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考古概论知识点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0742293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技考古概论知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科技考古概论知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科技考古概论知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科技考古概论知识点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科技考古概论知识点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技考古概论知识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技考古概论知识点(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师整理精华知识点一. 概念1. 概念+学科定位科技考古学是利用自然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分析古代实物资料,从中提取 古代人类的活动信息,用以探讨人类行为、生存方式、生产技能以及人与自然的 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学科定位:是考古学的分支学科,属于人文和自然的交叉学科。2. 它的英文名称 Archaeometry3. 国际科技考古会议(英文) 国际科技考古学术会议(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rchaeometry)4. 周仁、仇士华、蔡莲珍(人物)周仁:1931年,周仁教授:古陶瓷分析,即检测了杭州南宋官窑瓷片的理化 性质,开创了我国古陶瓷研究的先河。仇士华

2、、蔡莲珍:1957年,仇士华、蔡莲珍夫妇,右派;杨承宗、夏鼐、刘 东生;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自力更生创建我国第一个碳14测年实验室,测定出一批准确可靠的考古年代数据; 文革后,和北京大学考古系实验室一起,数 以千计的年代数据,新石器考古学的年代序列,奠定了我国碳14测年的基础。5. 关系(与科技史关系、区别)关系:科技史的研究对象 古代科技的实物、考古资料以及古代有关的文字资 料等;二者相同之处,都要对古代的科技实物遗存(传世品和发掘品),制陶和冶金等遗址进行研究和考察。但双方视角不同,科技史学者更注重遗物的生产技 术层面,考察技术的进步过程,而科技考古工作者则对遗物的功能、 年代和产地 更

3、加注重,试图通过遗物了解人的活动和文化。区别:科技考古属于考古的分支学科,与考古学有着相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 标;但二者的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科技考古学除 了具备考古学的知识外,还要有环境科学、人类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等学 科知识。科技考古学无疑扩大了考古资料识读的含量,开辟了考古学新的研究领域。 但它附属于考古学,仍遵循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尤其在科技考古学的某些领域 更要依靠考古学。6. (论述)应用范围(三个大方面)田野发掘室外工作遥感、勘探技术、钻探技术文物修复保护考古辅助工作粘结、修补、加固、稳定性处理-派生出修复学、保护学文物分析研究研究工作年代测定技术

4、、文物分析、鉴别技术7. 研究方法(狭义和广义)按研究内容分: 断代测年方法放射性碳素测年法,即碳14测年法; 释光法:热释光(TL)、光释光(OSL、红外释光(IRSL)顺磁共振法(ESR、钾氩法(K-Ar )、裂变径迹法、釉系法、 古地磁法、氨基酸外消旋法、黑曜岩水合法、树木年轮法以及 古化石含氟量分析法等。 产地分析方法:微量一痕量元素、同位素比值与物相;微量-痕量元素的分析方法:仪器中子活化分析(INAA)等离子体放射光谱(ICP) 等离子体质谱(ICP-MS) 原子吸收光谱(AAS)X射线荧光光谱(XRFS):按接收系统分:波长色散和能量色散;按光源分:X光管荧光光谱、质子X荧光光谱

5、(PIXE)、基于同步辐射光 源的X射线荧光光谱等;同位素比值分析:固体质谱(MS),高分辨ICP-MS和高分辨激光光谱; 物相:岩相与金相;XRD岩相显微镜与金相显微镜,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镜等。 古代先民的食谱分析:配有元素分析仪的气体质谱; 色谱、色质联用谱仪;13C交叉极化魔角自旋核磁共振谱仪(13C CP MAS NMR) ; 基因考古:PCFT增仪、基因测序仪大型计算机作数据处理; 遥感考古:航空遥感、航天遥感、地磁测量仪、电阻测量仪、电磁测量仪以及地质雷达探测仪等; 其它:环境考古、农业考古、陶瓷考古、冶金考古、 音乐考古和美术考古等;狭义:各种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手

