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1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0780157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9.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1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1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人际关系: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 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人际关系属于社会心理学的范畴, 主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 系。人际关系包含三种成分:认知成分、 情感成分、行为成分。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 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 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 知识探讨人际关系方面客观规律的 心理学分支。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性质:是一门关 于行动的科学。更为重要的是,人 际关系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 支,是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它 同哲学、美学、伦理学、心理学、 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教育学 科和行为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实践任务: 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正

2、确地处理 人际关系,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 发展新型人际关系。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 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 的总称。社会网络层次:生产关系,各种具 体的社会关系,心理关系。人际关系和客观社会关系是同时产 生的,人际关系一开始就受到社会 关系的制约影响,社会关系存在于 人际关系中。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际关系研究的必要性:有利于发 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群体的凝聚力。 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 设。有利于提咼人的素质和促进个 体的发展。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注意阶段:由零接触过渡过单向注 意或双向注意的定向阶段。接触阶段:由注意逐渐向情感、情 感沟

3、通的轻度心理卷入阶段转向, 此时开始建立初步的心理联系。融合阶段:由接触而导致情感联系 不断加强,心理卷入程度不断扩大, 进入稳定交往阶段。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朱迪 C 皮尔逊如何交际冷漠阶段、疏远阶段、终止阶段。人际关系行为模式(莱维特)圆形传递:优点是提高全体成员的 士气,调动他们的积极,使群体中 各个成员都能产生满意感,群策群 力解决面临的复杂问题。缺点是解 决问题的速度慢,正确性差,领袖 人物或领导者不能很好的发挥作 用。轮式传递:优点是解剖问题的速度 快,领导者能发挥作用,沟通中其 成员判断的正确性高。缺点是各个 成员的积极性很难发挥,主观能动 性受到限制。链式传递:优点是解决问题速

4、度快, 领导者效能显著,正确性高。缺点 是成员士气低,成员的反应是被动 作出的。Y式传递:优点是工作效率高,速 度快。缺点是抑制了个体成员的主 动性和创造性。非正式群体的交往模式:单线型:优点是传递速度快,容量 大,个体的主观影响明显。缺点是 传递容易发生信息失真情况,从而 影响传递内容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集中型:传递的信息量大,渠道宽, 速度快,对信息有选择,缺点是主 观色彩浓厚,受个人情感影响很大, 容易产生消极影响。偶然型:传递面广,信息量大。缺 点是受机遇影响大,个体不易掌握, 交往的主体不能发挥作用,影响其 积极性的发挥。流言型:优点是传递的速度快,面 积广。缺点是传递的信息不可靠,

5、 易受主体传播者的影响。口头交际与书面交际的效果最好, 口头交际的效果次之,书面交际的 效果较差。人际关系的结构组成:生活型、劳 动型、休息型、学习型、活动型。 人际关系中交往积极的经典实验: 从1927年到1932年,梅奥和他的 学生做了有名的实验霍桑实验。照 明实验认为在调动工人劳动积极性 方面,照明等劳动条件远非人际关 系来得重要。福利实验得出结论: 在提咼劳动生产率方面,人际关系 的好坏比福利措施的改善显得更加 重要。群体实验说明主好的人际关 系比物质利益对人更加重要。态度 调查,发现工人心情舒畅,有主人 感、使命感和责任感。说明和管理 者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比人为的措施 显得更为有利。这

6、个实验表明:人 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调 动人的生产积极性只有次要意义, 人们最重视人的社会心理方面的满 足和工作中发展的人际关系。良好 的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们的劳动积 极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他们对 实验的理论假设不全面,不完整, 在实验方法上缺乏客观性和一致 性;对实验结果和数据的解释没有 科学的公正感,在实验过程中有政 治和阶级的偏见。但它开辟了人际 关系研究的一个新领域,达到了一 个新高峰,对后人的研究工作有所 启发和帮助,这是无可置疑的。 人际交往理论包括:象征性交往论、 场合交往论、自我呈现论、社会交 换论和T组理论。符号相互作用论(象征性交往论): 是一种强调人类生活和行为

7、意义的 社会生活理论观。美国学者米德思 想、自我和社会社会交换论:是一组解释人际交往 活动规律的理论。其思想基础是行 为主义心理学的强化原则、经济学 原则和对策论思想。特点是以奖赏 和代价来考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行 为,并以双之间的社会交往活动为 主。霍曼斯于1961年正式提也了社 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 际交往活动具有社会性。这个理论 认为各种交往关系都会涉及谋划者 的报酬和代价。这个理论认为交往 中存在着一种“分配的公平”原则, 这是与他交往活动后的心理体验。 它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成是赤裸 裸的交换关系,忽视了人们间的相 互帮助、支援、无私贡献,甚至献 身的行为,贬低了人类社会中人

8、与 人的关系,这是其缺陷。人际特质:心理学家认为在个体心 理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个体的人 格体系形成过程中,形成了其特有 的人际关系的基本倾向,称为人际 反应特质。心理学家梅茨认为人有三种不同的 需要:包容的需要、控制的需要、 感情的需要。心理学家霍妮把人际关系分成三种 类型:逊顺型朝向他人,进取型对 抗他人,分离型疏远他人。奥德弗的ERG理论认为人的需 要有三种:生存需要、相互关系的 需要、成员发展需要。弗罗姆工作与激励中激励水平 的公式:激励水平(M)=期望值(E) X效价(V)社会测量法,又称社交测量法。美 国心理学家莫雷诺创立的一种用来 测量群体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的一种 方法。态度:是个

