维持静脉通道,常规面罩给 氧,连续心电监测,血压(Bp)120/80mmHg,心率(HR)84次/min,血氧饱和度(SPO2) 98%100%,给阿托品0.25 mg+芬太尼0.05 mg缓慢静脉注射,间隔3 min,患者生命体征 平稳,无任何不适。【治疗】准备给丙泊芬100mg缓慢静脉注射,当注射丙泊芬60 mg时,患患生命体征迅速下降,面 色发绀,头偏

2、向左侧,口腔流出大量分泌物,呼吸变弱,颈部及胸部出现大量红斑,最低 SPO2 80%,Bp 70/30mmHg,HR 32次/min,立即停止注射丙泊芬,考虑过敏反应,迅速吸 尽口咽分泌物、气管插管、正压给氧、心脏胸外按压;并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 mg和皮下 注射肾上腺素1 mg。听诊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湿罗音,加快静脉输液速度,并加入葡萄糖钙1g+维生素C 3g, 3min后生命体征监测指标逐渐恢复正常,SPO2 96%,HR 70次/min,Bp 90/60mmHg,颈部 及胸部红斑变小,异丙25 mg肌肉注射,氨茶碱250 mg+5%葡萄糖250 ml右静脉通道静脉 滴注。5 min后颈

3、、胸部红斑逐渐消失,10min后面色转红,呼吸平稳,改为常压给氧,15min后, 患者面色红润,听双肺呼吸音清晰,湿罗音消失,患者神志清,SPO2 98%,HR 90次/min, Bp130/90mmHg,拔气管,改面罩给氧,继续观察40 min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任何不 适,与家属及商量改为清醒人流,之后作芬太尼皮试阴性。丙泊酚10大过敏反应作者:余奇劲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来源:医学界麻醉频道丙泊酚是一种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恢复迅速的新型静脉麻醉药。目前在国外已 得到极为广泛应用。在很多国家,丙泊酚已成为静脉麻醉诱导、维持及镇静的首 选用药。此外,在门诊无痛手术和检查、电复律、电休克治疗等

4、领域,丙泊酚也 得到了有效运用。然而,丙泊酚在临床实践中发挥有效医疗作用的同时,也呈现 出一些不容忽视的不良反应。1、注射部位疼痛丙泊酚静脉注射痛的发生率在成人为28%90%,儿童为28%85%,这种疼痛可 以立刻发生或延后发生1。目前发生机制尚未明了,丙泊酚与所有的酚类药物 一样可以强烈刺激皮肤、黏膜和血管膜而产生疼痛。静脉注射丙泊酚引起的疼痛 并不是非常严重的并发症,但疼痛可能成为患者手术期间过度应激的一个重要来 源,并成为理想麻醉的重要限制因素。面对丙泊酚的频发注射痛国外研究者已提出多种有效的防治策略,诸如:应用降 低注药速度、选用粗大静脉或中心、静脉给药、给予载液进行丙泊酚冲洗以减少其

5、 在血管皮存留时间、稀释丙泊酚浓度、降低丙泊酚温度、改变溶媒、使用止血带 延长镇痛药物血管停留时间、有关镇痛药物与丙泊酚混合注射、预先给予麻醉性 镇痛药或用小剂量局部麻醉药行静脉封闭等。目前最为经济而常用的方法是在注射丙泊酚之前预先注射小量的利多卡因液或 将丙泊酚与适量利多卡因混合使用,但研究发现丙泊酚与利多卡因液混用时注射 痛防治作用要明显优于仅仅采用小量利多卡因预先注射的效果。因此,在临床实 践中宜采用适量利多卡因液与丙泊酚混用为佳2。此外,据报道经静脉预先注 射少量的芬太尼、瑞芬太尼、咪唑安定、5-HT3受体拮抗剂(托烷司琼、昂丹司 琼、格拉司琼等)等药物也可以有效的减轻丙泊酚静脉注射痛

6、3。2、过敏反应丙泊酚作为麻醉诱导药物,引起过敏反应时有报道4。丙泊酚引起过敏反应可 能与患者具有遗传性过敏史、存在药物及其它物质过敏史及丙泊酚引起机体组胺 释放等有一定的关系。丙泊酚引起过敏反应时临床表现可以为胸前区出现大片红 色斑块或丘疹,多发生在丙泊酚静脉诱导后数分钟。极少患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 表现为胸闷、呼吸困难、荨麻疹、血压下降,更为严重者可发生喉头水肿、支气 管痉挛,严重危及患者生命。针对丙泊酚引起的过敏反应的防治策略,笔者认为如下: 大部分患者在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情况下,不用任何药物患者症状可很快自行消 退,少数患者采取静脉推注地塞米松5-10mg,过敏症状也可以很快消失。 如果

