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由来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0763232 上传时间:2023-03-0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6.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由来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由来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由来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由来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由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由来(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由来:。2001年在北京召开的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期间,教育部体育 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杨贵仁在回答记者提问“今后我国学校体育将会哪些方面进行改革” 时,其中就指出在加强对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突出”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前提下要大力推 进”大课间体育活动”,改革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形式。为此,必须以新的教育理念和体育思想 贯彻到大课间体育实践中,有效地、充分地开发大课间体育活动所具有的多元化教育功能,真 正地体现出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所具有的独特的效果。1大课间体育活动发展概述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近几年在传统课间操基础上蓬勃发展起来的一种学校体育新的组织形式, 与传统课间操相比,大课

2、间体育活动时间长,活动内容多,组织形式活,练习强度适宜,它不仅可 以对学生紧张的学习起调剂作用,而且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明显的实效。由于大课间体育 活动具有多种功能,教育部于1999年决定将大课间活动提到大课间活动课的第一层面,列入 课程计划,进一步发挥其功能。从贯彻素质教育,体现“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确保学生每天达 到一小时体育锻炼的要求出发,把课间操扩展为大课间体育活动课的组织形式,成为有组织、 有计划开展的一种活动类体育课,既有必要,又有现实的意义。大课间体育活动自九十年代初 期在我国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以来,已引起了体育界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早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学生人数激增,一些学校

3、由于场地原因不能同时进行大规模的全校 性集体广播操,在课间操活动时就开始了以多种项目为内容的体育活动。如1977年3月份的 新体育就有图片报道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南坪小学丰富多彩的课间操活动。江苏体 育科技1982年第三期也报道,原南京化学公司职工子女第一中学自1979年9月开始,课间操 集中在操场上交替做广播操和自编的身体素质操、艺术体操等。可以说70年代末期就已成 为我国开展和研究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端倪。112“大课间体育活动”提法的出现1979年刘绍曾先生译自苏联学校体育杂志上的“日本中小学体育”译文中出现“课间 大休息”一词,文中介绍了日本中小学课间大休息活动的方式。这是目前已找到的最

4、早使用 与“大课间活动”相近说法的资料记载。之后上海市学校体育界也开始将课间操称为“课间 大休息”,如1985年2月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课外体育活动一书中就有该市某小学 “课间大活动的安排。”我国1982年第1期的学校体育杂志上报道的北京市石景山区古 城小学“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文中,有了 “大课间活动(眼保健操除外)”说 法,这可能是我国“大课间体育活动”最早出现的说法。1999年教育部正式将课间操改为大 课间体育活动。在课间操向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如“课间大活动”、“课 间大锻炼”、“间操课”等不同的说法。如2001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教育局就曾下发文件, 将

5、大课间体育活动改为“间操课”,中学40min ,小学35min,并列入课表和作息时间表,要求全 市各级各类中小学都必须按照文件要求执行。三、大课间活动的几个特征大课间活动有自身的特征,它不同于传统的体育课,也不同于第二课堂和兴趣小组。第一,要有制度保证。首先要从时间上保证。学校要保障每天的课间时间25-30分钟,并 规定在学校的作息制度上其他活动不得侵占,这就为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提供了制度保证。 其次要求全员参与。大课间活动的开展不光是体育老师的事,学校的各个职能部门都要参与 管理和监督,还要充分调动班干部和学生体育骨干的带头活动,形成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各 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第二,活动的安排

6、要有科学性。大课间活动的运动负荷不能太大,应以中小水平的负荷为宜, 这既利于学生体能水平的提高,又不影响下一节课的学习。针对学生的年龄,在内容的选择 上也要充分考虑到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一些具有趣味性的项目,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活动 热情。所以,选择活动内容和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就成了搞好大课间活动的关键,也是其很 显著的一个特征。第三,要有本校特色。活动的内容可以是传统的武术操、竹竿舞、秧歌舞等等,也可以安排 新兴的体育项目如滑旱冰、街舞、模拟攀岩等等,当然也要有适合本校特点的校园操。第四,学生的受益综合性强。大课间活动的开展不仅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体能素质,还可以 促进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的全面

7、发展,拓展了课间活动的功能,能体现师生积极向上和 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也能让学生在宽松活泼的气氛中体现自我,对学生自信心的提高有 很大的好处。经过几年的实践 充分说明了大课间活动是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落 实“每天一小时的锻炼”的一项得力举措。但大课间活动要真正被学生所喜欢,就必须保证 它的新鲜性。如何才能让学生始终保持较高的参与兴趣呢?我觉得大课间活动的开展要随着 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尤其内容要常常换新,音乐也要适当更换。还要体现对学生意见的尊重, 对学生的合理建议学校要积极采纳。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学生活动的安全问题,我一直认为安 全教育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大课间活动的安全不仅要从活动的

8、负荷上合理设计,更要 在管理上下功夫,全校各职能部门都要参与管理,确保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进行安全的活 动。2课间操的不足:一、思考在相当年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校只注重 智育的发展。学校对体育工作的重视不够,对于每天的课间操管理更是8943 .,学生出操与不出操、做 操与不做操,就其效果而言是等同的。究其原因,操的固定模式,已使学生失去了新鲜感, 甚至产生厌倦情绪。V、八1、刖言1.1问题的提出中学课外体育活动是中学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校体育整体效益,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的、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指 在课余时间里,运用各种身体练习手段和多种方式并结合自然力和卫 生措

