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山东教育出版社)【四年级】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0777703 上传时间:2023-08-06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山东教育出版社)【四年级】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山东教育出版社)【四年级】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山东教育出版社)【四年级】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山东教育出版社)【四年级】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山东教育出版社)【四年级】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山东教育出版社)【四年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山东教育出版社)【四年级】(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山东教育出版社)教学设计四年级第一单元尚德修身一、教学目的1.学习先贤为人处世之道,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2. 领略自然之美,感悟中华美德的滋养。二、重点难点:保持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感悟中华美德的滋养。1.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一、教学目标:1.了解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的由来2.明白做人的道理二、重点难点:明白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三、课前准备:听相关故事。 四、教学过程:(一)说文解字 1.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2.解字:(二)故事引导1.讲关于韩信的故事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品德高尚的故事(三)熟读成诵1.开火车读文2.

2、小组读文3.开展小组背诵比赛(四)情景明理1.情景表演,辨析:小明成绩优秀却瞧不起别人,班干部竞选落选了,他很苦恼。2.说一说,小明落选的原因是什么?他应该怎么做才能重新赢得同学们的信任?4.小结道理:一个人只有品德高尚,在言语行为中小心谨慎,讲信用,对人真诚才会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人。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2.能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换位思考,体谅他人的品质。二、重点难点:能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换位思考,体谅他人的品质。三、课前准备:在家读文。 四、教学过程: 1.导入:今天我们学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3、威武不能屈2.范读课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3.教读课文。朗读课文,边学习边指名学生朗读。4.明道喻理:赵奢不畏强权。 5.拓展活动:出示知行合一(1)引领学生读文。(2)说说这种做法的正误及判断理由。6.自我评价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相应的评判3.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步达到背诵。2.在教师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3.能够结合实际懂得为人处事的做法,知道怎样注重修养自己大度的品性。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能够熟练朗读课文并逐步达到背诵。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含义,结合实际懂得怎样注重修养自己的做法。三、课前准备

4、:练习朗读课文 四、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入 1预习:小组合作学习(出示自学要求)(1)练习朗读课文(2)熟练朗读课文(3)学习“古语今说”理解大体意思(4)练习背诵课文。(二)学习新课 1.小组合作学习认读生字,练习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2.检查学习状况:集体朗读、学生领读、分组读。3.师生认读生字,教师范读并纠正读音。4.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课文。5.指名朗读课文,集体朗读课文6.小组合作学习古语今说7.学生自由读。8.指名说一说课文的大体意思。9.读明道喻理: 人不知而不愠的孔子 想一想孔子有哪些品德(三)明道喻理(四)知行合一4.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一、教学目标:1.对照解析理解欣赏主题

5、。2.正确熟练背诵二、重点难点: 1.重点难点:正确熟练背诵,领悟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意思。三、课前准备:读主题句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解诗题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检查学生课下收集的资料)(二) 检查预习:(课前提出预习要求)1、 检查识字情况。2.自由读,读准字音。3.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看是否读通、读顺、读准。)(三)初读感知:1.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了一个预习要求。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你的理解来给我们讲讲意思?在讲给我听之前,请先把你的理解,把讲给你们小组的人员听。2.指名说意思。(四)再读理解:古语今说1.“差之毫厘,谬以千里。”A 指名读B 请你们

6、同桌之间说说这句话的意思。指名说说。解决学生的相关疑问。C试着体会一下,再读读。D指名读。3.教师:谁能把这句的意思说一说。(五)明道喻理 一字之差导致整个战局失败(六)拓展延伸。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读一读。想一想你怎样化解他们的矛盾?5.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一、教学目标: 1.对照解析理解欣赏领会意思。2.正确熟练背诵句子二、重点难点: 1.重点难点:正确熟练背诵句子,领悟句子意思。三、教学过程:(一)出示学习目标,小组合作学习1.小组合作,认读句子 2.练习朗读句子(二)结合解析,练习背诵1.简明了解句子出处2.总体把握句子的古语今说 3.明道喻理岳云严守军规,最后怎么样了?三、拓展延伸:

7、读知行合一想一想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 6.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一、教学目标: 1.在老师的帮助下对照“古语今说”理解意思。2.在背诵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 二、重点难点:1.重点难点:对照“古语今说”理解意思。三、教学过程:(一)课前引入(二)课文分析详细过程:民吾同胞,物吾与也。1.简明了解出处2.总体把握古语今说。3明道喻理:张载爱民如亲9三)拓展延伸:知行合一 说一说你在生活中是怎样爱惜物品的吧?7.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教学目标:1. 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2. 在老师的引导下, 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二、重点难点:能够联