6、段有机结合,应用于实物资料的收集、整理 和研究之中。广义:自然科学为方法,考古资料为边界条件。二. 考古探测应用8什么是遥感考古,其应用于什么遗址调查将遥感技术用于考古研究中,即运用遥感技术,获取遗迹或现象的电磁波或超 声波信息,并用光学或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对这些信息进行过滤、分类、 边缘加强、反差变换、特征提取或假色彩合成处理,再根据影响的色调、纹理、 图案及其时空分布规律进行分类、识别和解释,确定遗迹或现象的位置、分布、 构成与形状诸方面特征,还能进行文化资源追踪、考古测量、古地形地貌与古城 址复原等工作。适用于某些地形复杂,普通田野考古勘测难以得出准确信息的遗址。9. 科技考古勘探

7、步骤步骤: 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制定野外勘察计划,做好各种准备 野外调查和实地考察,发现、记录新的遗迹、遗物现象 对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结合各类信息和其他资料,总结调查区域遗存概况10. 遥感考古分类、主要原理,其物理特征、影像特征分类:根据运载工具和遥感距离的不同,可以分为航天遥感(以火箭、卫星宇 宙飞船等为运载工具)、航空遥感(以气球、飞机作为运载工具)、地面遥感(以 车、船为运载工具)。主要原理:根据航拍照片中田野农作物植被的形态;地面表土层颜色的层次、 明暗;地形的凹凸等等有差别的信息,通过计算机图像处理进行判别。特征:考古遗迹作为一种地物,具有特殊的物理特性,显示出特殊的影像特点,

8、形成独特的遗迹标志主要有:第一,考古遗迹的土壤特征是重要的信息显示, 利用土壤标志可以分辨出古 代的城墙、道路、墓葬、古河道等遗迹。城墙、道路处的遗迹会呈现出较浅的色 调,而墓葬、古河道处的遗迹则色调较深。考古遗存的土壤有路土、夯土、填土、 淤土等,与自然土壤的色泽、结构、温度、致密度存在差异。第二,考古遗存的物理特性会作用于遗迹所在地的植被生长,形成植被标志。地下的考古遗迹因其种类不同形成正植被标志和负植被标志。一般来讲,墓葬、 填平的壕沟、渠道、灰坑等类遗迹因其质地疏松、含水量丰富、土质相对肥沃而 使植被生长旺盛,成为正植被标志;古代道路、夯土、瓦砾、红烧土遗迹砖瓦类 建筑因土壤板结、透水

9、性差,植被生长较差,为负植被标志。第三,遗迹的阴影标志。残存在地面上的遗迹如城墙、坟冢、土台、沟渠容 易形成地面的起伏变化,总会呈现一定的微土貌特征。它们在倾斜太阳光线的照 射下,表现出不同的明暗、大小以及组合方式的阴影,特别是布局具有规律性的 城址特征尤为突出。在航空照片上,特别是黑白影像上阴影明显。第四,不同的考古遗迹在夜间都会发出与周围环境不同的特征红外光谱,在夜间卫片或航测红外光波段照片中可以分辨出来。第五,土壤的差异还可通过土壤潮湿度的差异 (即潮湿标志)和地成上霜雪 融化的速度不同(即霜雪标志)表现出来11. 遥感与航空摄影考古程序(大概)勘探前的准备工作:首先,收集与分析资料,旨

10、在对勘探地区的自然环境、文化面貌有个基本概念。 接着,结合飞行和经费条件等制定出田野调查和勘察计划,内容包括工作区域、 飞行路线、勘察时间、经费预算以及可以实施的工作方案。 除了资料的整理和分 析外,还要进行人员准备、记录准备。在准备阶段,由于空中飞行的特殊性,飞 行空域的申报是必要的。野外实地勘查:当飞机起飞时,勘察开始了。勘察人员在飞机上向两侧或一侧 观察,寻找有无遗迹迹象。当发现可能有遗迹迹象时,要减慢飞行速度,打开机 窗或舱门,然后在不同高度盘旋飞行,进行观察,选择最佳的拍摄角度,用手握 小型或中型相机倾斜拍摄。在勘察过程中,一定要做好记录。野外勘察,主要是进行必要的探测和验证,通过有

