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2重点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0776841 上传时间:2022-09-0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原理2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城市规划原理2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城市规划原理2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城市规划原理2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城市规划原理2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原理2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原理2重点(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1、城市的概念: 城:“城,廓也,都邑之地,筑此以资保障也” 。市:“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2、 城镇与乡村的本质特征的区别:1)产业结构:城镇以非农业生产的产业为主2)人口规模:城镇人口规模比乡村大3)物质构成:城镇具有给排水电力电讯供暖供热街道广场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4)职能:城镇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的中心5)景观:城镇有比乡村大得多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3、城市的特征密集性:人的密集,物质和资本的密集,文化的密集高效性:高效率,高效益 多元性:多功能城市功能: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承担的任务和作用,是城市生命力之所系

2、。城市:物质实体,经济实体,社会实体,文化实体多类型:工业城市交通港口城市商贸城市科研教育城市综合中心城市县城特殊职能的城市外在性:一个人或一群人(制造者)的活动对其他人(接受者)的行为带来了影响,这种影响的接受者往往无意加入制造者的活动,但却要承担坏影响(如环境污染)的代价或享受好影响的收益。4、 城市规划学城市化(Urbanization)或城镇化是工业革命后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GB/T 5028098) 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3、。5、 城市化的测度的方法单一指标法非农业人口比重指标:某一地区的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Y(PU)城市化水平 W农业人口 V非农业人口 N区域总人口体现了人口在经济活动上的结构关系,较准确的把握了城市化的经济意义和内在动因,反映了生产方式变革的广度与深度,科学性较强城市用地比重指标 综合指标法6、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i. 农业发展为城市人口提供商品粮ii. 农业发展为城市工业提供资金原始积累iii. 农业发展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iv. 农业发展为城市提供劳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7、 城市化的相关因素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经济发展推动了城市

4、化步伐城市化过程促进了经济发展经济类型与城市化:工业的轻重比例与城市化经济的内外向度与城市化“进口替代”战略一种内向型的工业化道路;以本国生产的工业制成品来满足国内需求,取代进口货,并以此来逐步实现工业化:城市化速度缓慢“出口导向”战略一种外向型的工业化道路;发展面向出口的工业,并将其产品投入国际市场,用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来代替农业和矿产等初级品的出口,以推动工业化的进程:城市化速度较快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靠第二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二者几乎同步进行科技进步与城市化8、 城市化发展的S曲线(两个节点30、70)a) 诺瑟姆的城市化发展S曲线i. 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Ray M

5、. Northam)1979年在研究了世界各国城市化过程所经历的轨迹后,把一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的变化过程概括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型曲线;ii. 并将城市化过程分成三个阶段:1. 城市化水平较低和发展较慢的初期阶段2. 人口向城市迅速集聚的中期加速阶段3. 进入高速城市化以后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加又趋缓慢甚至停滞的后期阶段。9、 城市化发展三个阶段的主题特征a) 城市化初级阶段i. 发展速度1. 科学技术不太发达,第一产业所能提供的生活资料不够丰富;2. 国民经济总体实力薄弱,第二产业发展所需要的社会资本短缺,所以城市化的发展速度较缓慢。3. 较长时期城市化水平才达到30。ii. 产业结构1. 农村经

6、济依然占主导地位,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在50以上,2. 第二第三产业各占20左右iii. 动力机制1.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iv. 空间形态1. 城市空间形态呈零星的“点”状结构b) 城市化中级阶段i. 发展速度1. 农业劳动生产力提高,释放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化自下而上的推力较为坚实;2. 国民经济和社会资本的增长,使工业化规模扩大,城市可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城市化自上而下的拉力较前增强;3. 城市化得到了高速发展。ii. 产业结构1. 农村经济已退居次席,城市经济全面崛起;2. 表现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相继上升iii. 动力机制1. 工业化仍是城市化的

7、重要动力;2. 第三产业开始显露出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iv. 空间形态1. 城市空间形态上的不均衡布局,2. 发达地区的城市从松散的“点”发展成紧凑的“面”状或“带”状结构,即“大都市区”和“超级城市” c) 城市化高级阶段i. 发展速度:由于可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被城市吸收,城市的发展主要靠自身的增长(人口的出生,用地的扩大)和城市内涵的提升;1. 城市化速度有所回落,进入平稳阶段ii. 产业结构1. 城市产业结构发生革命性变化,随着第三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其就业比重上升到50以上,2. 第二产业则稳定在30左右,第一产业进一步下降到10以下。iii. 动力机制1. 第三产业成为城市化的主