9、体对特定对象(特定的 人、观念、情境或事件等)所持有 的稳定的心理倾向。态度只是一种心理倾向,并非指行 为本身。具有对象性,一致性和稳 定性,组织性和结构性。态度由三部分内容组成:认知成分、 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态度的功能:顺应、认识、防御、 调节功能。态度的特性:社会性、具体性、稳 定性。认知对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大体表现 为两个方面:关于态度的平衡性; 关于态度的一致性。平衡的结构必须是三角形三边符号 相乘为正,不平衡则反之。一致性理论认为,一致性原则支配 所有人的思维。我们总改变态度来 达到一致性,以便减少或消除非一 致性。相似导致人际喜欢和吸引, 这是这个原则发生作用的典型一 例。态度的

10、形成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个体的需要、个体的经验、交往的 对象、性质、个体的自我意识。 态度形成与发展的心理过程看作是 个体社会变化的过程,即个体接受 社会教化的过程,内化和同化。影响态度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人际影响。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同 伴的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在青少 年时期尤其明显,而父母、教师、 成人的影响在儿童时期较为明显。 因此,态度和人际关系是密不可分 的,人际关系对态度有着一定的制 约作用。个性心理特征。如果一个 人的个性得到了全面和谐的发展, 态度形成与发展就容易些;反之, 则比较困难。表明个人的个性心理 特征与态度转变有着极密切的关 系。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个体参 与的社会群体

11、与社会组织对态度的 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许多人 建立了新的态度,是因为他面临一 个新环境,加入了一个新群体与新 组织。一旦这样,他的态度与行为 就要受到此群体的共同行为准则的 影响和制约,作为群体成员必须共 同维护的遵守共同的规章制度,采 取一致的态度和行为。态度转变的方法:参与活动法、登 门拜访、团体规定论、全面宣传法、 沟通信息法。认知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三类:认知 无关、认知间协调、认知失调。影响认知失调程度的因素:认知失调程度随着认知之间的差异 程度的加大而增加。失调程度随着 有差异性认知数目的增加而增加。 失调程度与个体所有的协调性认知 数目成反比。失调程度还必须考虑 各个认知的重要

12、性。减少失调的办法:改变认知、增加 认知、改变重要性。认知失调理论的应用:心理治疗,认知失调理论中对努力 理由所作的研究认为,从事一项活 动所付出的努力越多,个体觉得这 些活动越有价值。因为对心理治疗 的承诺和对治疗效果的想念是心理 治疗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所以转 变原有不信任的态度是极为重要 的。由此预测,设计一些治疗程序, 使被试相信某种治疗是需要努力 的,就会增强治疗的效果。儿童教 育,当我们用温和的劝告时,儿童 的已有态度同行为产生失调,已有 的态度会得到改变,从而使我们所 教育儿童就当树立的正确态度得到 内化。消费行为,认知失调理论指 出,与行为有关的过分的充分理由 会具有与希望相反

13、的效果。结果表 明,以提供优惠价为特征的广告和 推销活动实际减弱了顾客对于提供 优惠价的那些商品的依赖。决策, 当一个人在数个备择方案中选中一 个方案,作出了决定。当实行这个 方案后,发现它是一个拙劣的方案, 但他往往会坚持已作出的决定。更 糟糕的是,一旦选择了某个方案后, 明知它有缺陷,还常常把时间、精 力和资源投入导致失败的行动过程 中去。这种现象称为“承诺升级”。 同时对于“承诺升级”的现象也是 可以预防的。人际印象:就是在人们记忆中所保 留的有关他人的形象。人际印象形成:指认知的主体把有 关他人的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从而 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的过程。 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三个成分:认知 的对

14、象即行动者,认知的主体即知 觉者,以及交往的情景。印象形成的特点:一致性、评价性、 中心特质的作用和隐含的个性理 论。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累加模 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印象形成中的效应和偏见:对他人知觉的顺序效应,优先效应, 也称首因效应,指的是在信息呈现 顺序中,首先呈现的信息比后来呈 现的信息在印象形成中有更大的权 重。新近效应,对他人知觉的顺序 效应也与人际交往的时间和熟悉程 度有关。在两个陌生人之间的初次 接触,优先效应起的作用大一些, 随着交往次数的增加,彼此比较熟 悉或已成为朋友,新近效应可能有 更大的影响。所以,如果认为后来 的信息对印象形成没有作用,显然 是不正确的,

15、也不全面的。但研究 总的表明,开头的信息与后来的信 息相比,对印象形成中的整个判断 来说,开头的信息影响较大。晕轮 效应,一旦我们对另一个人形成了 一个大体上的印象后,我们往往会 以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估价他 所有的特征或特点,这就叫晕轮效 应,也称光环效应。定型,是认为 某个特定社会群体的所有成员拥有 同样的某些特质或特点的信念。印 象形成的结果一一自我实现预言。 人们能够使得其他人按照人们对些 人的期望来行动。印象管理:指试图控制他人对我们 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自我表现:是有意或无意地通过自 己的言语和行为向他人显示自己, 以达到印象管理目的的技术。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情景因素、 参照群

16、体的认同、其他人的影响。 印象管理的作用:印象管理是社会 交往的一个基本事实。任何人都在 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进行着印象管 理。印象管理有助于维护我们的真 面目,使他人了解我们的真实意图、 心理特点和个性。当别人对我们有 所误解的时候,我们凭借印象管理, 可以纠正这种误解,使他人能了解 我们实际上是怎样一个人。印象管 理能使人们在现代社会里更快地埸 富有弹性地适应不同人们的角色要 求,使我们针对形形色色的环境中 作出恰如其分的自我表现和社会行 为。非语言沟通发生的主要通道:脸部 表情、目光接触、身体语言。海德的通俗心理学:他认为,人们 有两种强烈的需要:一种是形成对 周围环境一贯性理解的需要;另一 种是控制环境的需要。为了满足这 两种需要,就要预测人们将怎样行 动。就一般人而言,都或多或少能 够做到这一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