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震技术基本原理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0779976 上传时间:2023-10-02 格式:DOCX 页数:1 大小:8.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隔震技术基本原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隔震技术基本原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隔震技术基本原理(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隔震技术基本原理引言如今,由于地震频发,人们对建筑物的防震能力越来越为关注。对于地震作 用,在建筑物的结构设计上人们多以抗震设计为主,一种途径是通过降低建筑物 结构底部刚度,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作用效应,达到抗震的目的;另一种途径是 加大构件截面,增强结构底部刚度,提高建筑物自身的抵抗能力,达到抗震的目 的。对于钢筋砼结构建筑,目前世界各国多是采用后一种途径进行抗震设计,这 种方法有其成功之处,但却也有很多不足:(1)建筑物刚度越大,导致的工程总 结也越高,但受地震作用的效应却更强;(2)建筑结构自身刚度无论多大,当受 到强烈地震作用时,其抵抗能力仍是相当有限,不能做到“大震不坏”。近年来,各专

2、家学者通过对地震作用特点的研究,提出了建筑物隔震设计的 构想,并付诸实施,证明了这种技术的安全性与经济性。本人认为,“隔震设计” 代表了未来建筑抗震设计的发展方向。一、隔震技术及其基本原理1.1 隔震技术的发展传统抗震结构主要利用结构主体结构抗侧力构件屈服后的塑性变形和耗能 来耗散地震的能量,因此对这些区域的耗能性能要求特别重要。一旦由于某些因 素而导致这些区域产生问题,则就会严重的影响结构的抗震性能,甚至产生严重 破坏。在以往的结构抗震设计中,主要通过在结构设计中设置多道抗震设防线、 选用耗能构件和对结构的刚度、承载力、延性的合理匹配来提高结构抗震性能。隔震技术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

3、兴学科,它能有效地吸收地震能 量,减少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从而消除或减轻结构和非结构的地震损坏,增强 建筑物及内部设施和人员的地震安全性,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与以往的建 筑结构抗震设计,采用隔震技术的建筑物具有以下优点:(1)、提高地震时结构 的安全性;(2)、设计自由度增大;(3)、防止内部物品的振动移动和翻到;(4)、 防止非结构构件的破坏;(5)、抑制振动的不适感;(6)、可以保证机械器具的使 用功能;近代的基础隔震技术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即弹性隔震和基础滑动隔震。在 弹性隔震中,叠层钢板橡胶垫隔震技术应用最多。这类隔震方案主要是在房屋底 层与基础顶面之间增设一个侧向刚度很低的隔震层 ,使在地震过程中整个结构体 系的周期变长,变形集中在底层,上部结构基本上是刚性运动。但主要用于隔震水 平地震动,对于竖向震动则几乎没有隔离作用 ;另一方面,这种隔震体系实际上是 在地震时对上部结构起着低通滤波的作用,地震中的中高频成分几乎全部可以滤 掉,但并不能完全避免结构共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