9、施,以达到增进身心健康和体育意识,提高体育学科能力,丰富 文化生活为目的的有组织、有计划的体育活动。它是实施体育素质教 育的重要途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中小学生每天应当安 排课间操,每周安排三次以上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 体育活动的时间(含体育课)。”据有关资料调查结果显示,当前中学 生每天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平均不足半小时,随年级、年龄增长,对 课外体育活动感兴趣和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数量成递减趋势,这 势必将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达不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健康一直是人类孜孜不倦的追求,那我们该怎样理解“健康”的含义呢?应该说现代社会人体健康的内涵已经明显扩大,即从生物

10、学 观点扩展到心理学、社会学的范围。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但意 味着不生病,不虚弱,而且意味着身心及社会生活都处于完全健康的 状态”。一个健康的人应当是:1. 体质良好。它包括健壮的体格,良好的体能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具体说,人体的形态结构是良好的,生长发育是正常的,身体的整体 指数与比例是合适的,身体姿势是端正的。2. 体能全面。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走、跑、跳、投、攀、爬和身体素质的力量、速度、灵敏、耐力、柔韧得到全面发展,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的机能协调发展。3. 心理健康。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洛克有句至理名言:“健康的心理 寓于健全的身体。”身心一元论者从来认为身

11、心不可分,健康的人应该是精力充沛,充满活力,奋发向上,思维敏捷、观察敏锐,态度积极、兴趣广泛,心胸宽阔, 情绪良好。4. 道德高尚。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明确的把教育的培养目标 定位于“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健身,学会审美。2、研究对象与方法2.1研究对象2.2研究方法2.2.1文献资料法根据论文的研究目标,查阅了 1995年2003年的多种体育期刊, 教育学、教学论、心理学等相关书籍。2.2.2调查法2.2.2.1专家访谈调查法:对东北师范大学、吉林体育学院以及部分中 小学校的专家学者进行面谈,就当前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参加 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的培养等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

12、的探讨,为 本文的研究提供建设性意见。2.2.2.2专业教师访谈调查法:走访从事中学体育课教学、教学经验 丰富的教师,征求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形式、方法、手段。 2.2.2.3学生问卷调查法: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通过学生参加课外 体育活动,反馈实施的课外体育活动在知识性、趣味性、可操作性等 问题上对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效果。2.2.4常规数理统计法3、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研究的理论基础3.1研究的生理学、心理学理论基础3.1.1生理学理论基础体育锻炼能够促进学生的生理健康。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改善 和加强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有利于人体血液循环;可以增大肺活 量、肺容量,提高通气量;可以促进骨骼

13、生长发育,增长身高,使肌 肉结实健壮;可以加强各关节运动幅度和灵活性,使内分泌腺功能强 大,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可以改善中枢神经的调节功能,提高大脑对 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增强人的智力效果,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工作 效率;可以促进体内细胞组织对糖、蛋白质、脂肪的合成和利用。改 变血脂的质量;可以加强脂肪分解使体脂减少而控制肥胖;可以提高 人体免疫功能,增强人的抗病能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使人体格美、 耐持久、精力充沛、性格开朗、乐观豁达、情绪饱满、充满生机。因 此,积极投身体育锻炼并持之以恒,对促进身体健康,增强活动能力 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3.1.2心理学理论基础体育锻炼对心理素质的提高具有独特

14、的作用,且对学生健康心理 的养成及效果是其他任何方法和手段所不能替代的。体育锻炼有各种 组织形式和不同的活动内容,它有消除人的紧张情绪,发泄内心冲动 潜意识、烦闷和单调,提高人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满足人与人交往和友谊的需要。还能磨练人的性格,锻炼人的意志。美国加利福尼亚大 学的研究人员指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显著松弛人的紧张神经, 改善人们的自我感觉,消除失落和沮丧情绪;是保持和增进心理健康、7 消除心理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体育作为一种心理疗法和康复手段已 被广泛应用。开展形式多种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能够满足各类学生 的心理需要,这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能提供十分有利的条件。学生 在教学、训练和

15、竞赛中,反复的胜负磨练,培养的是强烈的竞争意识 和心理的承受能力。体育教师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及正确的指导思 想,不仅能开发学生的悟性和潜质,同时还能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心理 环境,提高心理健康水平。3.2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我国中学生的年龄大体上是从12岁左右到18岁左右,这个年龄 阶段的中学生逐步由少年成长为青年,正处在长身体的时期,也是性 的萌发到成熟的时期,此阶段称为青春期。3.2.1中学生生理特征(浅谈)3.2.1.1 骨骼骨骼弹性及韧性较好,不易骨折,但坚固性差,容易发生弯曲变 形。3.2.1.2 肌肉肌肉收缩的力量和耐力不如成人,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也比成人 差,但恢复比成人快。3.

16、2.1.3心血管系统心脏的重量和容积均小于成人,到18岁接近成人,每博输出量与 每分输出量小于成人,每千克体重输出量大于成人。3.2.1.4神经系统12-14岁,皮质层抑制调节功能达到一定强度,分析能力提高, 但仍难以掌握复杂精细的动作。14-16岁,反应潜伏期缩短,分化抑制能力明显提高。16-18岁,第二信号系统的功能已发展到相当的水平,分析与综8 合能力接近成人。3.2.2中学生心理特征3.2.2.1从学生智力发育水平看:具有大脑发育还不够健全,受教育程 度不高,认知度有限,大脑易兴奋等特征。3.2.2.2从学生情绪状态看:具有情绪表现不稳定,常表现为争强好胜, 遇事易焦急、暴躁或抑郁、忧虑等特征。3.2.2.3从学生的行为反应看:具有自我抑制力不强,遇到挫折易灰心, 以至于产生逃避或恐惧的心理,意志力不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