8、系生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二)借助拼音读课文。1.自由读,指名读。指导。2.边读边想:关于诗中的“伊人”,有人认为指的是高洁的隐士,有人认为指的是当时被废弃了的周朝的礼法制度,现在也有人用来比喻理想中的人或者事。你能说说自己的理解吗?3.小组讨论。4.全班交流,古语今说。(三)、明道喻理。1.自由读。2.你从中懂得了什么?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四)拓展活动 知行合一:试着唱一唱这首歌。 8.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2.在老师的引导下,弄明白课文的意思。二、重点难

9、点: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介绍作者蒲松龄落地不落志(二)借助拼音读课文。1.自由读,指名读。指导。2.边读边想:蒲松龄能够完成闻名中外的短篇小说集靠的是什么?3.小组讨论,交流蒲松龄能够完成闻名中外的短篇小说集靠的是什么4.全班交流,古语今说。(三)、明道喻理。1.自由读。2.你从中懂得了什么?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四)拓展活动 知行合一:填写小小志向表 9.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2.在老师的引导下,弄明白课文的意思,懂得尊敬老师。二、重点难点: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

10、三、教学过程:(一)导入:介绍段玉裁(二)借助拼音读课文。1.自由读,指名读。指导。2.边读边想:段玉裁是怎样尊师重教的呢?3.小组讨论,段玉裁是怎样尊师重教的呢?4.全班交流,古语今说。(三)明道喻理。1.自由读。2.欣赏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四)拓展活动 知行合一:我们该如何用实际行动来表达对老师的尊敬呢?第二单元砥砺品学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知道品德和学识是奠定人生的基石。2.以先贤为师,虚心好学,汲取宝贵的精神食粮。二、重点难点:知道品德和学识是奠定人生的基石。1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清课

11、文的意思。教学过程一、 初读:敏而好学,不耻下问。1.让学生自由读2.小组讨论意思二、了解句子出处三、古语今说 理解意思四、明道喻理 孔子不耻下问体现在哪里?你认为对吗?五、拓展活动 知行合一: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也体现出了孔子虚心向别人请教的态度。课后找到这个故事读一读,相信你一定会喜欢上这个小故事的!1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这句话的意思,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教学过程二、 初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让学生自由读2.小组讨论意思二、了解句子出处三、古语今说 理解意思四、明道喻理 你还知道哪些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故事?五、拓展活

12、动 知行合一:自由讨论你觉得什么样的同学才有资格评为“阅读之星”呢?说说你的看法吧。12.尺璧非宝,寸阴是竞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并能在实际生活中珍惜时间。教学过程三、 初读:尺璧非宝,寸阴是竞。1.让学生自由读2.小组讨论意思二、了解句子出处三、古语今说 理解意思四、明道喻理 鲁迅先生一生视时间如生命,他的哪些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呢?五、拓展活动 知行合一:回顾一下昨天的课余时间,你是否合理有效地利用了呢?填一填下面的表格,再说说以后的打算吧。13.少年强则国强一、教学目标: 1.在老师的帮助下对照“少年中国说”理解意思。2.在背诵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 二、重点难点

13、:1.重点难点:对照“少年强则国强”理解意思。三、教学过程:(一)课前引入(二)课文分析详细过程:引出少年强则国强的出处了解国情树立忧国意识(三)拓展延伸:知行合一想小学阶段我们都学习了哪些课程?学好这些课程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将来你还想学习哪些知识呢? 14.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这句话出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教学过程二、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谈话介绍这句话的出处引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二) 学习新课 1.范读。2.老师讲解句子的意思。3.读古语今说。理解句意(三)明道喻理读“名句赏析”理解应该如何对待自己不懂的东西,学习的几个层次分别是怎样的。(四)知行合一说一说了解了小敏是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她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学习经验和做法让你有什么反思和收获?15.慈乌尚反哺羔羊犹跪乳。人不孝其亲,不如草与木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知道这句话的出处。2.培养学生尊老爱老,孝敬父母的思想感情。二、重点难点:使学生知道孝敬父母,从小事做起的思想感情。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谈话介绍这句话的出处引入。(二)学习新课 1.范读。2.老师讲解句子的意思。3.读古语今说。理解句意(三)明道喻理读“涕亲溺器”理解黄庭坚是怎样孝敬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