8、要后续动力iv. 空间形态1. 城市空间形态从分离的“面”状或“带”状结发展成十分完整严密、相互交叉渗透的“网”状结构,即“城市镇体系”,呈现城乡一体化趋势10、城市化的形式集中型城市化1、农村人口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向城镇聚集的过程。2、在城市化的初级阶段,集中型城市化占主导地位。分散型城市化1、城市的经济活动和基本功能向外扩散,将其周围的非城市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的过程。2、在城市化的中级阶段乃至高级阶段,分散型城市化占主导地位。a)外延性(或连续性)城市化:1、城市从地域上逐渐向外延伸,使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将原来的郊区变为市区。2、同时大城市周围的中小城市在地域上逐渐与大城市连为一片,形成

9、规模不等的“城市带”或“城市群”。b)飞地型(或跳跃型)城市化:1、大城市为了长远发展的需要,在距自己一定距离处新建一个城市或使原有居民点发展为城市。 2、它们虽然在空间上是分开的,但在经济文化行政和社会管理等方面又是一个整体,是大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就地型城市化1、原来的农村地区,在并无城市直接作用和影响的情况下,由于某种资源的发现和开发;2、或者由于对外交通地位的建立;3、或者由于生产结构的变化,使得农民脱离土地从事非农业生产,农村地域进化为城市地域的过程。11、“逆城市化” :美国著名城市规划师贝利于1976年首次提出这一现象。即大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活动部分地由城市中心区向城市外围迁移和扩

10、散,使郊区无限蔓延,并导致城市中心区和中心城市的衰退。“超前城市化”:城市化速度大大超过了工业化速度,造成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脱节。这种城市化不是由工业化所推动的,而是由大量失去土地的乡村移民和人口高度失业所造成的,可以把它称为虚假城市化。“滞后城市化 ”:由于工业向乡村扩散农村人口就地非农化,从而城市化水平不能真实地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进程。12、乡村城市化的几种模式 苏南模式(苏锡常地区)地方推动型“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以村办企业和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经济体系温州模式(温州和宁绍地区)市场推动型以家庭工业为主体的农村个体经济体系,在流通领域开辟专业市场,并通

11、过个人外出经商,使生产与消费结为一体珠江三角洲模式外资促进型集体所有制企业结合“三资”企业混合型,“三来一补”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二章1、 我国的产业划分标准2、 城市经济基础理论a) 城市的两大经济部类i. 基本经济部类1. 满足城市外部需求、以出口为主的经济2. 城市基础产业部门(或称输出产业部门)ii. 从属经济部类(或称非基本经济部类)1. 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2. 城市非基础产业部门(或称地方产业部门)b) 基本经济部类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基本经济部类带动从属经济部类。3、城市总体规划报请核定的城市人口 i. 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实际居住人口:1. 城市非农业人口2. 居住在城市的农业

12、人口3. 暂住期一年以上的暂住人口4、人口老龄化老年型人口: 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到10以上,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以上属老年型人口 5、劳动人口1. 基本人口a)在城市的基本经济部门从业的人员。 b)它不是由城市的规模决定的,相反,它却对城市的规模起决定性的作用。 2. 服务人口a)在城市的非基本部门从业的人员。 b)它的多少是随城市规模而变动的。 非劳动人口(被抚养人口)3. 未成年的、没有劳动力的以及没有参加劳动的人员。4. 它是随劳动人口而变动的。 6、 自然增长自然增长量:城市人口再生产的变化量,即出生人数与死亡人数的净差值。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 = ()出生率-死亡率

13、年平均总人口数(或年期中总人口数) 第三章1、城市发展方向的涵义和定位城市发展方向的涵义:城市各项建设规模扩大所引起的城市空间地域扩展的主要方向。城市发展方向的定位:城市现状基础条件,城市发展区域条件,国家和区域的政策导向,城市发展优势与劣势,城市发展机遇与挑战2、 城市用地选择的影响因素建设现状基础设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文化遗存社会问题城市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方向3、 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的概念城市性质 :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城市职能: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城市性质只能是城市主要职

14、能的反映。4、 城市性质的时间范畴性城市性质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城市性质的认识,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时间范畴内。 一个城市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或因客观需要、或因客观条件变化等,都会促使城市的地位、作用和主导基本因素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城市性质;5、 城市规模城市规模: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用地规模:城市规模通常以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来界定。城市用地规模随城市人口规模而变,城市人口规模和人均城市用地指标决定了城市用地规模。 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人口规模预测)劳动平衡法劳动比例法职工带眷系数法递推法(又分综合平衡法、人口增长趋势法)区域分配

15、法(城市化水平法)相关分析法(间接推算法)环境容量法类比法6、 城市环境容量:城市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城市所在地域的环境,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水平和安全卫生条件下,在满足城市生产、生活等各种社会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下,通过城市的自然条件、现状条件、经济条件、历史文化条件等的共同作用,对城市建设发展规模及人们在城市中各项活动的状况提出的容许限度。第五章 土地利用规划1、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地位 城市土地利用是城市规划最核心和最重要的内容 2、影响土地利用规划的因素 经济因素(区位竞争)、社会因素、 公共利益 、环境因素 3、地价对土地使用的调节作用:对土地使用量的调节;对土地使用性质的调节;对土地使用强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