7、患者出现过敏性休克症状,则宜立即停用丙泊酚,保持呼吸道通畅,吸入 纯氧;立即静脉注射地塞米松、肾上腺素等抗过敏、抗休克药物,快速输入晶体 或胶体液;若出现喉头水肿、气道痉挛、通气严重不足时立即采取气管插管措施, 明视下气管插管失败后则不应拖延时间,即刻行气管切开,迅速保持患者气道通 畅。 当确诊为丙泊酚过敏时,临床麻醉的维持宜考虑用其它麻醉药物替代丙泊酚。3、血压下降丙泊酚具有心、血管的抑制作用,引起低血压的原因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心、脏前 负荷减少,交感神经活性和心肌收缩力下降有关。运用丙泊酚做单次诱导即可致 动脉压一过性下降,对于术前使用阿片类和B受体阻滞剂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其 程度尤为严重

8、,即使是左心、功能良好的患者,丙泊酚仍可使平均动脉压(MAP)、 心率(HR)、心、脏指数(CI)、全身血管阻力(SVR)短暂下降。研究证实,丙泊酚引起的低血压还与其注射速度、注射剂量和对中枢神经系统的 影响有关5。丙泊酚引起的血压下降一般持续较短时间,其引起持续性低血压 的情况多见于老年、女性、一般情况差或同时使用吗啡类药物的患者。目前针对应用丙泊酚引起血压下降的防治策略,笔者认为: 麻醉诱导前适当的扩充心脏前负荷可防止低血压的出现,即在诱导前 10-15min输入乳酸盐林格液10-12ml/kg进行适量的扩容。 使用阈下剂量的氯胺酮(0.3-1mg/kg)与丙泊酚合用,亦可以减少和对抗丙泊

9、 酚的心、血管副作用。 预先静脉注射小剂量麻黄碱(0.1mg/kg或0.2mg/kg)能够显著减轻丙泊酚诱导 时的低血压。 有研究结果显示,麻醉诱导时采用间歇注药的方法使用丙泊酚不仅对循环的扰 乱较少,而且又能满足气管插管条件,较单次给药更安全、合理,尤其适合于老 年患者、高血压及心、功能不全的患者6。 如果运用丙泊酚过程中出现持续低血压,应减浅麻醉,并根据中心、静脉压加速 输液,必要时用麻黄碱、去氧肾上腺素等药物升高血压。4、心率失常丙泊酚可以抑制引起心、率增加的压力发射,对交感神经的抑制作用大于副交感神 经,从而导致运用丙泊酚后有些患者出现心、率过缓,甚至心率小于50次/分。相 反,有时候

10、丙泊酚也可导致患者发生窦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ST段下降 等情况。运用丙泊酚期间医务人员应严密观察患者心、电图变化情况和及时处理异 常情况。目前针对丙泊酚上述不良反应的防治策略,笔者认为有: 丙泊酚麻醉前常规准备阿托品,当心率低于55次/min时,应及时用药,即注 射阿托品0.5-1mg使心、率恢复正常。 发生心动过速时一般为丙泊酚麻醉药量不足所致,如心率大于100次/min时, 可追加丙泊酚剂量(1-2mg/kg)。 若出现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则要使用利多卡因(1-2mg/kg)静脉注射,或运用 其它抗心律失常药物。5、呼吸抑制丙泊酚临床运用过程中极易导致患者发生呼吸抑制,即使诱导剂量的丙

11、泊酚也可 引起患者呼吸频率减慢和潮气量降低,甚至可引起呼吸暂停,其程度和发生频率 大于同类的其他静脉麻醉药。目前针对运用丙泊酚易导致患者呼吸抑制的防治策略,笔者认为如下: 静脉推注丙泊酚后患者出现不同程度呼吸减慢,但大多数情况都在正常围,患 者在面罩吸氧的情况下血氧饱和度均可维持平稳,不需处理。 若患者出现吸气时痰鸣,血氧饱和度下降至90%以下,呼吸浅慢,口唇发干, 应托起下颌,加大氧流量面罩吸氧,视病情给予辅助呼吸。经上述处理后血氧饱 和度可恢复正常,一般不需要气管插管。 适宜控制丙泊酚注射给药的速度。丙泊酚随着注药速度的增加,麻醉起效时间 明显缩短,但对呼吸、循环的抑制却加重,故临床上静脉