11、重点地将航片、原先资料所 反映情况同实地对照,特别是草图上标出的遗迹部分,为判读时出现的疑问寻找 答案。必要时还要进行纠正和勘察、摄影记录,尤其对于新的发现,要做详尽的 各种记录。在这一阶段,多种遥感考古技术与地球物理探测和地面调查相结合, 才能获取全面的现势性强的数据资料,最后建立航片解释的标志。信息资料的详细分析:通过对各种信息综合分析,制定出一张详细的考古勘探 解释图,进而确定研究的目标、方法、步骤。从新的航片上的色调、颜色分析, 尽可能找出所有的考古遗迹或现象, 与以前的资料对比,并增添新的内容。同时 要做好记录归档,标明全部的古迹点群,还可制定出比例合适的古迹分布图。 接 着,工作人

12、员对获取的图像进行了解译,主要是建立影像标志。野外验证:对于遥感资料的分析,一般要进行实地的判释和验证,可以采取野 外调查、局部的研究发掘等手段。综合分析和研究:对所有的野外工作、以前的信息进行了综合分析,勾勒出一 张详细的遗迹分布图,对所有的疑点进行解释。最后进一步做断代等方面研究, 写成本次工作的报告。三. 地面物探12. 概念、原理、类型、应用范围、工作程序概念:物探,即地球物理勘探的简称。利用地球物理的原理,根据各种岩石之 间的密度、磁性、电性、弹性、放射性等物理性质的差异,选用不同的物理方法 和物探仪器,测量工程区的地球物理场的变化,以了解其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 件的勘探和测试方法。

13、原理:考古遗存改变了所在地区的地表的物理、化学结构,使土壤物理性质出 现异常现象。考古遗迹、遗物埋藏在地下形成的土质结构、密度、含水量与周围 天然沉积物有差异,表现为土壤密度、磁性、电性、导热性、弹性、放射性较附 近普遍增大或减小。不同的物性差异可通过相应的仪器观察到, 并通过计算机从 一系列异常数据中寻找其地球物理场的分布,进而推断遗迹的特征和文化性质。类型:从理论上讲,所有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都适合于考古勘探,物探法有电 阻率法、磁法、探地雷达法、重力法、热勘探、定常波探测、地震法、激发极化 法、自然电场法、放射性勘探法(丫射线谱仪)、电磁诱导法(EM法)、核子地球 物理勘探法等。实际上,物

14、探受探测对象物理特性的限制, 不可能对任何考古遗 存都有用。最常见有效的是前三种,其余的仍处于尝试、改进阶段。应用范围:适用于勘探遗址范围内各类小尺度的地下遗存,如房基、墙基、墓 葬、灰坑、窑灶、乃至陶器和工具等。工作程序:第一步,资料收集分析。遥感、地探、考古文献第二步,工作设计。根据所探地区物理特性决定物探工具。 进行区域系统规则的 布局,在测量布20米X 20米网格,称为测网第三步,野外物探。“布方”木桩固定测网第四步,资料的解释和结论。将野外获取的数据资料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 并转化成数字化图像。参考地区特征判定异常点及其形状、走向、分布范围,结 合考古、文献材料,定性、定量分析地下遗

15、迹的情况13什么是电阻率法及应用概念:电阻率法勘探是通过探测遗迹、遗物与周围土壤电阻的差异,来确定目 标物的深度、分布范围、几何形状。考古遗存与土壤具有不同的质地(成分)、疏密度(孔隙水的附存状态)、含水量(渗透率)、饱和度、电离子浓度、温度等, 导致了它们不同的电阻率。应用:电阻率法主要应用于探寻墙基、房基、沟渠和古河道等中等尺度的长条 形遗存。实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高立兵等与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合作曾利用高密度电阻率法来勘探商丘东周城址的城墙位置,证明电阻率断面与 考古发掘的城墙断面吻合。四. 文物清理与修复14什么是脆弱文物、普通文物我们把性能稳定的文物称为普通文物,以之区别那些比较脆弱的文物。15. 普通文物表面清理方法哪些种(黄色字部分)干洗法:采用无水的有机溶剂来清洗。 对于比较稳定文物的清洗可采用清水刷洗和机械法清理, 清理时以不伤损文物 的特征为原则。 对于性能稳定的文物,如果其表面仅仅是简单的泥土污垢,可用清水毛刷进行 刷洗16. 如何清洗纺织品、鎏金铜器(大概方法)纺织品:?对于纺织品文物上的铁、铜或其他金属氯化物的污斑,可以采用酸性水溶液来 处理使之变为可溶性盐类?在清洗棉织品文物时,通常采用较温和的酸或缓冲盐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