12、推注丙泊酚时速度不宜 过快,以3mg/s为佳,可在30-60s注入诱导剂量。 在与吗啡类药物同时使用时应减少丙泊酚的用量,以减轻药物之间不良的相互 作用。6、丙泊酚输注综合征(PRIS)PRIS为丙泊酚运用过程中最大的风险,一旦发生PRIS,其治疗成功率低,故在 临床上以预防为主。目前认为,输注速率超过5 mg/kg /h的长时间丙泊酚输注可能导致丙泊酚输注 综合征。其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心、律失常、代性酸中毒、高血钾和心、肌细胞溶 解,最终发展成严重的心力衰竭,甚至导致患者死亡。PRIS诱因有低龄、严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糖皮质激素或外源性儿茶酚胺过多 摄入、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等。发生PRIS

13、患者的共同特点为:丙泊酚输注时间较长(48h)和使用丙泊酚剂量 较大(5 mg/kg/h)。此外,有研究认为发生PRIS是由于游离脂肪酸进入线粒 体受抑制以及线粒体呼吸链功能衰竭所导致的游离脂肪酸代障碍所致。针对如何有效防治PRIS,许多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科研工作。Antonios Liolios研究表明PRIS与丙泊酚使用剂量呈现相关性,故在临床上应慎重长时 间大剂量使用丙泊酚。在ICU中,患者应当尽量避免长时间大剂量应用丙泊酚进行镇静治疗,确实需要 应用时应当特别谨慎小心,严密监测患者肌酸激酶、乳酸、电解质及血气分析结 果。乳酸尿是丙泊酚输注综合症的早期症状,故一旦发现乳酸尿应该立即停止

14、输注丙 泊酚。早期补充碳水化合物可以有效预防PRIS的发生,成年人碳水化合物储备 较儿童多,故发生PRIS的几率较儿童低。迄今为止,PRIS的发生机制并没有完全研究清楚,它的不确定因素有很多,但 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PRIS的发生与丙泊酚输注的速度、剂量和持续时间密 切相关。因此临床上应避免速度大于5mg/kg/h和持续时间超过48h输注丙泊酚。目前对PRIS的治疗措施主要是心肺支持和血液过滤7。笔者认为,一旦发生 PRIS,首先宜停止丙泊酚的输注,然后马上心肺联合治疗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纠正酸中毒,通过血透或血液过滤增加丙泊酚及其代产物的排泄。7、惊厥样反应丙泊酚既有抗惊厥作用,又有神经

15、兴奋性,但其神经兴奋性少见,多发生在麻醉 恢复过程中,通常为一过性。临床实践中发现,部分既往无癫痫病史的患者在用 丙泊酚诱导或维持时出现了一系列惊厥样兴奋反应,临床表现包括抽搐、躯体战 栗、肌力增加、肌阵挛、角弓反和癫痫大发作等8。丙泊酚的抗惊厥作用是通 过Y-氨基丁酸介导,而其惊厥样神经兴奋性的原因目前还不十分清楚。针对丙泊酚惊厥样反应,笔者认为其防治策略如下: 惊厥样神经兴奋反应发生后立即停止用药,首先要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充分 吸氧。 静脉或肌注射镇静药物,如地西泮(1-2mg/kg)或咪达唑仑(0.06-0.08mg/kg), 也可用氟哌利多(2.5-5.0mg)静脉注射,必要时重复给

16、药。 患者病情稳定后要留院观察1-2小时,防止再次发作,并做好术后随访。8、潜在的成瘾及滥用通过激活Y氨基丁酸受体A (GABAA),丙泊酚可以使机体产生生理和精神上的 欣快感,故存在潜在的成瘾及滥用问题。大量药理学和临床报告描述了由于丙泊 酚的生物化学作用及药代动力学特点而使其不当的被用作娱乐药品,以致引起药 物耐受、依赖、撤药现象、滥用以及死亡。丙泊酚作为麻醉药品患者初次使用时即存在潜在的滥用,即使患者没有药物滥用 史,而重复多次使用丙泊酚更是增加了发生滥用及成瘾的可能性9。针对丙泊酚潜在的上述现象,医务人员务必高度警惕而加以防治。对于重复使用 丙泊酚的患者,我们应当加强对其可能发生成瘾及滥用的警觉性,同时应当科学 合理的运用丙泊酚用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